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2 / 3)

為擴大戰果,起義總指揮部決定攻打圍塘火車站。在“嗚——嗚”的火車汽笛伴奏下,起義隊伍向敵人發起了進攻。他們有的緊握步槍,向敵人射出一粒粒仇恨的子彈;有的手舞大刀,向敵人頭上砍去;有的赤手空拳,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在英勇的起義軍麵前,敵人暈頭轉向,鬼哭狼嚎,最後不得不舉手投降。

11日中午,工農民主政府按計劃在第一公園前召開群眾大會,突然接到報警:敵人向廣州製高點觀音山反撲。起義軍立即著手迎擊來犯之敵。經過奮戰,打死敵軍一百多人,觀音山又重新回到起義軍手中。

由於敵我力量相差過於懸殊,起義軍不可能堅守廣州。葉挺提出,在敵軍主力尚未回到廣州之前,應將革命武裝撤出廣州。但是,這個正確提議遭到了共產國際代表諾伊曼的反對。

12月12日,敵人開始了更加瘋狂的反撲。他們集結重兵,從西麵、北麵和珠江南岸三麵包圍了廣州城。英、美、日、法等帝國主義國家也出動炮艦,不斷向市區槍擊,還派海軍陸戰隊在長堤一帶登陸。新生的革命政權處在敵人的重兵包圍之中。

這一天,從清晨到夜晚,整個廣州城都是在激戰中度過的。敵人不斷調集援兵,屢屢發動進攻。我起義軍英勇抗敵,浴血黃埔。廣州的製高點——觀音山,在戰鬥中幾度易手。

麵對反對派和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起義軍奮勇殺敵,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史歌,張太雷同誌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1927年12月12日下午兩點左右,張太雷在趕往大北門指揮部途中遭到敵人槍擊,不幸中彈犧牲,倒在了這片為之奮鬥的熱土上。

起義軍與敵軍進行了頑強的戰鬥,最後因寡不敵眾,為保存革命實力,起義總指揮部下達了撤離廣州城的緊急命令。一部分起義軍退到花縣一帶,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開赴東江,同海陸豐地區的農民武裝會合,堅持革命鬥爭;一部分撤到廣西左右江附近,繼續領導農民舉行武裝起義,並參加了後來的百色起義;還有少數人員撤到韶關地區,參加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後來上了井岡山。至此,廣州起義落下了帷幕。

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黨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轉折關頭,為挽救革命,為粉碎反革命的猖狂進攻,而奮起領導革命人民,向反革命勢力進行的一次積極的、英勇的反擊。是中國共產黨在城市建立政權的一次大膽嚐試。廣州起義高舉了堅持革命的旗幟、武裝鬥爭的旗幟和蘇維埃的旗幟,從而擴大了共產黨和革命的影響。

百團大戰

1940年春,日本侵略者將大部兵力移到後方,對抗日根據地不斷進行“掃蕩”。他們依靠交通線和據點擴張占領區,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三光政策”,從而迫使根據地縮小。到夏天,大片華北抗日根據地變成了遊擊區,很多縣城被敵人奪占。華北形勢危急。

在華中,日軍攻占宜昌,窺視陪都,大肆轟炸重慶,以軍事壓力配合政治誘降。在華南、西南則封鎖桂越、滇緬公路,斷絕國際交通。這些軍事、政治、經濟攻勢,給中國的抗戰造成了極大困難。

當時德、意法西斯在歐洲戰場接連取得暫時勝利,更給處於困難之中的中國各階層人士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一時間,國內一部分人的悲觀失敗情緒再度抬頭,妥協投降空氣再度彌漫,中國抗戰麵臨空前的危機。

麵對這種嚴酷的現實,1940年7月,中共中央在《為抗戰三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中指出:“現在是中國空前投降危險與空前抗戰困難的時刻。”表明了當時的國內形勢。為克服投降危機,爭取時局好轉,八路軍總部正在研究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對敵作戰行動。

此時,在華北前線指揮作戰的彭德懷心急如焚。

怎樣給敵人一個真正沉重的打擊呢?這是彭德懷一直在考慮的。他與副參謀長左權不斷地討論著。

經過研究,最後選定在正太路上進行破襲。這條鐵路從石家莊到太原,橫穿太行山脈,連接平漢線和同蒲線,沿線有兩個大煤礦,是日軍的重要運輸線。當時,日軍在這條線上的守備力量也比較薄弱。

7月22日,總部將破襲正太路的作戰計劃上報中央軍委,同時將《戰役預備命令》發給一二九、一二零師和晉察冀軍區。

各地部隊接到總部司令後,立即開始行動。短短一個月之內,偵察敵情、部署兵力、儲備糧草等等準備工作都做好了。

8月20日,八路軍各參戰部隊冒雨隱蔽在正太路兩側。晚上8時,戰鬥全麵打響。正太路沿線各處,突然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刹那間,一顆顆攻擊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夜空,各路突擊部隊猛虎下山般直撲敵人車站和據點,雷鳴般的爆炸聲,一處接著一處,響徹正太路全線。

日軍事先毫無準備,倉促應戰,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東團堡殲滅戰中,日軍突圍無望,中佐井田仰天長歎。他命令殘存的二十七人投火自焚。

捷報不斷傳到總部:娘子關天險被攻克了。在正太路戰役中,八路軍戰士一夜之間把從榆次到石家莊的所有敵軍據點,包括橋梁、隧道、車站等都加以摧毀,還破壞了井陘煤礦。冀南軍民衝破敵人的嚴密封鎖,把該區的敵屬公路全部破壞掉。有的地區鐵路橋梁被炸毀,鐵軌被運走。敵人的交通陷入癱瘓。

總部原來計劃調二十二個團參加戰役,但實際上還不止這些,因為這樣的兵力是無法取得這樣大的成果的。總部馬上了解到,戰鬥打響後,各地武裝力量也自動參加了戰鬥。作戰科長統計了數字後向彭德懷報告說,參戰部隊共有一百零五個團。彭德懷聽後高興地笑了,他說:“哦!你們算了這個數啦!好,零頭不算,我們就把這次戰役叫‘百團大戰’吧!”從此,“百團大戰”的名稱就傳開了。

日軍在受到沉重的打擊後,急忙從各地調來三萬多人,對根據地進行報複性的“掃蕩”。因此,從10月上旬開始,八路軍便轉入了反“掃蕩”鬥爭。到12月5日,敵人的“掃蕩”被粉碎,百團大戰告一段落。這樣,經過三個半月的戰鬥,百團大戰取得了重大勝利。

在百團大戰過程中,華北各根據地人民群眾給了八路軍以有力的支援。他們配合部隊破路、平溝、拆牆,並幫助部隊運送彈藥、給養傷員。在有些地方,以群眾為主破壞了大量鐵路和公路。在支援八路軍作戰中,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和順縣寺溝村的一位老大娘,在日軍逼近本村的危急時刻,一連把七個傷員背進山溝隱蔽。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是百團大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及民兵總計作戰一千八百多次,殲敵三萬人,破壞鐵路四百七十四公裏,公路一千五百餘公裏。在這次大戰中,盡管八路軍也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這次大戰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殲敵和繳獲物資最多的一次戰役。百團大戰的勝利,提高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的軍威,使得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謊言不攻自破,表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已經成為敵後抗戰的主力,敵後戰場已成為抗日的重要陣地。

百團大戰的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捷報傳來,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百團大戰的勝利還打亂了日本急於結束中日戰爭、以便抽出深陷於中國戰場的日軍主力北對蘇聯、南攻英美的戰略計劃,遲滯了日本準備南進的步伐,給英、美及東南亞各國帶來了戰略上的利益,因而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反鳴。

小青蛙大戰日本兵

1943年,麥收時,盤踞在山西省沁源縣城的日本侵略軍,仗著武器精良,經常出城搶割小麥。眼看即將到手的糧食被侵略者搶去,大家恨得咬牙切齒。但是,當時民兵手中隻有大刀、長矛和土地雷等武器,無法與敵人硬拚。怎麼辦呢?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大家一合計,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們捉來很多青蛙,把胡椒麵塞到青蛙嘴裏,悄悄地把這些青蛙放在日軍據點地壕溝裏。這樣,成群的青蛙,因胡椒麵塞在嘴裏火辣辣地疼,就“呱呱呱”地怪叫不停,直吵得日本鬼子寢食不安。

這樣過了兩三天,日本鬼子再也忍不了啦,於是傾巢而出,紛紛跳進壕溝捉青蛙。這樣一來青蛙倒成了佳肴,讓他們大飽“口福”。

鬼子兵嚐到了“甜頭”,第二天,青蛙剛一叫,他們便爭先恐後地跳進壕溝。誰知,就在這時,隻聽“轟隆”“轟隆”的爆炸聲響起,整個壕溝炸開了花。原來,這是民兵們導演的好戲。他們利用鬼子疲憊的機會,偷偷地把地雷埋在壕溝裏,當日本鬼子捉青蛙時,地雷便爆炸了。片刻之間,日本鬼子被炸死了一半,剩下的鬼子連忙躲進據點,再也不敢貿然出來了。

偉大的戰略決戰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敵我力量的對比及戰爭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到1948年秋,解放軍已發展到二百八十萬人,其中野戰軍一百四十九萬人。全軍經過戰爭的鍛煉,新式整軍運動和政治、經濟、軍事民主運動,軍事技術和政治覺悟大大提高;改善了裝備,組成了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堅能力,取得了打陣地戰的經驗。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麵積達二百三十五萬五千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百分之二十五。人口一億六千八百,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解放區可以聯合作戰,形成對國民黨軍的包圍;解放區內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後方鞏固,翻身農民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努力生產,支援前線,為戰略決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形勢下,194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規定解放戰爭第三年殲敵正規軍一百二十八個旅(師)左右,把戰爭繼續擴大和深入到國民黨統治區,為此,要求全軍在第三年準備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