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 / 3)

宋玉知道頃襄王淫樂無道,又聽信了他弟弟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話,把宋玉的老師屈原放逐到漢北去,所以有意乘機加以諷刺,說:“這風是大王你獨有的,老百姓哪裏敢和你共有呢?”

頃襄王覺得風的吹拂應是不分貴賤貧富的,現在聽宋玉說是他獨有的,覺得很是納悶,就叫宋玉把道理說清楚。

宋玉說:“我老師屈原曾說過,枳樹彎曲了,就有鳥在上麵做巢;空的洞穴中,會生出風來。”(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宋玉用譏刺的口吻,把風劃分開來,他說:“在高台上、皇宮裏那些清靜的地方,風當然是清涼的,所以屬於貴族的;老百姓所居住的是低窪的陋巷,即使有風吹來,都夾雜著許多泥沙和穢臭,所以是屬於老百姓的……”

空前絕後

【釋義】以前不曾有過,今後不會再有。形容超絕古今,獨一無二。也作“光前絕後”。

【出處】佚名《宣和畫譜》。

顧愷之是晉朝人,他文采出眾才氣超人,繪畫更是爐火純青,是個多才多藝的人。顧愷之的人物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與眾不同的是,他畫人物,從來不先點眼珠。有人問其原因,他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一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令人歎服。當時他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南北朝時的梁朝,又出了一個叫張僧繇的大畫家。他擅長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時名氣很響。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旁人問他為什麼不點上眼睛,他說:“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眾人不信,堅持要他試一試,他便點了兩條,這兩條龍果然破壁飛去。這一傳說雖誇張得近於荒誕,卻說明了他作畫技藝是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個更有成就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於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時,而且寫得一手好字,有“書聖”之稱。據傳說,他曾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幾百裏山水竟在一天內畫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而陰森逼人,相傳看過這幅畫後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的大有人在。

所以,後來有人評價這三個畫家時,認為顧愷之的畫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畫成就後人莫及,而吳道子則兼兩人的長處。

卷土重來

【釋義】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後力圖恢複。

【出處】唐·杜牧《題烏江亭》。

杜牧是唐朝時的大詩人,曾經寫過一首題為《題烏江亭》的詩,詩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詩中說的是楚霸王項羽的故事。秦朝滅亡以後,楚漢相爭,項羽被劉邦打敗了,退到烏江。烏江的亭長早已為他準備好了渡船,勸他趕緊過江。可是項羽不肯上船,他將自己騎的千裏馬送給亭長,轉身去與漢軍決戰,獨自殺死漢軍幾百人。自己身上也負傷十幾處,最後自刎而死。

杜牧遊曆到此,見到烏江邊上的亭子,睹物思人,為楚霸王項羽的死而歎息:如果你當時跑到江東,也許會卷土重來呢!

北宋的王安石也寫過一首題為《烏江亭》的詩,說: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與杜牧相反,他認為項羽一敗塗地,肯定不能卷土重來了。

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亭,是秦漢時期鄉以下的行政單位。

孤注一擲

【釋義】孤注:把所有的錢都作為賭注。一擲:指賭錢時擲骰子。賭徒拿出所有的錢作賭注,希望最後能贏。比喻在危急時投入全部力量。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寇準傳》。

寇準是宋真宗時期一個非常稱職的宰相。有一次,北方的遼國突然發兵侵犯中原,彪悍的騎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河北澶州(今河南省溜陽縣西)。

宋真宗得知邊境告急,馬上召集全體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宰相寇準說:“陛下,敵兵聲勢十分浩大,隻有陛下親自前往澶州督戰,才能振奮將士的士氣,打敗敵兵!”

宋真宗認真考慮了寇準的話,認為言之有理,便同意了。果不其然,宋軍因此士氣大振,人人奮勇殺敵,遼軍被迅速擊潰,而不得不向宋朝臣服。

宋真宗班師回京以後,對寇準更為信任和重用了。不料,奸臣王欽若對寇準十分妒忌,他想方設法尋找機會中傷寇準。

有一次,王欽若陪真宗賭錢,故意接連輸了好幾次,然後把所有的錢都下了注,真宗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便對真宗說:

“陛下,上次我們在澶州和遼兵作戰,你不是也曾孤注一擲嗎?那時宰相寇準堅持要你禦駕親征,便是拿你的性命當作賭注一樣地孤注一擲呀!要是當時我方軍事失利,那你不就有生命危險嗎?”

真宗聽了這個拿自己的生命當作賭注的比喻,不覺大怒起來,立刻就把寇準貶了職,從宰相降為陝州知府。

居安思危

【釋義】指處在安定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產生的危難禍害。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有一次,宋、齊、晉、衛等12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慌了,馬上向12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晉國表示同意,其餘11國因為懼怕晉國,也就停止了進攻。

鄭國對晉國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贈送給晉國許多兵車、樂器、樂師和歌女。晉悼公十分高興,於是把歌女的一半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並對他說:“你這幾年中為我出謀劃策,事情辦得很順利,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們一同來享受享受吧!”

對於晉悼公分給的贈品,魏絳一點也不要,而是勸晉悼公說:“現在您能團結和統率許多國家,這是您的能耐,也是大臣齊心合力的結果,我並沒有什麼功勞,怎能無功受祿呢?不過,我很願意您在享受快樂的時候,能夠想到國家以後的許多事情。聽人說:‘安居的時候,應該想到可能發生的危險。’能夠這樣做事才會先有準備,有準備才可避免失敗和災禍的到來。”

相提並論

【釋義】把不同的事或人不加區別,混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竇嬰為西漢時期漢景帝的大將軍,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被漢景帝劉啟封為魏其侯,從此聲名大振,有不少人爭相投奔。

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劉啟立栗太子,讓竇嬰做他的老師。可是,三年以後,栗太子被廢掉。竇嬰多次奏請景帝,希望不要廢掉栗太子,景帝始終不聽。一氣之下,竇嬰便假裝有病,不再入朝辦事。他躲到藍田南山腳下,過起閑庸的生活。

竇嬰隱居以後,有許多人來勸他重新入朝,為朝廷出力,竇嬰仍然想不開,拒絕複出。

後來,有一個名叫高遂的人,對竇嬰說道:“能給您帶來富貴的是當今的皇帝;和您親近的,是竇太後。您是太子的老師,太子被廢掉,您無力挽回。現在您力爭無效,便裝病離開朝廷。如果把這些事放在一起來談論,您這是有意顯露皇上的過錯,對皇上的決定不滿啊。”竇嬰覺得高遂的話很有道理,以理服人,於是重新入朝辦事。

相敬如賓

【釋義】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對待賓客一樣。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春秋時代,晉國大夫胥臣(又名“臼季”)奉命出使,路過冀地(今山西河津東北),遇見一人正在田間鋤草,他妻子把午飯送到田頭,恭恭敬敬雙手捧獻給丈夫。丈夫一本正經地接住,祝禱後進食,婦人侍立一旁等他吃完,收拾餐具辭別丈夫而去。胥臣十分讚賞,認為夫妻之間尚如此尊敬,如同對待賓客一樣,何況對待別人。他深信此人必是有德之士,胥臣於是便停下行走,上前請教姓名,方知原來是朝臣駍芮的兒子駍缺。駍芮原先因功封在冀地,被人稱作冀芮,後犯謀逆罪被殺。他的兒子駍缺也被廢為平民,耕種為生,但人們仍習慣稱他為冀缺。

胥臣完成使命回國,這時晉國兩位賢臣狐偃、狐毛相繼去世,晉文公好似失去了左右手,悶悶不樂。胥臣便向文公推薦駍缺,擔保他才德兼備,如能起用,一定不比狐毛、狐偃差。文公卻認為,罪臣的兒子不能重用。胥臣進言道:

“古代堯、舜是賢君,可是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君都是不肖。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不成,被舜處死;可是禹卻把洪水治平,舜便把位傳給禹,使他成為一代聖君。可見賢與不肖並非父子相傳,主公何必記舊惡而拋棄有用之才呢?”

胥臣的一番話說得晉文公五體投地,立即下令任命胥臣為下軍元帥,缺為下軍大夫。不久文公去世,襄公繼位,晉國在國喪期間遭外族侵犯,缺一馬當先,率軍迎戰,迅速擊潰敵軍,立下頭等戰功。晉襄公嘉獎駍缺,升任他為卿大夫,重新把冀地封賞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