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衣帶水
【釋義】相鄰很近,隻有一水相隔。比喻彼此之間江流狹窄,極其鄰近。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
南北朝末期,陳、周以長江為界,南朝是陳,北朝為周,曆史上習慣稱之為南陳北周。北周末年,大將軍楊堅篡位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隋文帝登基不久,即著手準備消滅南陳統一中國。
當時,南陳的皇帝是曆史上稱之為後主的陳叔寶,此人品質並不壞,而且多才多藝,是集音樂家、詩人於一身的藝術家。但作為皇帝,醉心音樂、詩文創作,不理朝政,置人民生活、國家安危於不顧,國家自然而然地一天天衰敗,朝中那些隻圖眼前享樂的奸臣為了保住一時富貴,極力迎合陳後主的嗜好,整天陪著他飲酒作樂,聽歌看舞,在脂粉軟裙的溫柔中醉生夢死。
隋文帝看到南朝武備鬆弛,官員腐化墮落,決計興兵伐陳,統一中國。
這時有位大臣說:“陳後主雖然荒唐,但並無大罪。我朝無故加兵,恐怕師出無名,請陛下三思。”
隨文帝對百官說:“陳國人民因陳後主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作為天下之主,怎麼能被一條衣帶那樣寬的江水阻隔而坐視不管呢?”(我為民之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公元589年,隋朝大將韓擒虎、高潁一舉滅陳,結束分裂,中國再次統一。
一網打盡
【釋義】全部捉在網中,一個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對立麵或壞人全部逮住或徹底消滅。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
北宋時,進奏院主官蘇舜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大誌,是被當時政治革新派首領範仲淹推薦提拔起來的。
他豪爽激進,屢次上書宋仁宗皇帝,議論時政得失,批評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引起呂的強烈不滿,致使呂夷簡想伺機陷害蘇舜欽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賽神會。以往,各官署衙門都要在此時拿出多餘的東西變賣成錢,然後大家用這錢盡興地吃喝玩樂。
蘇舜欽為了在賽神會這天讓大家玩樂得更痛快些,照例把進奏院裏拆下的舊公文封套紙賣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錢來資助,作為玩樂的花費。其他接受聚宴邀請的人,也分別拿出錢來湊份子。
正當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蘇舜欽又叫了一些歌女來陪酒助興。
當時,有個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參加聚會,卻未被邀請,李定懷恨在心,便在京城裏到處宣揚蘇舜欽和一批官員鋪張浪費,尋歡作樂的事。
禦史劉元喻素與蘇舜欽不和,知道了這件事後連忙上奏章給仁宗皇帝。宰相呂夷簡一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在皇帝麵前推波助瀾。
皇帝聽了大怒,把蘇舜欽賣掉拆下來的舊公文套一事定為“監守自盜罪”,免去了蘇舜欽的官職。
那天參加宴會的其他人,有的免職,有的降職,有的被調到邊遠地方去任職,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擊。
劉元喻見此情況,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呂夷簡表功說:“我總算替您把蘇舜欽一夥一網打盡了。”
一意孤行
【釋義】孤行:獨自行事。頑固地按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趙禹、張湯都是漢景帝時期的名臣。先後被景帝任命為太中大夫,負責製定各項條令法規,深受景帝的器重。
趙禹為人耿直,嚴於自律,為官清正廉潔,嚴格照章辦事從不被別人所左右。擔任太中大夫以後,他更是深感責任重大,為排除人情上的幹擾,他遣散了家中的門客,同時,不再與朝中官員私下往來,並謝絕同僚們的邀請,避免泄露朝廷機密。
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官員往往找幾個知心朋友在一起飲酒談心。
席間海闊天空,毫無邊際,什麼天文地理、諸子百家、朝中要聞、民間瑣事無不當作話題。趙禹學問廣博,口才又好,談起來更是風趣、詼諧。現在席中少了趙禹,人們都覺得趣味不足。
自從趙禹謝絕朋友間的應酬之後,他的朋友們甚為不滿,有時私下議論甚至多有微詞,誤認為趙禹是官做大了,有意疏遠老朋友。
好心的朋友勸他改變一下作風,免得得罪老朋友,趙禹笑而不答。
開始,朋友對他還有些誤解,時間久了,朋友知道趙禹出於公心,不得不如此,便改變了錯誤理解,對趙禹仍然敬重如昔。
張湯與趙禹截然相反,他為官殘酷,性情貪婪,而且巴結權貴,隻要對他有用,他一律熱情接納,從不考慮對方的人品如何。
長安的許多富商不敢得罪張湯,擔心張湯暗中加害他們,隻好經常帶上厚重的禮品去巴結張湯。張湯是來者不拒,一律照單全收。
甚至有些風雅名流,盡管討厭張湯,但震於他貪婪、殘酷的惡名,也不得不違心與之交往。
不久,張湯因巧於辭令,善於揣摩景帝和丞相的心理,被提升為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
在一次討論對待匈奴的問題上,博士狄山提出和親的建議。理由是:當年漢高帝北征匈奴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尚且被困平城。於今將士不如當年,無力與匈奴抗衡。
張湯怒斥狄山是迂腐之見。
狄山反唇相譏:“我是愚忠,你是詐忠,我早就看出你是一個狡詐的小人。”
皇帝因寵愛張湯,責問狄山:
“你能守住一個郡麼?”
狄山承認不能。
皇帝又問:
“那麼守一個縣呢?”
狄山回答是否定的。後來,勉強表示能守住一寨。狄山被派往前線,不久戰死沙場。
張湯依仗皇帝信任,越發橫行無忌,招致百官的痛恨,皇帝這時也覺察到張湯的肆無忌憚,便派趙禹審問張湯。
趙禹秉公執法,嚴厲斥責張湯的種種不法行徑。張湯見自己的罪行已經暴露無遺,又聽趙禹說得有根有據,自知罪惡深重,便引劍自殺了。
一鼓作氣
【釋義】原意是:打仗靠的是軍士們的勇氣。擂響第一次戰鼓,軍士們精神振奮,勇氣最為旺盛。後來比喻抓住時機,一股勁兒把事情辦成。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大軍去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十分強大,常常欺負弱小的魯國,魯國人個個都感到很憤怒。魯莊公也覺得忍無可忍,就決定親自率兵抗擊,與齊軍決一死戰。
有個叫曹劌的魯國人聽到消息,就請求去見魯莊公,要為魯莊公出謀劃策。他的鄉親們勸他說:“國家大事有那些每天吃肉的大官們操心,你何必去插手過問呢?”曹劌說:“那些當大官的人都目光短淺,不會有什麼好主意。”
魯莊公正為自己沒有個得力的謀士而發愁,聽說曹劌求見,忙把他請了進去。兩人交談了很久,曹劌了解到魯莊公很關心百姓,很得民心,就很高興地說:“憑這一點就可以和齊國人打一仗。”
曹劌要求魯莊公作戰時帶上自己,魯莊公也已了解到曹劌是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就很高興地答應了,並讓曹劌和自己同乘一輛車。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鼓攻擊。魯莊公正要命令軍隊擂鼓反擊,曹劌說:“別忙,還不到時機。”齊軍第二次擂動戰鼓發動進攻時,曹劌仍然勸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見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都有些忍耐不住了,個個磨拳擦掌,士氣十分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