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描寫(2 / 2)

大街上不僅人多,燈也很多,在市中心的幾條主要街道上,一盞盞千姿百態的花燈,真令人眼花繚亂。有賊頭賊腦的“老鼠燈”,有活靈活現的“猴燈”,有栩栩如生的“金魚燈”,有小巧玲瓏的“船燈”,還有全身潔白的“羊燈”……真像走進了神話的世界,迷人的天堂。

我愛紅蛋節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們苗家架橋、祭橋的節日。這天,假如你到我們這兒來,定會使你開心。

二月初二,做母親的給孩子們穿紅戴綠,打扮得漂漂亮亮。孩子們有什麼要求,父母都盡量滿足。母親還給孩子們織蛋網,煮鴨蛋,並染紅染綠,掛在孩子胸前,好看極了。所以這天也叫“紅蛋節、兒童節”。

這天,男人們都自發地行動起來了:架橋的,修橋的,補路的,真是忙碌。你可以看到:破損的橋修好了,塌陷的路補好了,凸凹不平的路整平了……

然而,最隆重的要算架橋。男人們把砍來的圓木扛到溪邊,架在溪水上,然後用泥土鋪在上麵,踩緊,新橋架成了。人們又將紅、綠紙剪成花條,纏在竹篾上,彎成弧形,插在橋的兩邊,再在橋上燒香焚紙,殺雞、殺鴨,就地煮熟。一切就緒後,取紅蛋、糯米飯、米酒等佳肴擺在鋪著一塊新布的橋頭上,舉行“橋頭宴會”。大家都圍在橋頭上,席地而坐。這時如有過路的客人,必請來一起喝酒用餐。客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真是皆大歡喜。客人往往吟誦一番賀詞,祝橋主人發財致富,萬壽無疆。於是喝酒唱歌、猜拳行令起來。你敬我一杯,我還你一碗,觥籌交錯。酒到酣處,人影散亂。酒歌聲、行令聲,不絕於耳。醉了,便翩翩起舞,跳起苗家舞來。人們歡歌笑語,盡情歡樂,直到日落西山,天黑方散。

棒棒會

正月十五棒棒會,是家鄉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據說棒棒會是交流竹木農具的盛會,熱鬧非凡,地方特色很濃。

來到新街一帶,好個棍棒的世界呀!長棍、短棒、粗中帶細、細中有粗、扁的方的、長的短的,應有盡有;攤內有攤,攤外也有攤,熱鬧極了!聽媽媽說,正月十五是春節的結束,也是春播的開始,家中炊具,農用工具,哪一樣也離不開棍棒。這不,滿街的人有誰不在看棒,摸摸這根,看看滑不滑;壓壓那根,試試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重不重。少的拿著兩三根,多的扛著一大捆,笑著、走著,繼續朝前張望著……

納西風俗——摔跤

到了跤場邊,首先投入你眼簾的是人的海洋——樹上坐滿了人,地上擠滿了人。叫賣聲、歡笑聲、嬉鬧聲摻雜在一起,“三弦”聲、馬叫聲、風聲連成一片。

到了一點鍾左右,村裏的代表就排著隊來了。這支隊伍就像一條長龍。隊伍在跤場上走了一圈後,就開始表演節目:青年們跳起“三弦”舞。這也是我們納西族的一種風俗。每當過年過節都是這樣跳“三弦”舞的。隨後是學生表演。表演結束就開始摔跤了。我們納西族摔跤既爭名次又講團結。如果你敗了,對方就會把你扶起來,還舀水給你喝。

抓周

當媽媽生下我之後,地球繞太陽轉一周時,奶奶便忙著為我“抓周”。對我來講,這可是件“頭等大事”。據說“抓周”那天,家裏來了許多賀喜的客人。酒席剛過,奶奶便興衝衝地端來一個篩子,上麵擺著鋼筆、算盤、雞蛋和土塊等物品。奶奶抱起我,讓我抓東西。才一周歲的我知道什麼,就在我把手伸向土塊的刹那間,奶奶趕忙把鋼筆推到我手下,我本能地將筆攥得緊緊的。這下簡直滿堂轟動!有的說:“這伢子以後一定是個做學問的”。還有的說:“她將來肯定上大學、當幹部……”盡是些“吉利”的話。奶奶連聲道謝,高興得連嘴也合不攏。

上梁

噴薄而出的朝陽從東方露出了甜甜的笑臉,空中的雲彩就像鑲上了金邊一樣光彩奪目。此時,土家山寨——簸箕鄉如京村披上了金色的盛裝,一陣劈劈啪啪的鞭炮聲打破了山寨的寂靜。

原來,外公家建了新屋,今天上梁。上梁是土家族人的一種喜慶儀式。不到十來分鍾,院子裏便人山人海了。開始上梁了,木匠師傅雙手托著一根足有幾米長的大梁。過去,人們信迷信,給梁上畫了個大大的太極圖,好趕鬼避邪,保佑自家平平安安、無災無難。如今,上麵寫著“社會主義好”之類的字,還掛著絲綢做的大花,表示吉祥如意。木匠師傅來到梯子前,他上一步,念一句:“上一級,步步高升!上二級,四季發財……”人們站在下麵,靜靜地聽著,看著。今天,外公特別高興,他額上的魚尾紋舒展開了,精神矍爍,慈祥的臉上露出溫和的笑意。隻聽“咣”的一聲,屋梁不偏不倚地放在兩根中柱子間,顯得那麼穩固,那麼堅實,引來一陣喝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