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 3)

【出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

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生於中亞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的楚河流域)。5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隨即開始認字讀書。他天資聰穎,到10歲時已讀了很多詩書。

李白的父親是個富商,家裏很有錢。李白從小養成好玩的習慣,因此不用功讀書,往往讀了一會後,就放下書本,到外麵閑逛去了。

一天,李白又讀得煩心起來,便到野外去遊玩,。在一條小河邊遇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用力磨一根大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幹什麼啊?”

老婆婆抬頭瞧了瞧李白,回答說:“孩子,我這是在把它磨成針哪!”

李白驚奇極了,說:“啊,這麼粗的一根鐵棒,要把它磨成針,能行嗎?”

老婆婆笑笑說:“不停地磨下去,這鐵棒會越來越細,隻要堅持不停最後一定會被磨成針,怎麼不行呢?”

李白聽了很受感動,受此啟發於是下決心堅持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詩人。

磨穿鐵硯

【釋義】表明意誌堅決,刻苦讀書,居然將鐵的硯台也磨穿了。

【出處】宋·歐陽修《五代史記·晉書·桑維翰傳》。

五代時有一個主考官很迷信。有一年他在閱卷時,看到裏麵有個考生名叫桑維翰。就滿臉不悅地說:“叫什麼不好,偏叫“喪門漢”,很不吉利,就算此人才高八鬥也不能錄用。”

桑維翰知道自己落榜的原由後,憤怒地說:“我要寫一篇文章,來破除這種迷信做法!”

他寫了一篇題為《日出扶桑賦》的文章。原來,傳說古代東方有棵大神木,名叫扶桑,太陽就是從扶桑那兒出來的。桑維翰認為,太陽出來的地方的扶桑尚且跟“桑”字有關,他的姓又有什麼不吉利的呢?

有人規勸他不必為了考取進士去觸犯當權者。桑維翰堅定地說:“我誌向已定,就是要考取進士!”

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桑維翰請鐵匠打鑄了一塊鐵硯,並拿了鐵硯給熟識的人看,向大家表示:“除非這鐵硯磨穿了,我才不去考進土。”

後來,桑維翰終於考取了進士。

燃眉之急

【釋義】像火燒眉毛那樣的急迫,比喻情勢急迫。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日益劇烈,曹操打敗了袁紹之後,勢力更擴大了不少,野心也隨之膨脹,想吞東吳滅劉備,一統天下。孫權派密使魯肅與劉備聯絡,準備合力抗曹。

諸葛亮到東吳以後,孫權帳下的謀士,紛紛起來和他辯論。張昭用帶有責問的口氣對諸葛亮說:“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時候,常常拿自己來比作春秋時的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樂毅替燕國出兵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現在劉備得到你之後,你不但不能幫助他強大起來,反而失去了新野,丟棄了樊城,當陽長阪坡吃了敗仗,又逃到了夏口去,像燃眉一樣的焦急,你哪裏比得上管仲、樂毅的萬分之一呢?”

諸葛亮當場舌戰群儒,妙語橫生,反把張昭等人駁得啞口無言,終於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孫劉大聯盟。此故事中張昭的話,後來演變成了“燃眉之急”這句成語。

鷸蚌相爭

【釋義】鷸:一種長嘴的水鳥。蚌:一種硬殼的水生動物。鷸和蚌相互爭鬥。比喻雙方相爭不下,結果兩敗俱傷。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戰國七雄之間經常相互攻伐,到了戰國末期更是愈演愈烈,戰爭幾乎接連不斷。有個叫蘇代的聽說趙國又要去攻打燕國,就急忙趕到惠王的王宮去勸阻。他先向趙惠王說了個寓言故事:

一天,蚌趁著天晴,張開兩片硬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鳥見了,快速地把嘴伸進蚌殼裏去啄肉。蚌急忙把硬殼合上,鉗住鷸的嘴不放。

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脅蚌說:“好吧,你不鬆開殼就等著。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幹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說:“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鉗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餓死!”

就這樣,蚌和鷸鳥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時間一長,它們都精疲力竭。正好有個漁翁經過這裏,見到它們死死纏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便輕易地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蘇代講完這個故事後,又對趙惠王說:“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抗,雙方必然長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憊不堪。這樣,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認真考慮再作決定。”

趙惠王覺得蘇代說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後來,人們從蘇代講的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並常和“漁翁得利”一起連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往往用來比喻雙方相爭,結果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