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建年間(126—132),合浦郡地方官員對釆求珍珠貪得無厭,並禁止民間進行珍珠貿易,致使商旅不通,貧者餓死於道。孟嚐任合浦太守後,訪求民病,革易前弊,大弛珠禁。於是貨物流通,百姓複業。幾年間使合浦珍珠資源得到了繁殖,故有“合浦珠還”的傳說。
永建六年至漢安三年(126—144),中原商賈經南流江水路,交趾郡商賈沿海上和陸路,紛至合浦,以米易珠。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軾獲赦從海南儋州量移廉州。
很小的時候,我就到過合浦,那時合浦管轄北海。
一次偶然,其實是今天算不上什麼嚴重的小病——腸梗阻,在當年的農村無醫無藥,衛生條件又極差,幾乎就要了我弱小的生命,如果再晚幾個小時才送到北海醫院的話,醫生說。
從北海活著回來,打那以後,我每天都能從身上的疤痕想到當年的北海。
之後不久,“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全國,作為“牛鬼蛇神”的母親被集中北海,開展“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交代問題。一群無爹無媽的孩子四處流浪,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合浦,痛在我兒時的心裏。
合浦占為百越之地,嶺南祖先(越人)生活在南流江兩岸。秦滅楚後,揮戈南越,統一中國,“以卒鑿渠(靈渠)而運糧道,而與越人戰”。其中一路沿南流江而下抵合浦。秦平南越後,大批移民南遷,帶來了中原先進技術和文化,加快了合浦地區的開發。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合浦已成為通往交趾的必經之道。由南流江而下,達合浦乾體港,向西過大觀、烏雷嶺便可至交恥。
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征集“樓船十萬人”,水陸並進,“會至合浦、征西甌”。因航海技術關係,當時船隊隻能沿岸而駛。東漢建武間,征貳征側起事,攻城掠地,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時則從中原出發,過湘江,入靈渠,開鑿桂門關人南流江,經合浦乾體港出海,再沿岸西行,過大風江,經烏雷嶺達交趾。唐高駢征南曾在合浦海門鎮(今廉州鎮)鎮屯兵三萬。大批隊伍集結合浦,需要合浦各地不斷供應糧食及其他用品以補需用,高駢的軍隊在合浦港(乾體港)沿岸西進至交址計伐南詔軍隊。可見古代合浦乾體港最初大都是以軍事行動為目的的。《太平寰宇記》雲:“大觀港至冠頭嶺一之海域,即稱海門”(宋太平興國八年在今廉州鎮曾設海門鎮)。它不僅是合浦重要軍事要塞,亦是一個依山傍海的良好港口,是“海疆的一大都會”。
中國的學者們一直對中國的絲綢之路展開了一係列的討論,認為溝通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所行經的線路大致有三條:
其一西北絲綢之路,從古長安出發,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民族走廊西行到中亞、波斯等地;
其二西南絲綢之路,則由天府之都順橫斷山間南北向的民族走廊而下,在橫斷山底部西向跨越深溝巨壑,途經緬甸、印度直通歐洲;
而第三條古絲綢之路便是海上的。據《漢書.地理誌》記載,中國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這支由官方派遣使者率領的船隊,有一部分是敢於冒險的商人,可見當時積極探索海外市場已是官私雙方的殷切要求,加上漢代通往西域的道路不是很暢通,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的。
在這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中,漢代合浦港是對東南亞、南亞貿易的主要港口,這條徐聞、合浦出發通往印度、斯裏蘭卡的航線是我國正史記載的最早的遠航航線。限於當時的航海技術和航海工具,瓊州海峽東人口及經海南島附近海域浪大礁多,都是航海的危險區,因而環北部灣的合浦、徐聞和日南三大港以各自優越的地理環境應運而生,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貿易往來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