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軍見魯軍這邊一直沒有動靜,以為魯軍膽怯,就第三次擂響戰鼓,發動攻擊。曹劌這時才對魯莊公說:“現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於是魯軍也擂響了戰鼓,士兵們早已鼓了一肚子氣,個個像猛虎下山一樣,奮勇地撲向敵人。齊軍沒有料到這一著,結果被攻得措手不及,最終抵擋不住魯軍的攻擊,紛紛敗退。
魯莊公一見齊軍敗退,就要下令追擊。曹劌又攔住他說:“別著急!讓我觀察一下。”說完,他跳下車,仔細地看了看地上齊軍留下的車轍印子,又上車爬到車杆上,望了望敵人的隊形,說:“主公可以下令追擊了!”
於是魯莊公下令追擊,魯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
得勝後,魯莊公問曹劌:“敵人進攻我們,為什麼前兩次我們要按兵不動,而要等到他們發動第三次進攻時,你才讓我下令反擊呢?”
曹劌說:“打仗全憑士氣,齊軍擂第一次鼓的時候,他們的士氣正旺;到第二次擂鼓,士氣就減了一半;到第三次擂鼓時,他們的士氣已經衰落了。而這時我們才擂頭遍戰鼓,將士們士氣高漲,當然就會打贏他們。”
魯莊公又問齊軍敗退時為什麼不能立即追擊,曹劌說:“齊國是大國,兵力強大,我怕他們會有埋伏。我觀察了他們的車轍紛亂,隊形不整,才知道他們是真的敗退,可以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了,暗暗佩服,稱讚曹劌想得周到。
一絲不苟
【釋義】苟:苟且,馬虎。絲毫也不馬虎。形容辦事極為認真。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明朝時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個信奉回教的鄉紳為了能夠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賄賂知縣湯奉。湯奉也是個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這牛肉,但又不敢違抗皇帝的禁令。這時鄉紳張靜齋與舉人範進正來府中拜訪。於是問張靜齋:“你是做過官的,有關禁止宰殺耕牛的事正該與你商量。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對他們稍微寬鬆些。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張靜齋搖頭道:“這萬萬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應當隻有皇上,哪裏顧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間的劉老先生(指劉伯溫),洪武私訪到他家,正巧江南張王(指張士誠)送來一個菜壇子。當麵打開一看,是一壇金子。皇上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後來又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湯奉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不得不信,於是急忙請教該如何處置為好。張靜齋說道:“世叔可在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來,打他幾十板子,再把一麵大枷給他帶上了,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麵,並且在旁邊貼出一張告示,說明他大膽妄為,知法犯法,讓他遊街示眾。如果上司知道你辦事這樣一絲不苟,那麼你升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
湯奉聽了,連連點頭:“十分有理。”便照此辦理了。
九牛一毛
【釋義】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極為輕微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京劇《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漢時名將李廣的兒子,他精通兵法,英勇過人。和他父親一樣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將。
漢武帝時,匈奴時常侵犯漢朝的邊疆,為了打擊匈奴的氣焰,漢武帝特派大將衛青征討匈奴,任李陵為騎都尉,率五千軍馬為側翼,對匈奴進行包抄。
在主力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李陵的部隊首先與匈奴的十萬步軍相遇。李陵率先衝入敵陣,英勇殺敵。遠者箭射,近者槍挑,殺敵數百人,匈奴兵稍稍後退。但很快又集結起來,向漢軍反撲。
戰鬥異常殘酷,漢軍的弓拉斷了,箭射光了,刀劍變形,鋒刃倒卷。他們除少數被俘外,全部戰死。最後,匈奴死亡三萬餘人,李陵則力盡被擒。
匈奴首領左賢王,非常欣賞李陵的武力和謀略,勸他歸順匈奴,李陵堅決地拒絕了。於是左賢王又用高官厚祿、美女佳肴進行誘惑,李陵仍毫不動心。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長安,有人竟向漢武帝謊報軍情,說李陵已歸降匈奴。漢武帝聞訊勃然大怒,竟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
司馬遷聽說漢武帝如此處置,覺得既不公平,又不穩妥,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即麵見漢武帝為李陵辯解,司馬遷說:
“李陵將軍此次出兵,屢戰屢勝,最後失利被擒,但殺敵三萬,戰功可謂赫赫。況且,漢軍與匈奴眾寡懸殊,漢軍主力又未能及時到達,所以責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誅殺其家屬,那麼就等於逼迫他投降匈奴,請陛下三思。”
漢武帝聽不進司馬遷的忠言,並怪罪他為叛將表功,一怒之下,將司馬遷投入大牢,判為宮刑。這種慘無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漢代僅次於斬首。
司馬遷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痛苦萬分。他幾次想到自殺,認為受到這種刑罰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慮到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隻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報任少卿書》中敘述得是那樣慘痛感人。他在信中說: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殺也不能滌盡這樣奇恥大辱,假如現在死去,隻不過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將同螻蛄、螞蟻一樣,毫無區別。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關在汙濁的牢房裏沒有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想到事業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傳……”
到了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才走出監牢。出獄之後,他被任命為中書令,專門負責將皇帝的命令下到尚書,把尚書口奏事宜呈給皇帝。
司馬遷一刻也沒有停止《史記》的寫作,最後,他終於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
人傑地靈
【釋義】傑:指有傑出才能的人;靈:特別美好的意思。傑出人物在哪裏出生或曾到過那裏,所以那裏就成了名勝之地。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
聞名中外的滕王閣於公元663年重陽節落成。當時的洪州閻都督遍邀當地名士共赴慶賀大宴。當時隻有十四歲的王勃也應邀入席。侍從見他還是個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個很不顯眼的角落。
閻都督的女婿很會寫文章。閻都督叫他預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候當眾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際,閻都督站起來說:“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歡聚一堂,不可無文章記下這次盛會。各位都是當今名流,請寫賦為序,使滕王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話畢,侍候的人將紙筆放在眾人麵前。但是大家推來推去,沒有一個人動筆。後來推到王勃麵前,王勃竟將紙筆收下,低頭沉思。
過了一會兒,王勃卷起袖口,揮毫疾書。閻都督見是一個少年動筆,不大高興,走出大廳,憑欄眺望江景,並囑咐侍從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給他看。
才過一會兒,侍從抄來《滕王閣序》的開頭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四句的意思是:膝王閣所在之處過去屬南昌郡治,現在歸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軫兩星,地麵連接衡山、廬山兩山。
閻都督看了,認為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誰都會寫,一笑置之。其實,這十六個字把南昌的曆史和地理的概況都交代清楚了,縱橫交錯,起筆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