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班門弄斧

【釋義】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班: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

【出處】明·梅之渙《題李白墓》。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渙來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遊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一天,梅之渙來到采石磯附近的李白墓邊,發現墓的周圍題滿了詩,而有的根本就不像詩,即不對稱,也不押韻,拙劣無比,梅之渙氣憤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渙諷刺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捉襟見肘

【釋義】形容衣服破爛、生活窮困。後比喻難以應付困難。襟:衣服前幅。肘:臂肘。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讓王》。

孔子的弟子曾參居住在衛國的時候,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他穿著用亂麻絮、破布條縫製的袍子,裏外都無法分辨。吃得太差,營養不良,麵部浮腫,一副病態的樣子。

曾參經常一連三天不生火做飯,揭不開鍋,十年之內沒做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也太破舊了,以致正一正它係帽的繩帶就斷了;一拽衣襟,就露出了臂肘;一穿鞋,鞋後跟就裂開。雖然如此窮困,但他並不因此而憂愁,時常拖著破鞋,高歌《商頌》。他聲音洪亮,充滿天地,好像是從金石製作的樂器中發出的一樣。

就這樣,曾參依然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願為權高位尊者效力,不願與割據一方者交朋友。所以莊子說,注意培養心誌的人會忘掉形體,注意養身的人會忘記利祿,而致力於大道的人會忘掉心機。

捕風捉影

【釋義】風和影都是捉摸不定的。比喻去尋覓虛無縹緲的事物,或可解釋為無事生非。

【出處】漢·班固《漢書·郊祀誌》。

西漢成帝當上皇帝以後,一直沒有孩子,到了40歲時仍然不見動靜,他便有點著急,就求神拜佛,燒香祈禱,但仍不見效果。

大司農穀永上書說:“我聽說對於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的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麼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話,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又虛無縹緲,好像要捕風捉影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聖人也絕對不做這種事。”

穀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可是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打了敗仗,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藥,結果一去不回。”最後,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幹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穀永說得對,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傾國傾城

【釋義】傾:傾倒。形容絕色美貌的漂亮女子。

【出處】漢·班固《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從秦朝起,宮廷就沒有樂府。到漢武帝時,樂府的規模已很大,掌管朝會、宴請、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同時收集民間的詩歌和樂曲。當時有位名叫李延年的宮廷樂師,他父母兄弟都當樂工,妹妹也是一位歌妓。

李延年很受武帝賞識,經常在武帝麵前邊唱歌邊跳舞。有一次,他動情地唱道: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歌詞的意思是,北方有個非常漂亮的姑娘,她是絕代佳人,全城、全國的人看了她,都為之傾倒,這種傾城傾國的美人再也難能見到。

漢武帝聽了急忙問李延年:

“難道世上真有這樣的絕代佳人?”

李延年還未回答,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笑著說道:

“有這樣的佳人啊,她就是李樂師的妹妹呀!”

武帝立即傳令,把這位佳人帶進宮來。一看,其美貌果然舉世無雙,於是將她留在身邊,稱為李夫人。李夫人不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很受武帝寵愛。

可惜佳人薄命,李夫人在漢武帝身邊隻過上幾年富貴的生活,就患病而死,漢武帝悲痛不已,很長時間都無心料理朝政。

胸有成竹

【釋義】成竹:完整的竹子。比喻做事已有相當大的把握。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文同傳》。

北宋仁宗時,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姓文,名同,字與可,四川人。他的詩、文、書法都寫得很好。他喜愛畫花鳥蟲魚寫生畫,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很受人們的讚揚,故有“墨竹大師”之稱。

文與可學畫認真,一絲不苟。他在房前、屋後種滿了竹子,一年四季,不管風吹雨打,或烈日當空,他每天都仔細觀察竹子的枝葉。在晴天或雨後,在茂盛或落葉等不同時期的狀態和生長情況下,了解竹子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天氣裏的形態變化。

文與可通過長期種植竹子的實踐和細心的觀察、揣摩,不僅對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胸中形成、積累了各種各樣竹子的形象。正因為這樣,在他動筆作畫之前,怎樣構圖、著墨,在他的心中早就有了輪廓,不必費盡心思、反複琢磨,因而就能一揮而就,揮灑自如,畫出各式各樣的竹子。

蘇軾被貶以後,也很喜歡畫墨竹畫,文與可畫竹的經驗使蘇軾受到很多啟示,所以他說畫竹子,要預先詳細觀察竹子,在胸中形成竹子的形態,認清想要畫的東西,一經發現,便振筆急書,心手合一,以畫表現出自己所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如果不立刻捕捉住,稍一疏忽,就會很快消失。

膾炙人口

【釋義】膾:細肉。炙:烤肉。人人都愛吃美味的東西。後比喻人人都讚美的事物或詩文。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先後跟隨孔子學習學問。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醜問:

“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人不愛吃膾炙的!”公孫醜又問:

“既然人人都喜歡吃膾炙,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可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隻戒吃羊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