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杯弓蛇影
【釋義】誤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當作蛇。比喻因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己驚擾自己。
【出處】東漢·應劭《風俗通義》。
一年夏天,縣令應郴設宴招待主簿杜宣。
酒席設在廳堂裏,北牆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於光線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涔涔。但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的,他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仆人再斟時,他借故推卻,起身告辭了。
回到家裏,杜宣越來越疑心,認為飲下的酒中有蛇,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
家裏人趕緊請大夫來診治。但他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他怎麼會鬧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了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裏反複回憶和思考,也弄不明白杜宣酒杯裏怎麼會有蛇。
突然,北牆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仔細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
應郴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裏的影子,並說:
“你說的杯中的蛇,我現在也看到了,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事實真相後,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好了。
貪得無厭
【釋義】貪:貪心;厭:滿足。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趙世家》。
春秋末期,周朝勢衰力竭,天子有令不行,人們根本不把主上放在眼裏。一些當初受封的諸侯都紛紛鬧獨立,擴展自己的領土。那時,晉國是一個大諸侯國,國中有六個上卿:趙、魏、韓、範、知、中行。在六個上卿中,知伯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總是處心積慮地想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
有一次,知伯聯合韓、趙、魏去攻打中行氏,在把中行氏消滅後,他便把中行氏的土地侵占了。過了幾年,知伯又派人去向韓康子要求割地,韓康子懼怕知伯,便忍氣吞聲地割了一塊有一萬戶人家的地方給他。
知伯得到這塊土地以後,很是歡喜。接著,他又派人去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本不想給他,但又怕他起兵攻打,也不得已割讓了一塊土地給他。
這時候,知伯得意忘形,他以為全天下的人都怕他,於是他又派人去要趙襄子割讓蔡和皋狼這兩個地方。
可是,趙襄子卻不答應,說:“土地是先人的產業,我不能隨便送人!”
知伯得知趙襄子不肯割讓土地,十分生氣,便約韓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討伐趙襄子。
趙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敵眾,便采納了謀士張孟談的計策,遷到晉陽城中堅守。結果知伯圍攻晉陽三年,卻一直沒能攻下來。
但這時候,晉陽城裏糧食快要吃完了,知伯又用水淹城,形勢十分危急。趙襄子便派張孟談去遊說韓康子和魏桓子,讓他們聯合進攻。
韓康子和魏桓子本來就對知伯不滿,知道知伯貪得無厭,滅了趙襄子對他們沒什麼好處,便答應和趙襄子一起聯合起來,滅掉知伯,然後平分知伯的土地。
於是,三家約定由趙襄子乘夜出兵襲擊,韓康子和魏桓子作內應。結果,三家聯合,一舉擊敗了知伯,並將他殺死。
受寵若驚
【釋義】指人突然受到過分的賞識,心被震動,感到高興和不安。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盧承慶傳》。
當時有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員,由於糧船沉沒的事故,曾經受過處罰。盧承慶給他考績的時候,因此把他評了個“中下”,並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沒有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於是就這麼定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沉沒,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評為‘中下’恐怕不合適。”考慮之後,決定改評為“中中”,並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沒有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客套的話,又沒有什麼激動的神色。盧承慶見他這樣,非常稱讚,說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隨即又把他改評為“中上”。
《老子》上篇《道經》十三章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又說:“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形容驟然被寵,喜極而驚,因此就叫做“被寵若驚”。後來一般都說作“受寵若驚”。
所向無敵
【釋義】沒有任何力量可與之匹敵,形容無往而不勝。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周瑜傳》。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迎到許昌,並在許昌建立都城,以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在削平了呂布的割據勢力後,又威脅孫權把兒子送到許都做人質。
孫權不知該怎麼辦,便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對策。麵對勢力強大的曹操,許多官員都不知所措,左右為難。
孫權的主將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送人質,並力勸孫權不要屈服於曹操。他說:“現在孫將軍繼承了父兄開創的偉業,應該實現他們的遺願。我們統轄著江東六郡的廣大地區,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兵精糧足,交通便利,人心安定。隻要我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奮發圖強,那麼,力量所達到的地方沒有任何力量可與之匹敵。如果送去人質,我們隻能聽從曹操擺布要挾,這就等於向他稱臣了。”
孫權的母親認為周瑜見解獨特、合理,囑咐孫權按周瑜的意見行事。孫權本來就不願把自己的兒子送給曹操做人質,以表示聽命於曹操。他聽了周瑜的分析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毅然拒絕了曹操的要求,決心與曹操對抗到底。
狐假虎威
【釋義】狐狸依仗老虎的威勢來嚇百獸。比喻借別人的權勢嚇人。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
楚宣王當政期間,宣王對一件事不理解。一天,他問身邊大臣,為什麼各諸侯國都害怕楚國大將昭奚恤?
有個名叫江一的大臣,向宣王講了一則寓言故事:
從前,某個深山老林中有隻凶猛的老虎,專門搜尋各種野獸吃。一次,他抓到一隻狐狸,想把它吃了充饑。
狡猾的狐狸急中生智,裝出一副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說:“你是不敢吃掉我的,因為天帝派我當百獸之王。你要是吃掉我,就違背了天帝的命令!”
狐狸一邊說,一邊不經意地看了看老虎,它看到老虎露出不信的神色,又說:“你以為我的話不可信嗎?好吧,那麼我走在前麵,你跟我走在後邊,看這深山老林中的百獸見到我之後,有誰敢不逃跑嗎?”
老虎覺得這話有道理,不妨照著做,於是跟著它走去。一路上,所有的野獸見到它們都拚命地逃跑。老虎並不知道百獸是害怕威風凜凜的自己才跑的,而不是害怕假借“百獸之王”名義的狐狸。
故事講完後,江一轉入了正題:“大王如今有500裏地盤和百萬軍隊,但全把它交給昭將軍管轄,因此,北方的諸侯國都怕他。其實他們怕的是您交給他的軍隊,就像深山老林中百獸害怕的不是狐狸而是老虎一樣。”
貧賤之交
【釋義】指貧困微賤時結交的朋友。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宋弘傳》。
東漢時,有個人名叫宋弘,他非常廉潔自愛,一無所有。光武帝劉秀非常賞識他,封他為宣平侯。
一次,光武帝劉秀召見他,閑聊時劉秀不時地回頭看屏風,原來那屏風上麵畫著許多千嬌百媚的美女。宋弘就嚴肅地對他說:“我還沒有見過你喜歡崇高的德行像喜歡女色的樣子。”
劉秀馬上叫人拿走屏風笑著說:“我聽到正確的意見就能馬上改正,可以嗎?”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她丈夫死後,劉秀很想讓她在朝官中物色個人再嫁,就與她一起談論誰合適。湖陽公主說:“宋弘這個人很好,我看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
過了幾天,劉秀把宋弘找來,試探地問:“諺語說,地位高了就會朋友多,金錢多了就會對妻子喜新厭舊,這是人之常情嗎?”
宋弘回答說:“我聽說貧困時所交結的知心朋友不應該忘記,共同患難的妻子不可以拋棄(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弘走了以後,劉秀對湖陽公主說:“宋弘太愛他自己的妻子了,你還是重新再找個人吧。”
“貧賤之知”後作“貧賤之交”。
空穴來風
【釋義】形容事情憑空發生,沒有根據。
【出處】戰國·宋玉《風賦》。
文學家宋玉,是我國曆史上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學生。
有一次,他陪著楚頃襄王去蘭台遊玩,到了台上,正好有一陣風徐徐地吹來,頃襄王披著衣襟,迎著涼風覺得很舒服,情不自禁地說道:“這陣風真涼快!這是我和老百姓們共有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