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說話(1 / 1)

如何訓練說話

語文學習除了“認”、“聽”、“讀”、“寫”幾個方麵外,還應該包括“說”,也就是口頭表達能力。不少同學重視前幾個方麵,而忽略了“說”的訓練,這對提高語文水平是不利的。怎樣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呢?方法是很多的。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比賽都是很好的訓練形式。這也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體步驟分為以下4個階段:

1.先成文再背誦。

這是最初階段,由於同學們尚未經過說話的規範訓練,不習慣當眾表達,演說時,既要考慮語言、語調、詞彙、句子,又要考慮語言的組織,往往顯得十分緊張,想好的話也不能準確表達出來。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心理素質,為進一步訓練和提高打下基礎。演講前可將其內容寫成講稿,然後背熟。會上,能夠比較從容地背誦就算達到目的。

2.先打腹稿再演講。

這是在前一階段基礎上的提高與發展,要求接到話題後,用較短的時間,在頭腦中列出演講提綱,打好腹稿,然後在眾人麵前表達出來。此時,要說的話還沒有全部成文,在說的過程中,需花費較多的精力思考組織語言,難度較大。

3.表情模仿。

經過以上訓練,達到能比較流暢地當眾演講的要求後,就要開始注意表情訓練。最初可通過電視觀察名人演講時的表情、動作,並加以模仿,漸漸地就會懂得其中的奧妙。然後,就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演講過程之中。多次訓練之後,就能運用得比較自如。

4.即興表達。

這是說話訓練的最後階段,要求在基本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後,能根據臨時發現的情況,即時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要求,在有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基礎後,也是不難達到的。

“一刹那”是多久

讀書看報時,常見到“刹那”、“瞬間”、“彈指”、“須臾”等字眼,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它們到底有多長時間?它們之間是否有差別?

我們可以從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確的答案,在《僧祇律》中即有這樣的記載:

“一刹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據此,可推算出具體時間來。即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刹那”,或24萬個“瞬間”,1萬2千個“彈指”,30個“須臾”。再細算,一晝夜有86400秒,那麼,一“須臾”等於2880秒,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刹那”卻隻有0.018秒。在寫文章時,為了表達恰切的意思,對上述概念應斟酌選用。

為什麼“一點之差,意思相反”

孫犁的著名短篇小說《荷花澱》裏有這樣一句話:“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

這是丈夫要去部隊參軍殺敵的前一個晚上,妻子說的話。如果把這句話的標點改成這樣:“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表達效果明顯不同。

“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寫出妻子思想的開朗。

“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這句話就產生了相反的效果:說明妻子隻考慮家裏而不明大義,是阻止丈夫抗日的落後婦女了。

什麼是歇後語

歇後語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反映實際生活的一種口語。它淺顯易懂,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巧妙有趣,大多富於諷刺和幽默的意味。

歇後語一般由前後兩部分所組成,前部分是比方,像謎麵;後一部分才是本義,像謎底。大部分歇後語的本義均可通過對前一部分的解釋而得出。所以說話時,往往會說前一部分,讓聽者自己去領會其本義。這就叫歇後語。這種獨特、巧妙的修辭方式,基本上屬於比喻的修辭範疇。現在所流行的歇後語一般將後部分一齊說出。

正確地運用歇後語,可使語言或作品生動活潑,增強其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