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收縮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產生對血管壁的壓力包括動脈壓、靜脈壓與毛細血管壓,通常不加注明則指上肢肱動脈壓。以成人上肢肱動脈所測血壓為例,心髒收縮時血壓最高,平均約為110毫米汞柱(14.7千帕),舒張時最低,平均約為70毫米汞柱(9.3千帕)。
心髒舒張時能維持9.3千帕左右的壓力,是因為血管的彈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心髒收縮時,大、中動脈血管的彈力纖維拉長,血管擴張,將心髒收縮的能量轉換為拉長血管彈力纖維的能量,當心髒舒張、壓力消失時,依靠血管的彈性回縮作用,繼續推動血液向前進。這樣,動脈血管的彈性作用不僅能加強心髒的循環功能,而且還能使收縮期的血壓不致過高,使舒張期血壓不致過低。在高血壓病合並動脈粥樣硬化時,動脈血管的彈性回縮功能即可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
人的正常血壓與不正常血壓間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因而不可能從調查人群的血壓本身找出任何可供作為劃分正常血壓與高血壓的分界線。但是,在高血壓防治工作中需要有統一的普查標準和療效評定標準,因此有必要劃定高血壓的範圍。現代醫學研究資料表明:正常成年人40歲以後,其收縮壓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且每增長10歲可增高10毫米汞柱(1.3千帕)左右;而舒張壓增加幅度極小。
臨床醫學研究資料表明,醫學上定名為高血壓病的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獨立的病因未明的疾病。這類患者有許多共同征象,如遇有不良刺激、長期精神緊張、飲酒、吸煙、肥胖、少動、喜吃鹹食、家族中有同樣患者,結合臨床上出現的症狀,並根據醫生所囑做必需的常規檢查及特殊檢查,就可以得出明確診斷。
臨床常用的一般檢查項目有以下幾種,如心電圖檢查、血液脂質檢查、腎功能檢查、X線檢查、眼底檢查等。高血壓病的特殊檢查主要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簡稱DSA),其最有價值的是可發現青年人的大動脈炎症。診斷中如懷疑是嗜鉻細胞瘤引起的血壓升高時,需要進行B超、CT掃描檢查,以及了解腎上腺的大小,有無腫瘤。另外,還要進行血、尿中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產物的生化檢查。在高血壓病的鑒別診斷時,有關的特殊檢查需配合應用,但不是每個高血壓病患者都必須進行的。在診斷高血壓病時,該做哪些檢查,須由醫生確定,以免造成經濟上不必要的負擔。
高血壓病的臨床分期是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專業委員會規定的高血壓病分期如下:
第一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病水平而無心、腦、腎並發症者。
第二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病水平,且同時並發有下列一項病症者:①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檢查示眼底動脈局部或普遍狹窄、動靜脈交叉壓迫。③蛋白尿或血漿肌酐濃度輕度增高。
第三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病水平,且同時並發有下列一項病症者:①腦出血或高血壓腦病。②左心衰竭。③腎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和視神經乳頭水腫。
專家建議
過去的10年中,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約增加了25%,其中以臨界高血壓人群增加最為明顯。專家建議對高血壓及臨界高血壓人群積極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倡導多運動、少食鹽、不酗酒、不吸煙,通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把血壓盡可能地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