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釋義】暫時的損失,說不定還會帶來好處。禍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出處】漢·劉安等《淮南子·人間圳》。
古時候,有一個老頭,因為他住在邊塞上,人們都叫他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忽然跑到塞外去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可是塞翁一點也不著急,反而高興地說:“丟失了一匹馬沒有關係,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段時間,那匹馬自己跑了回來,並且還帶來一匹匈奴的駿馬。鄰人們趕來向他慶賀,可是塞翁並不為此感到高興,說:“雖然白白得到一匹好馬,怎知道這不會變成一件壞事呢?”
塞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一天,他騎上那匹駿馬出去遊玩,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腿摔斷了。鄰居們又來安慰,可是塞翁並不難過,他說:“這沒什麼,孩子的腿雖然摔斷了,怎知道這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邊塞上的青壯年都被征去當兵,大部分人死在戰場上。塞翁的兒子卻因為傷了腿,不能去當兵打仗,保全了性命。塞翁的故事後來引申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成語。
赫赫有名
【釋義】赫赫:盛大顯著的樣子。形容名聲非常顯著。
【出處】漢·班固《漢書·何武傳》。
西漢時的大臣何武,剛直嚴正,尤其瞧不起那些結黨營私、任人惟親之輩。他經常擬好條例來考核下麵的官吏。隻看才能、不徇私情。所以由他提拔起來的都不是“赫赫有名”之輩。
當時有個大臣叫何壽,曾是何武的上司。何壽看出何武是宰相之才,又是同姓,就和他結交,所以在太守任期內對何武很好。後來何壽當了大司農,他的侄子在任揚州刺史的何武手下當長史。
一次,何武朝見天子,住在京師,正好何壽的侄子也到了長安,何壽就邀請了何武的弟弟何顯等人一起飲酒,借著酒意,何壽讓自己的侄子出來和大家見麵,故意說:“這是揚州長史,才能低下,所以沒有被提拔。”
何顯聽了,覺得很尷尬,回去後,要何武舉薦何壽的侄子。何武不聽,說:“刺史是全州的長官,有責任舉薦賢良,懲治惡人,決不能有所偏私。”
察言觀色
【釋義】行事要觀察和辨別他人的臉色和語言。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顏淵》。
子張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子張問孔子:“讀書的人怎樣做才可以叫做通達呢?”
孔子反問他:“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呢?”
子張回答說:“通達就是做官的時候一定要有名望,在家裏的時候也要有名望。”
孔子說:“這僅僅是有名聲,怎樣才算通達呢?品質應該是正直的,遇事講道理,而且會察言觀色,懂得如何謙恭待人,這樣的人,當官的時候必然事事通達,在家裏的時候也必然事事通達。如果局限於名聲,表麵上似乎愛好仁德,實際的行為卻並非如此,這樣的人,做官的時候一定會騙取名聲,在家裏的時候也一定會騙取名聲。”
孔子與學生的這一段對話,提出了察言觀色的重要性。這裏所說的“察言觀色”是褒義的。
精衛填海
【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傳說炎帝之女被海水淹死,變為精衛鳥,銜樹枝、石子,想填平東海。後比喻意誌堅強,奮鬥不止。
【出處】佚名《山海經·北山經》。
傳說在上古時代的發鳩山上有許多拓樹(桑樹)。樹上有隻小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巴,紅色的腳爪。它的啼叫聲像“精衛!精衛!”所以人們便稱它為“精衛鳥”。
精衛鳥本是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中我國農業和醫藥的始祖)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很喜歡玩水,一天到東海去遊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沒。
女娃死後變成精衛鳥。她從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將它們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堅持不懈。原來,它決心要把東海填平,免得別人也淹死在大海裏。
“精衛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時代人類同大自然艱難的鬥爭。由於當時人們抵禦大自然的能力還非常低下,大海經常吞沒人的生命財產,於是產生了填平大海的願望,精衛鳥正是當時人們征服大海的希望的象征。
晉·陶潛在《讀山海經》中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精疲力盡
【釋義】盡:完。形容極度疲乏,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出處】宋·李綱《病牛》。
李綱,字伯紀,是宋高宗時宰相,但由於他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隻做了七十天便被貶職,他在宋徽宗時任太常少卿,力主抗金。後來金兵圍困開封。有人建議割地求和,並勸皇帝逃跑。
李綱堅決反對,並慷慨陳詞地說:“祖宗疆土,應當死守,一尺一寸都不能讓給敵人!”
敵兵攻城時,李綱親自上戰場督戰,士氣大振,軍民們一鼓作氣,殺退了敵人。可是,昏庸的皇帝還是聽信投降派的讒言,以至李綱多次被貶。以國家、民族興亡為己任的李綱,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是在位時,還是被貶時,他總是一再上書,陳說抗金大計,盡管都沒有被采用,但他毫不氣餒。他的凜然正氣,使得敵人也很敬畏他。以至宋朝的使者一到金人處,他們總要問李綱是否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