正文 第一章 血壓的生理作用(1 / 1)

小資料

據估算,全國現有高血壓病患者接近2億。1980年與1991年兩次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表明,高血壓病患病率在10年間幾乎增長了1倍。經常需要門診和醫院治療的心血管病患者估計在1000萬以上,很多科技專家、生產能手等人才因腦出血、心肌梗死等病而英年早逝,引起全社會的極大關注。由於高血壓病而引起的腦卒中患者每年約150萬人,其中70%喪失勞動力,甚至從此終生臥床,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我國於1999年開始改用新的診斷標準,旨在警示人們應盡快放棄不良生活方式。

現代醫學所定義的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的側壓力,用血壓計在肱動脈上測得的數值來表示,以毫米汞柱(mmHg)或千帕(kPa)為單位。平時說的血壓包含收縮壓和舒張壓。收縮壓是指心髒在收縮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舒張壓是指心髒在舒張時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

小貼士

醫生記錄血壓時,如為120/80毫米汞柱,則120毫米汞柱為收縮壓,80毫米汞柱為舒張壓。按國際單位血壓表示為“千帕”,換算的方法:1毫米汞柱=0.133千帕,那麼120/80毫米汞柱相當於16/10.6千帕。

血壓的產生來自血液循環,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醫家就有所認識。在有文字記載的我國最早的醫籍《內經》中就精辟地闡述:“諸血者皆屬於心。”“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兩貫,如環無端。”這是對血液循環的樸素唯物論的描述。

到了17世紀20年代,英國醫生哈維應用生物顯微技術,發現了血液循環的形態解剖和血流的全部動態過程。他曾計算過1小時內血液通過心髒的量,表明它超過一個普通人的全身重量。據此,他斷定血液是在體內環行的,否則就沒法解釋大量血液是從哪裏產生出來的。經過多年精心的實驗研究,他於1628年出版了《動物心血運動的解剖研究》,從而確立了現代醫學肯定的血液循環學說。

血液循環係統是由心髒與血管兩部分構成的,心髒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是血液循環的“中心”,如同“唧泵”,由心髒肌肉的節律收縮產生動力,也就是說,產生將血流向前推進的壓力,從而使人體內的血液由心腔排出,沿著大動脈、小動脈流到全身各個部位,再經由毛細血管,沿靜脈返回心髒,如此而環流不息。因而,心髒搏動一旦停止,血液循環就中斷。心髒收縮時,將血液從心室射入動脈;心髒舒張時,將靜脈血吸引回流到心房,把血液由壓力低的靜脈送至壓力高的動脈中去。

血壓的生理作用在於使動脈保持一定水平的壓力,使血液循環運行正常,維持機體健康的生命狀態。心髒收縮時,含有營養成分和氧氣的新鮮血液被擠壓到動脈內,並沿著血管向前流動,具有彈性的血管也相應地擴張,從而使血液動力得到一定的緩衝而不至於過高;心髒舒張時,雖然停止了對血液的擠壓,但是由於動脈血管的彈性回縮,從而壓迫血液繼續向前流動。血液就這樣靠心髒收縮產生了動脈的收縮壓,靠動脈血管回縮而維持了一定的舒張壓。由於一定水平的血壓的持續存在,才迫使血液不停頓地、連續地流向壓力較低的全身毛細血管,把營養成分和氧氣帶給機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因此,動脈若沒有一定的壓力(即血壓),血液就不會在全身正常流動,人體各器官和組織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營養物質。血壓過低或過高,對人體都是不利的。血壓過低時會因組織(尤其是大腦、心肌等)缺血、缺氧而發生頭昏、頭暈、視力模糊、心悸乏力、共濟失調,甚至暈厥、休克;血壓過高時,人們會感到頭痛、頭暈、頭脹、耳鳴、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常可在多年後逐漸影響心、腦、腎等器官,以致引起冠狀動脈病變、高血壓性心髒病、腦動脈硬化、腦出血等。

小貼士

我國的高血壓病有以下特點:①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②北方地區高於南方地區。③城市高於農村。④家族史明顯,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高於無高血壓家族史者。⑤高鹽飲食者高於低鹽飲食者。⑥有煙酒嗜好者高於無煙酒嗜好者。⑦身體超重者高於正常體重者。⑧長期從事精神緊張工作者高於其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