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崇禎景山自縊
公元1627年,文盲皇帝朱由校死了,葬於德陵。他沒有兒子,遺詔由他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這便是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崇禎。
崇禎帝很聰明,很有心計,不輕易相信別人,因而好獨斷專行。他很想搞好朝政,使朝綱振興起來,但又不肯聽取大臣們的意見,連皇後的意見也不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由檢是個不走運的皇帝,他一登基就處在東邊的大清國和西南麵的起義軍的夾縫中,如果他能聽取大臣意見,能夠任用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忠臣良將,也許還能挽救敗局。然而他不聽別人意見,自認為聰明、了不起,結果造成大錯,把像袁崇煥、洪承疇那樣的軍事家,殺的殺了,迫降的迫降了,致使局麵越來越糟,弄得國庫空虛,義軍蜂起,大順軍威脅京師。當時有人勸他遷都南京,有人勸他速召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回師勤王,他都遲疑不決。
直到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已兵臨城下,他才在皇宮內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現在南遷已經來不及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也沒趕到。兵部點齊了城內的守軍,一共還有五萬多人。北京內城、外城一共有十五萬四千多個城堞,守軍全部上城,一人得攤三個,這能守得過來嗎?再說也不能白天晚上連軸轉呀!皇上沒辦法,隻好在十八日那天,先下個《罪己詔》,承認以前都是自己不好,請老百姓原諒,接著又下詔停征“三餉”。接著,他又下第三個詔書,乃是《親征詔》,詔書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器械、騾馬、舟車悉指軍前聽用。”還答應償還,“決不食言!”
十八日下午,李自成坐鎮彰義門,開始對北京城全麵進攻。
當天晚上,朱由檢無法入睡。他登上皇宮後麵的萬歲山(即今景山,又稱煤山),遙望四麵城外的滿天炮火。他在山頂徘徊了一陣,回到乾清宮,吩咐太監把太子朱慈炯和另兩個兒子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分送給外戚周氏和田氏家。這時周皇後走來,垂淚對朱由檢說:“妾事皇上十八年,一句也聽不進去,致有今日。”說完便自殺了。
長平公主已經六歲了,她牽著父親的衣襟,眼淚不停地流著。朱由檢咬咬牙,歎口氣說:“你為什麼偏偏生在我家!”他把公主推開,拔出牆上的寶劍,左手用袍袖掩麵,右手舉劍砍去,砍下了公主的左臂。公主慘叫著摔倒了。朱由檢還想再砍,但手軟無力,隻好作罷。這時他身邊還有幾十名太監,為首的是王承恩。
朱由檢手執三眼火銃,大家騎上馬,拿著斧頭,直奔東華門。守門的衛士不認識皇上,準備抵抗。一夥人隻好又奔到安定門,但這座門已經封閉,無法開啟。這時遠處近處都傳來喊殺聲,太監們都丟下馬匹逃散。朱由檢也隻得下馬,看看身邊就剩下王承恩一人。王承恩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朱由檢問他:“你帶筆了嗎?”
“奴才隨身帶著。”
“好,你隨我來!”
君臣二人又登上萬歲山。朱由檢見城內也已經到處是閃耀的火光,便脫下外服,要過王承恩的筆來,借著月光,在白緞衣裏上寫下了他的最後一份詔書:“朕自登基十有七年,東人三侵內地,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衣冠,被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
朱由檢把衣服掛在樹上,將冠摘下,解散了頭發,披在臉上,這才在山腳下的一棵樹上自縊而死。王承恩對皇帝的屍體拜了三拜,吊在了另一棵樹上。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死了,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傳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覆滅了。
紀曉嵐妙諷南方書客
紀昀,字曉嵐,清朝大學士,著名文學家,於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出生在直隸獻縣一個富貴的官僚士大夫家庭。獻縣(今河北省滄縣河澗一帶)在清朝前期,人才輩出,紀曉嵐四歲起便讀書習文,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一同上學的七八個人中,他年紀最小,卻是最聰明的一個,私塾老師非常喜歡他,對他的要求也格外嚴格。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在課間,趁老師不在,做起了滑稽表演。手拿一把破扇子,一扭一扭地學起了村裏演大戲時傻老婆扇扇子的樣子,惹得滿堂大笑。這時,正巧一個南方的書客路過這裏,被這滑稽的場麵所吸引。他看到紀曉嵐穿著棉衣棉褲,手中卻搖著扇子,覺得好笑,便說:“你這個樣子,頗像一聯。”紀曉嵐見是一南方人,隨口回答道:“怎麼講法?”那書客便吟道:“穿冬裝搖夏扇糊塗春秋。”紀曉嵐不假思索,脫口回敬:“居南方來北地什麼東西。”對仗工整,言辭辛辣,南方書客掃興而去,身後引來一陣哄堂大笑。
紀曉嵐巧答乾隆帝
紀曉嵐是個大才子。乾隆決定編纂《四庫全書》時,任命紀曉嵐為總纂官(相當於現在的主編)。
有一年夏天,天氣特別熱,修纂《四庫全書》的工作又進入緊張階段。紀曉嵐身體肥胖,特別怕熱。因為工作緊張,他也顧不得許多禮儀,便脫去襯衣,光著臂膊,把發辮盤在頭頂,一邊揮扇一邊看稿。
偏偏這時乾隆皇帝親自來查看工作。紀曉嵐一見大吃一驚,眼看穿衣已經來不及了,慌忙中往桌下一鑽,藏了起來。
其實,乾隆早就看到了。他命令其他人員照常辦事,自己悄悄地在紀曉嵐的座位上坐下,想存心捉弄他一下。
紀曉嵐在桌下等了好久,不見動靜,以為皇帝已經走了,便伸出頭來悄悄地問道:“喂!老頭子走了沒有啊?”
他話剛出口,一眼看見乾隆皇帝正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乾隆皇帝本來想開個小玩笑,聽了這話,不由火冒三丈,把桌子一拍,吼叫道:“紀曉嵐!你給我出來!”
紀曉嵐從桌底下爬出來,穿上衣服跪在地上,渾身發抖。
乾隆紅著臉,大聲說:“你好大的膽子,竟敢叫我老頭子,實在太可恨了!你快說清楚,為什麼這樣叫。說得清楚,我就放過你;說不清楚呢,小心你的腦袋!”
在場的人都嚇出了一身冷汗,這時紀曉嵐反倒鎮靜下來,思考了一會兒,不慌不忙地答道:“皇上!其實‘老頭子’三個字是京城百姓對皇上的尊稱,並不是我胡編亂造的。皇上不是萬歲嗎!難道這還不老啊?皇上又是天下百姓之主,位居萬民之上,難道不是頭嗎?皇上是天子,當然可以叫做子啦!老頭子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
乾隆聽了,不禁“撲哧”一笑,說:“好吧!虧你說得有理有趣,我饒了你,快起來吧?”紀曉嵐連忙叩頭謝恩,趕緊從地上爬起來。他急中生智作出的解釋,使乾隆皇帝非常滿意,以後就更加重用他了。
林則徐聯民抗英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勝利,給英酋以沉重地打擊。他料定英酋義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為此,他上奏道光皇帝請求撥款維修炮台,購買大炮。但昏庸無能的道光隻看到眼前的勝利,認為這是多此一舉。林則徐決心自籌資金,做好戰爭準備。各衙各部每位官員,在林則徐的倡導下,紛紛捐助。對那些發了鴉片之財,而又不願捐助的人,林則徐就強迫他們捐助。有了錢,林則徐命關天培抓緊維修炮台,並把新購置的二百門大炮,安置在最關鍵之處,把虎門裝配得如銅牆鐵壁一樣。
在布防虎門炮台同時,關天培又組織了大批水勇(如同現在的民兵),同水師官兵一起進行操練,相互配合,聯合作戰,使廣東水師的力量更加強大。
果然不出林則徐所料,義律並不甘心失敗,更不舍得中國這塊肥肉。義律派兩艘兵艦和十艘武裝商船,肆意向中國的巡邏船開炮。關天培當機立斷,命水師以重炮回擊。關天培雖受傷,但指揮若定,水師將士更為勇敢頑強,水勇小船也向英船衝去。在重炮的轟擊下,義律所乘的指揮船被擊中,頓時火光衝天,嚇得義律趕緊撤退逃跑。
擊敗英艦後,水勇士氣更加高漲,關天培命人將勝利喜訊報告給林大人。下午林則徐親自來水師營看望關天培及受傷的士兵,並告訴關天培,義律是決不會善罷甘休的,一定要日夜用心防備,切不可掉以輕心。果然,第二天義律就帶領艦隊攻擊珠江口和官湧山炮台,一連六次,均告失敗。
義律走投無路。他無法向商民、政府交代,竟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中國違反國際法,破壞通商條例,攻打英國的兵艦與商船,使之損失慘重,要求其政府保護他們的利益。最後,英國女王通過國會作出決定,派遣軍隊進攻中國,命義律的堂兄喬治·懿律為侵華總司令,任命伯麥為海軍司令,率十六艘兵艦,裝載五百四十門大炮,英軍三個團,印度兵一個團,還有在印度駐防的二十多艘兵艦,一齊向中國開來。
1840年6月21日英國侵略軍到達澳門,次日宣布:自6月28日起封鎖珠江口。從此,曆時兩年兩個月的鴉片戰爭開始了。
麵對英軍的挑釁,林則徐除加強各炮台的防禦,加緊水師、水勇的訓練外,還向沿海民眾發出告示,提醒民眾密切注意英商的行動,並親筆寫信給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等所有沿海各省總督、巡撫,請他們做好防禦敵人入侵的準備。同時他還命人在廣州沿海張貼斬殺洋鬼子的懸賞告示,喚起民眾同仇敵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