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回答說:
“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隻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隻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重複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筆走龍蛇
【釋義】形容書法雄健灑脫,像龍蛇舞動一般。
【出處】唐·李白《李太白集·草書歌行》。
唐朝時,有一年秋天,秘書監賀知章在府上宴請賓客,不少名人墨客會聚一堂,高朋滿座,熱鬧非凡。正在酣飲之間,來了一位少年僧人。
賀知章說:“他是玄癸法師的弟子懷素,出家不戒酒,寫得一筆好草書。在他老家長沙和湖南七郡的知名人家,家家都掛有他書寫的條幅。酒過三巡,賀知章向來賓敬酒致謝說:“嘉會良辰,少不得賦詩助興,有請謫仙李翰林作詩以記盛會如何?”
李白並不推辭,隻是說:“詩意因興而起,酒興有了,但還不夠,請懷素師當眾揮毫以助詩興。”
書童抬出幾箱書寫用的麻箋、素絹,書案上擺出數方上好的宣州石硯,書童幾人輪番注水研墨。懷素放下酒杯,飄然起立,堂上頓時一片寂靜。但見少年僧人援筆蘸墨,凝神注視紙絹片刻,突然運氣揮毫,臂轉腕旋,寫完一張又一張,不多久,滿地盡是靈氣飛動的草書。幾箱麻箋素絹頃刻用完。
懷素擲筆返座時,李白《草書歌行》亦已寫就,當眾吟道:“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吾師醉後倚繩床……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賀知章最後總結評論說:“上人書寫,左盤右旋,確實筆走龍蛇啊!好字,好詩!”博得大家一陣喝彩。
狼狽為奸
【釋義】狼和狽常合夥傷害牲畜,因此用來比喻相互勾結幹壞事。
【出處】《博物典彙》。
狼和狽是兩種不同的野獸,它們形狀十分相似,性情也十分相近。它們之間所不同的是,狼的兩條前腳長,兩條後腳短;而狽正好相反,它的兩條前腳短,而兩條後腳長。這兩種野獸,常常一起出去偷吃人類畜養的家畜,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危害。
傳說有一次,狼和狽一起來到一家農民的羊圈外麵,它們知道裏麵有好多的羊,便打算偷一隻羊來吃。可是,羊圈築得很高,又很堅固,既跳不過去,也撞不開門,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它們商量了一會,終於有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狼騎在狽的脖頸子上麵,再由狽用兩條長腿站立起來,把狼扛得高高的,然後狼再用它的兩條長長的前腳,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於是,那狽便蹲下身來,讓狼爬到身上,然後用前腳抓住羊圈的竹籬,慢慢地把身子站直。等狽站直後,狼再將兩隻後腳站在狽的脖頸上,後腳抓住竹籬,慢慢站直,把兩隻長長的前腳伸進竹籬,猛地抓住了一隻在竹籬旁的羊。
在這次行動中,如果單單隻有狼,或隻有狽,都一定沒辦法爬上羊圈,把羊偷走;可是,它們卻會利用彼此的長處,互相合作,而把羊偷走。
後來,人們就把這則故事引申成“狼狽為奸”這一成語。
高山流水
【釋義】指樂曲高深,不易懂。比喻知音難覓。
【出處】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
伯牙是春秋時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喜愛音樂,年輕的時候跟著當時最有名望的琴師成連學彈琴。
伯牙跟著師傅學了三年,彈琴的技藝已經非常高超了,但他覺得還沒有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作出的曲子也不能盡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要求繼續跟著成連學習。
有一次,伯牙想作一首描寫海上風暴的曲子,想了好幾天,作出的曲子總覺得不能稱心如意,他就去請教他的老師成連。成連就對伯牙說:“我有個老師擅長作曲,住在東海的篷萊山上,我們去向他請教。”
成連把伯牙帶到蓬萊山上,讓伯牙在海邊等著,自己借口去找老師,駕船走了。伯牙在海邊等了許久,也不見老師的影子,正在他焦急的時候,忽然,天!刮起了大風、大海上掀起了滔天大浪,波濤洶湧,撲向岸邊,拍打著山崖。山崖上的鬆樹也在風中呼嘯,風聲、濤聲、鬆樹的呼嘯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了一首雄壯激昂的樂曲聲。伯牙突然覺得自己的靈感被觸動了,趕忙擺好琴,忘情地彈了起來。就這樣,他終於創作出了一首描寫海上風暴的美妙的樂曲。
過了一會兒,大海上又風平浪靜。這時,成連老師又出現了,伯牙這時才明白了老師帶他到海邊來的用意。成連說:“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啊!”
從此,伯牙的音樂水平又上了一個台階,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有一次,他正在彈琴,他的一位好朋友鍾子期來了。鍾子期是一位極有造詣的音樂鑒賞家,任何樂曲,他一聽就知道樂曲表達的是什麼內容。這一天,伯牙彈奏的是他新創作的《高山流水》,當琴聲高揚激越時,鍾子期就說:“真妙啊!氣勢磅礴,像挺拔雄偉的泰山!”當琴聲悠揚舒緩時,鍾子期又說:”太美了!就像煙波浩渺的江河流水!”伯牙聽了,非常激動,對鍾子期說:“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高山流水”本是傳說中伯牙創作的樂曲名,後用來比喻樂曲高妙或知音難覓。
高枕無憂
【釋義】墊高枕頭睡大覺。比喻身心安逸,無所憂慮。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魏策》。
馮諼是春秋時齊國相國孟嚐君的門下。有一次孟嚐君派他到薛地去討債,他到達薛地後,不僅不討債,反而把借契全燒掉了,並在薛地設宴招待欠債之人,以此說明孟嚐君是很好的主人,他不在乎這些錢,所以借錢給大家,主要是幫助大家能過好的生活,故沒錢的人就不需還錢。這樣,薛地的人民大為高興,對孟嚐君非常感激。
當齊王解除了孟嚐君相國的職務後,他便前往薛地閑居,受到薛地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時馮諼對孟嚐君說:“狡兔三窟,隻能免除一死。現在你才有一窟,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睡覺,我再替你築兩窟。”於是他去遊說梁惠王,說是若能請到孟嚐君治理國事,定能國富兵強,梁惠王被說動了,便用重金去請孟嚐君,請了三次,馮諼都叫他不要去,這事給齊王知道了,怕孟嚐君為梁國所用,急忙用更隆重的禮節再請他做相國。馮諼又勸孟嚐君向齊王請求賜給先王傳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廟,以保證薛地的安全,當宗廟建成時,馮諼對孟嚐君說:“現在三個窟已經建成,你可以‘高枕為樂’了。”
“高枕為樂”後來演化為“高枕無憂”的成語。
悔過自新
【釋義】過:錯誤。認識了並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淳於意,字倉公,戰國時齊國臨淄人,因曾做過太倉縣令,所以稱為倉公,是漢初的醫學家。
淳於意從小喜愛醫學,曾拜陽慶為師,學得了黃帝、扁鵲傳下來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後因得罪了權貴而被官府處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臉上刺字,割鼻,斷足等),並要押解到長安去行刑。淳於意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走時麵對著五個哭哭啼啼的女兒,感慨地說:“我隻有女兒,沒生兒子,到了緊要關頭,誰也派不了用場!”
他的小女兒緹縈聽了後很悲傷,決定跟隨父親西上長安,並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上說:
“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複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