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一詞從何而來(1 / 1)

“華僑”一詞從何而來

我國人民移居國外,曆史悠久。但在唐宋之前,移居於國外的華人,還沒有固定的稱呼。唐宋以後,多數國人自稱為“唐人”,這是因為唐代盛世,聲譽遠播國外,後來海外各國便稱中國人為唐人。

當時的華僑亦自稱唐人,他們對祖國習慣稱呼為“唐山”,因而也就稱自己為“唐山人”。到了明清時期,仍多稱“唐人”、“唐山人”,但也有稱為“華人”、“中華人”的。

清朝末年及之後,又有“華民”、“華僑”、“華工”等稱謂。

“華”與“僑”兩個字,就其單詞的含義來說:“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客居、寄居的意思。在唐宋之前就把寄居在他鄉的人稱為“僑人”或“僑士”。東晉時,北方流亡者大量南下,皇室統治者便在當時的揚州和荊州設了很多“僑郡”、“僑鄉”來安置他們,這是使用“僑”字的開始。

隨著移居國外人數的激增,“華”與“僑”二字被聯在一起,用來稱呼旅居在國外或寄居、客居的華人。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華僑”一詞是在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轉奏清室統治者的奏章中有“華僑”一詞。

1904年,清外務部又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的折子裏提到“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收益甚大”。

從此以後,“華僑”一詞便成為普遍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了。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是怎麼來的

敦煌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誌。隻要看到姿態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是有區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淨土世界裏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淨土世界裏,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成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借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淩空翱翔。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傑出的創作之一,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為什麼用“桃李”比喻學生

“桃李滿天下”,是人們對辛勤育人,教出的學生遍布各地的老師的讚譽之辭。那麼,為什麼稱學生為“桃李”,而不是其他呢?

據漢朝《韓詩外傳》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人。後來丟官隻身跑到北方,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子質向簡子發牢騷說:“我過去培養了許多人,但是,當我遇到困難時,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幫助我,你看,我如今就落得孤身一人的地步。”簡子聽罷,勸慰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陰下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不但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且還會長出刺來紮人。可見,培養人保薦人也要注意對象,君子培養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因此,後人就用“桃李”來比喻有培養前途的人,如今則用來泛指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