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描寫(1 / 2)

風俗描寫

過潑水節

到了西雙版納的頭一天,我們有幸接受傣族人民的邀請,來到了傣族村,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

一進大門,就看見傣族人民正在敲鑼打鼓,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們先欣賞傣族人民跳的傣族舞。傣族姑娘跳得那麼美,觀眾不時發出熱烈的掌聲。演完節目,我們就開始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了。我端著一盆清水,正準備潑的時候,響起了清脆的鼓聲。隨著鼓聲,人們開始互相往對方身上潑水。大人們潑得衣服全濕透了,而我們小孩潑得最開心。這時,我看見一位叔叔想潑一位老爺爺,我便悄悄地拿著一盆清水迅速地往他頭上一潑,“哈哈”,這位叔叔被我潑得成了一個“落湯雞”。我真開心,因為我擊中了一個目標。正當我又端著一盆清水,尋找目標的時候,後麵一位叔叔端著一盆水往我身上一澆。“窪!”我的衣服全濕了。這時,一群傣族姑娘一個又一個地往我身上潑,我被潑得像一隻“落湯雞”似的。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的早晨,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鞋襪。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拜年開始了,一家人按輩份拜年道喜,互相祝賀一年安康、如意、發財。小孩“打賞錢”,祝他們又長一歲,學習進步。醇厚的人情味令人感動。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這天早晨一般是不做米飯吃的,專煮長條的米粉或長壽麵吃,意味著富貴長壽,午餐多吃去年留下的舊飯菜,意思是去年有餘,來年更富裕。每家每戶的桌上都擺著家鄉的特產:柑、橙、柚子和香蕉等水果,還有米花、白散、蘇角、茶泡、脆子……真是應有盡有,任人品嚐。從早8點,人們就開始陸續走上街或到公園盡情地玩樂一天。

守歲

玉林人過春節習慣叫做過年。一年一度的春節,人們非常重視,各家各戶前半月忙著籌辦各種年貨,賣年畫、春聯、鞭炮的,生意特別興隆。街上,紅紅綠綠的年貨攤點遍布,人們喜氣洋洋,到處充滿送舊迎新的節日氣氛。除夕之前,年貨早已供足。除夕中午,無論城鎮和鄉村,各家各戶都帖上了大紅的對聯和各色各樣的門神,大多是為祈求吉慶,讚美春光。遠方的遊子回來了,在外地工作的親人們回來了。除夕之夜,全家團圓,通宵不寐,燈火通明,全家人高高興興地吃了一餐團圓飯後,敘舊話新,互相鼓勵,祝賀來年有個良好的開端,這叫“守歲”。

東蘭壯鄉的童節

我從小就對祖國各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深感興趣。有的民族風俗象征吉利,有的預兆來年五穀豐登,有的意味幸福吉祥……其中我最喜愛的是廣西東蘭壯鄉的童節。

在東蘭縣納秋、尾雅一帶的壯族群眾,每逢農曆二月初二都過童節。今天正好二月初二。一大早,每家的爸爸媽媽都在公雞叫鳴前,把自己可愛的子女喚醒,並說些大吉大利的話。然後讓年齡最大的男孩子持“燃香”及爆竹,搶在公雞將要啼叫前,“劈劈、叭叭”地燃放起來,這還叫做“堵雞嘴炮”哪!一炮引來百炮鳴,陣陣爆竹一停,各家各戶活潑可愛的小孩紛紛點燃火把,到大山下流水淙淙的清泉邊喝“仙水”,並歡快地唱起歌謠:“唱仙水,喝仙水,男的壯來女的美!男的長大種糧成山,女的長大種棉成堆……”

放河燈

今天是“金桔會”開幕的第一天。上午,在中河河麵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聽說晚上還要舉辦河燈、焰火晚會,我們可高興啦。吃了晚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河的石堤上。岸邊早已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

大約七點三十分左右,指揮台宣布開始放河燈。坐在石梯上的幼兒園小朋友們和家長們,紛紛把自己的河燈點亮,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放下水。這時,毗河上遊的第一燃放點的河燈已經漂下來了。遠遠看去,就像一串閃閃發光的寶石。兩路河燈彙合到一處,像一顆顆燦爛的夜明珠把三江之夜點綴得璀燦迷人。河燈的種類可多啦:有的是含苞未放的荷花,有的像潔白無暇的玉蘭,有奔騰的駿馬,有可愛的小白兔,精致的寶塔,威武的戰艦……大多數河燈都是用泡沫墊底,竹條做骨架,彩色皺紋紙糊成的,再配上精心的繪畫,中央放置蠟燭或電池燈泡。造型千姿百態,巧奪天工。河燈浩浩蕩蕩順流而下,布滿了寬闊的河麵。這裏到處都是五顏六色的燈,到處都是光彩奪目的夜明珠。它們將隨著沱江的流水,飄向奔騰的長江,飄向遙遠的大海。

中秋節

今天是中秋節,聽人說“十五的月亮格外圓”。果然,今天的月亮又亮又圓。看著天上的月亮,我不由想起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想:遠在法國的姑媽和小堂弟今天也一定在看這個月亮,在想念祖國。我恨不得長上翅膀,飛到法國巴黎,告訴他們,我們全家都很好,我已經念三年級了,還當上了語文課代表。我多麼希望他們早日回來和親人團聚嗬!

元宵觀燈

剛剛送走了馬年的除夕,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

我和表妹也興高采烈地到街上觀燈。啊!大街上真是人山人海。向前看,是一片黑壓壓的人群,向後看,更是人頭攢動。城鄉幾千群眾在燈的世界裏,摩肩接踵。他們急匆匆、喜孜孜地朝前擠著,瞧那神氣,好像慢走一步,就會失掉什麼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