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李綱曾寫下《病牛》一詩,這首詩的題目雖然是“病牛”,實際上作者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抱負和心情。

全詩共四句: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詩的大意是:牛為主人辛勤耕耘了千百畝田地,主人糧穀滿倉,可是又有誰對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的牛表示同情和哀憐呢?隻要大眾百姓都能吃飽飯,哪怕累得爬不起來也心甘情願。

後來,人們就用“力盡筋疲”或“精疲力盡”來形容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墨守成規

【釋義】墨守:固守。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固執地按老規矩辦事,不求改革。

【出處】戰國·墨翟《墨子·公輸》。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和平,反對戰爭。有一次楚王調當時最有名的工匠公輸班設計攻城的雲梯。墨子一打聽才知道楚王想攻打宋國,就急忙從魯國趕到了楚國的國都。

對楚王說:“聽說你要攻打宋國,有這回事嗎?”

楚王說:“有。”

墨子說:“一定要有占領宋國的把握才能去攻打。如果打不贏,反而把事情搞壞。我認為你一定占領不了宋國的。”

楚王當然不相信他的話。墨子說:“那麼,我製作守城的設備,請你叫公輸班來攻,看他能不能攻進城,好不好?”

於是公輸班用他製造的雲梯,攻打墨子守禦的城,一連攻了九次,都被墨子打退。後來兩人掉換過來,公輸班守城,墨子攻城,墨子一連攻了九次,就攻破了九次。楚王見公輸班製造的器械,並不能攻破墨子所守的城,就取消了攻宋的打算。墨子善於守城的故事,就演變為成語“墨守成規”。

噤若寒蟬

【釋義】噤:閉口不說話;寒蟬:冷天的蟬,不再鳴叫。比喻不敢作聲或說話。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杜密傳》。

東漢桓帝時,杜密擔任郡太守、尚書令等職,他不但才學淵博,而且執法嚴明,不徇私情。既使再有地位的高官及其子弟,隻要犯法,一律查辦,從不手軟。但他同時又非常愛惜人才,遇到有才學的人,必定向上舉薦,使他們得到重用或升遷。

有一年,他到高密縣巡視,發現有個名叫鄭玄的鄉官才學過人,便提拔他到郡裏任職,不久,又把他送到太學去深造。後來,鄭玄終於成為東漢極負盛名的經學家。

杜密後來辭官回到了家鄉,但仍然非常關心政事,時常和當地的郡守、縣令談論天下大事,推舉賢士,揭發壞人壞事。

當時,同郡的劉勝也告老還鄉。他的處世哲學就與杜密不同,隻是明哲保身。所以閉門謝客,不問政事,對好人壞人一概不聞不問。有些人還以為,他這樣做人是清高的表現。

有一次,太守王昱和杜密談起劉勝,誇他是清高之士,還說公卿們都稱讚他的為人。杜密不同意這種說法,說:“劉勝地位很高,受到上賓的禮遇。但他知道有賢士不推薦,聽到有人做壞事不吭聲,如同冷天的蟬不再鳴叫,這實際上是罪人。”(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鶴立雞群

【釋義】像鶴立在雞群中。比喻儀表出眾,品質、才能高於一般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三國時,魏國的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身材魁梧高大,才華橫溢,走到哪兒都引人注目。後來因得罪了司馬昭而在41歲時就被殺害了。

嵇康的兒子嵇紹,和他父親一樣很有才學,並且身材魁梧,儀表堂堂。他無論走到哪裏,都顯得卓然超群。

司馬炎滅魏稱帝後,嵇紹被征召到京都洛陽做官。有人見了他後,對他父親的好友王戎說:

“昨天我第一次見到嵇紹,他長得高大極了,雄偉得很。在人群之中,就像一隻仙鶴站在雞群裏那樣突出。”(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王戎聽了,說:

“你還沒有見過他父親嵇康呢,比他更突出!”

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嵇紹擔任侍中,侍從皇帝,經常出入宮廷很受信任,而嵇紹也對惠帝忠心耿耿。後來,西晉皇族內部發生了“八王之亂”。嵇紹在跟隨惠帝出兵作戰時,盡力護衛惠帝,不幸中箭身死,鮮血濺在惠帝的戰袍上。惠帝很受感動,不讓內侍洗去這件戰袍上的血跡,表示他非常讚賞和懷念他的高貴品質。

磨杵成針

【釋義】杵:舂米或搗物用的棒槌。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