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為什麼三聽月夜蟬鳴(1 / 1)

朱自清為什麼三聽月夜蟬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著名散文,作於1927年7月,當時頗得人們的讚賞。不過,後來也有人認為這散文還有不真實的瑕疵。譬如,抗日戰爭前幾年,有個叫陳少白的讀者,就對文中“月夜蟬鳴”提出質疑。

明月之夜蟬會不會鳴叫?朱自清為此很是費了一番心思。由於時隔多年,又不在夏天,怎麼回答他人的質疑呢?他便寫信給昆蟲學家劉崇樂,請求幫助。劉先生抄錄了一段書寄給他,並附信說:“好不容易找到這一段兒。”劉先生在抄文中說蟬在夜裏一般是不鳴叫的,但又說在一個明月夜聽到了蟬鳴。朱自清更加懷疑起來了,他想,這是否也與自己一樣,一時記載疏忽呢?他不敢貿然答複陳少白。直至來年夏天,朱自清又考察了蟬鳴的情況,並有兩次親耳聽到月夜蟬鳴,證實自己和別人的記述都確切無誤之後,才專門寫了《關於“月夜蟬鳴”》一文,鄭重答複了讀者。

《魯迅日記》1916年8月12日曾記載“全日酷熱,蟬夜鳴”。魯迅雖沒講明這晚是否有明月,但蟬在夜裏會鳴叫卻是真實的。那時《魯迅日記》還未公開,朱自清與一般人當然不會知道同在北京生活的魯迅先生,竟比他早11年就有“蟬夜鳴”的記載,否則朱自清早可請教於魯迅先生了。

李白的名字是如何取的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就很機靈。七八歲時,他父親為了給兒子起個好名,便和他一起對詩,試一下孩子的才華。李父起頭說:“春風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他先來。”李母對了一句:“火燒杏林紅霞落,”話音剛落,兒子便指著院中盛開的李花,朗聲接道:“李花怒放一樹白。”李父聽了,拍手叫絕,連誇兒子有詩才,他覺得這句詩的頭一個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潔白如雪,很有情味,於是就給兒子取名叫“李白”。

敕勒川在哪裏

公元523年,高歡統帥北方軍民反抗北魏統治,在一次圍攻北魏重鎮“玉壁”(今山西稷山縣)的戰鬥中,為了激勵士氣,高歡讓斛律金詠唱敕勒歌,並且不由自主地唱和起來: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雄壯的畫麵中,傾注了對祖國遼闊草原的熱愛之情。

敕勒川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有人認為在山西的馬邑川。《內蒙古日報》刊文認為在杭錦旗。電影《牧馬人》把敕勒川搬到了甘肅省。這些都是因為太喜愛這支歌,而不惜“違背”史實。

其實,敕勒川在大青山的前麵。《敕勒歌》說在“陰山下”。陰山即今大青山地區,敕勒族人曾在此繁衍生息過。又據史料記載,公元525年左右,高歡曾駐軍於這一帶地區,所以,敕勒川在大青山前的說法是確鑿無疑的。

“臥薪嚐膽”的由來

“臥薪”,就是躺在柴草上;“嚐膽”,即經常體驗膽汁的苦味。形容刻苦自勵,牢記過去的深仇,以比喻發憤圖強,立誌恢複。

現在人們經常用“臥薪嚐膽”這一成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臥薪嚐膽的成語故事,來源是怎樣的呢?

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即位。次年,吳王闔閭乘允常新喪,勾踐新立,大舉興兵伐越。勾踐出兵與他會戰,施計攻破吳陣,重創闔閭,使其不久因傷重而亡。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立為吳王後,為報父仇,日夜練兵。勾踐聞訊,企圖先發製人,再敗吳國,遂不聽文種等謀臣的勸諫,倉促出師,進攻吳國。夫差統率全國精兵與越軍決戰。結果越軍大敗,陷入絕境的勾踐被迫向吳王求和。夫差以勾踐親自入吳來服侍自己為條件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樣,越王勾踐把國事交托給文種和其他大臣,自己帶著妻子和另一位大臣範蠡來到吳國。夫差令勾踐夫婦住在吳王闔閭墓旁的石屋裏養馬。勾踐給夫差養了3年馬,小心謹慎,逆來順受,他還進入吳王的寢宮親自服侍正在患病的夫差。夫差十分感動,病好之後,就把勾踐夫婦和範蠡釋放歸國。

勾踐回到越國之後,牢記在吳國所受的淩辱苦楚,立誌興越滅吳,報仇雪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從自己做起,率先垂範。他親自到田間耕作,夫人也親自織布。他們吃的穿的都很儉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與吳國決一雌雄。為了防止自己產生安逸享樂的思想,勾踐把臥室裏的床撤去,鋪上一些柴草,也就是薪,平時就睡在柴草上;他還讓人在自己的臥室裏放置著一個苦膽,困倦懈怠的時候,他總要嚐嚐這個苦膽的滋味,並且責問自己說:“勾踐呀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滋味沒有?”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一句成語,叫做“臥薪嚐膽”。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對後人一直產生著強烈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