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曾幾次借助聯姻施展外交手段,為英國的繁榮發展創造了和平環境。她認為,隻有與英格蘭臣民為終生伴侶,才能保住英格蘭的獨立地位,才能避免重蹈姐姐瑪利女王的覆轍。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極力發展工商業,製訂了一係列政策,為以後的英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葉卡傑琳娜殺死丈夫成為俄國女沙皇
1761年底,彼得三世登上俄羅斯王位後,采取了許多改善下層人民生活的措施,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貴族的反對。這時,野心勃勃的葉卡傑琳娜就想趁這個有利的機會,發動一次宮廷政變,自己當皇帝。
1762年7月29日,葉卡傑琳娜依靠情夫、近衛軍軍官奧爾洛夫發動宮廷政變,秘密處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稱葉卡特琳娜二世。
葉卡傑琳娜是個非常反動的皇帝。她一上台就擴大貴族特權,把許多土地,連同居住在上麵的農民都賞賜給貴族。任由貴族擺布。
葉卡傑琳娜二世還頻頻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瘋狂擴張俄國的領土。
葉卡傑琳娜二世還是革命者不共戴天的敵人。她出資600萬盧布支持普魯士、奧地利幹涉法國革命。
1796年8月,葉卡傑琳娜二世病入膏肓。垂死之際,她還在狂叫:“假如我能活到200歲,歐洲全部就會落到俄國腳下。我要建立一個包括六個都城的大帝國,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維也納、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的孫子取名為亞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古希臘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一樣,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大俄羅斯帝國。”
攻占巴士底獄
1788年,法國農業連續兩年歉收,國王路易十六於1789年5月召開三級會議。讓第三等級人拿出錢來度過困境。第三等級的代表們知道這一陰謀後十分氣憤,於6月初,召開了“國民會議”,後又改名為“製憲會議”,準備製定一部憲法,進行政治製度改革。
路易十六得知第三等級私自開會十分震怒,當即派出軍警,企圖用武力解散製憲會議。
國王的倒行逆施激惱了巴黎市民,7月13日清晨,巴黎人民起義了。很快,起義者就控製了全城。14日,起義達到高潮,一個起義者高呼:“攻下巴士底獄!”於是一呼百應,成千上萬的起義戰士向巴士底獄衝去。
幾聲重炮,轟斷了吊橋的索鏈,起義者衝進了巴士底獄。人們高呼著“自由萬歲!”然後把這座代表封建製度的堡壘完全拆除了,攻陷巴士底獄標誌著法國革命的開始。
1791年6月,路易十六喬裝打扮一番妄圖逃出法國,結果被群眾發現抓獲。
路易十六的罪行再也無法掩蓋了。12月10日,由羅伯斯庇爾代表起草控訴狀的21人委員會提出關於路易十六的罪狀報告,11日開始審判。1793年1月14日交付國民公會表決,結果除幾票棄權外,議會一致通過宣布國王有罪。
1793年1月21日是一個大雨如注的天氣。路易十六被押上囚車,在街上遊行了1個多小時,最後被送上設在革命廣場的斷頭台上。路易十六是繼英國查理一世之後第二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與查理一世不同的是,路易十六死在了自己修改過的斷頭台上。
“日不落”帝國的興起
英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因其殖民地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個不大的島國,竟然能在全球建立起大英帝國,無論地球怎麼轉,它的領地總有若幹部分處在太陽的照耀之下,因而它自誇是“日不落帝國”。
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的實力劇增。進一步的發展不但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還要有更廣闊的國外市場。當時,要取得國外市場,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建立殖民地。英帝國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征服。
英國資產階級在17~18世紀這一段時間裏,運用海上劫掠、奴隸販運、商業戰爭、殖民地戰爭及殖民地掠奪等手段,從昔日的殖民強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家手中奪取了海上霸權,占領了它們昔日陸上的殖民屬地,並將其殖民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經過幾個世紀的苦心經營,終於建立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大英帝國,這個大英帝國除了擁有英國本土以外,還包括自治領、殖民地、代管地及其他屬地。大英帝國盛極時的版圖遍布五大洲,總麵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本國領土的13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相當於本國人口的9倍。英國終於建立了一個夢寐以求的、勢力範圍幾乎遍及全球的殖民大帝國,實現了“日不落之夢”。有一首詩為此而描寫道:
大地是英國立國的地方,
轉遍地球都可看到這個國家。
紅色的都是英國的版圖,
別處是一片灰暗。
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使得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隻要有陽光,就可以看到英國旗,所以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男子穿裙子的蘇格蘭
蘇格蘭是一個有著自己的風俗、傳統的民族,那兒最引人注目的風俗就是:男子愛穿裙子。
我們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男子都不穿裙子,隻有婦女才穿裙子。而在蘇格蘭,這個普遍規律卻不成立,因為蘇格蘭的男子不僅穿裙子,而且穿的還都是鮮豔的花格短裙。
這種蘇格蘭短裙又叫基爾特,是蘇格蘭男子的民族服裝。裙子很短,長度是從腰部到膝蓋。節日裏,在蘇格蘭的大街小巷,很容易看見一身漂亮裙裝的蘇格蘭男子。他們都穿著鮮豔的花格短裙;腰上掛著一隻黑白色相間的小包;頭上戴著黑色的帽子,帽子的左邊還插著一根白色羽毛。看起來非常獨特、新鮮。
蘇格蘭短裙通常用花呢製成,布麵的圖案是連續的方格。蘇格蘭男子穿花格短裙,已經有許多年的曆史了,蘇格蘭人認為:男子穿裙子,最能表現蘇格蘭獨有的民族特色。
可是到了1707年,英國強行將蘇格蘭並入了自己的版圖。蘇格蘭人民渴望民族獨立,因此他們就以身著與眾不同的民族服裝來表示不忘自己的民族。
為了讓蘇格蘭人民忘記自己的民族習慣,順從英國政府的統治。1746年,英國政府下令,禁止蘇格蘭男人穿花格短裙,第一次違反者處6個月的監禁;第二次違反者處7年徒刑。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禁裙令”。
“禁裙令”一公布,立刻遭到了蘇格蘭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保留自己民族的傳統,蘇格蘭人民與英國政府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經過30年的不斷反抗,1782年,英國政府不得不取消了“禁裙令”。
現在,每當喜慶的日子,蘇格蘭男子就會穿上美麗的花格短裙,吹奏起美妙的音樂,跳起舞來。他們是在以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民族情感,並紀念祖先反抗“禁裙令”的英勇事跡呢。
讓拿破侖營蒙羞的滑鐵盧
從號稱“小巴黎”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驅車南行約20千米,有一片丘陵起伏的開闊地帶,這就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滑鐵盧戰役的戰場,是1815年法國皇帝拿破侖戰敗的地方。
滑鐵盧戰役是一場“戰線最短、而軍隊又密集”的戰鬥。當年,在隻有225千米的戰線上,對戰兩軍投入的兵力共142萬人,其中拿破侖率領的法軍72萬人,英國威靈頓公爵統帥的聯軍7萬人。這次戰役經過一天的浴血鏖戰,雙方陣亡6萬人之多,拿破侖軍隊在這裏差點全軍覆沒。
滑鐵盧矗立著一座高約50米,方圓300米的人造山丘,山坡上砌了226級石階通向山頂,山頂上屹立著一頭麵朝法國的鐵鑄雄獅,這是威靈頓公爵在戰勝叱吒風雲一時的拿破侖後,特意用戰場上的廢鐵鑄造的,它象征著英普聯軍的軍威。從獅子山憑欄遠眺,當年千軍萬馬鏖戰的古戰場盡收眼底。當年為法國、英國、普魯士士兵樹立的各式紀念碑仍依稀可見。
滑鐵盧古戰場南麵,有一座石頭小屋,大門上端正地鐫刻著“小石頭村莊”字樣,這是戰役前拿破侖的司令部。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在此指揮7萬軍隊使用大炮246門,追擊當時正駐紮在滑鐵盧附近的英軍。最後,英軍統帥威靈頓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當法軍潰敗時,拿破侖差一點在這個小屋裏被生擒。小屋現被列為曆史遺跡,展出拿破侖當年批閱過的戰報和使用過的軍床、望遠鏡和馬刀等。
古戰場北麵有曾作為聯軍野戰醫院的農舍,一幢保留有“威靈頓指揮部”字樣的古堡和法國名作家維多克·雨果曾住過的小旅館。雨果就在這個小旅館裏臨窗沉思,揮筆寫成小說《悲慘世界》中關於滑鐵盧戰役的篇章。現在滑鐵盧的小農舍也隨著古戰場辟為旅遊勝地,有的改為蠟人館,展出作戰雙方官兵形象的小蠟人;有的改為小電影館;有的辟為紀念品商店;有的起灶設床,接待遊客。
山丘旁邊便是滑鐵盧紀念館。紀念館外形像一隻向下扣的淺口圓鐵桶。裏麵環形壁牆上飾有一幅高12米,周長110米的全景畫,是法國畫家路易·杜默闌的作品,完成於1912年。作者以巨大魄力描繪了震撼世界的英、法兩軍對壘的鏖戰。油畫色彩鮮豔,形象逼真,氣勢磅礴,一眼望去,刀光劍影,炮火連天,人仰馬翻,似聞鼓號齊鳴、人喊馬嘶。隨著畫麵的展開,像是親臨當年戰場,目睹拿破侖騎兵悲壯的敗績。油畫上方七八米內的一個範圍作為近景,還配有當年戰場形象的泥塑、歪斜的木板房、駁雜的茅草、屍體橫陳、丟棄的槍炮、散亂的輜重,配以燈光,與油畫渾然一體,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的父親是資本家,恩格斯早在家鄉讀中學時,就對為自己家裏幹活的工人充滿了同情之心。他漸漸認識到工人窮困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社會製度,要想改變工人們的生活麵貌,必須徹底推翻這個製度。
於是,恩格斯開始尋找推翻資本主義製度的道路和方法。在服兵役期間,恩格斯發表了幾篇著名的理論文章如《謝林——基督的哲學家》等,以唯物主義思想批判唯心主義神學觀。
在恩格斯服兵役期滿的1842年9月,正在科隆主編《萊茵報》的馬克思,與恩格斯相見了。
馬克思對恩格斯敢於同情工人階級、違背父親意誌辦事表示讚賞。但同時他也聽說恩格斯與隻會說空話、騙取別人信任、自吹自擂的“青年黑格爾派”中的“自由人”組織來往甚密,非常不滿。因此,二人的第一次見麵以冷淡結束。
此後,1842年11月,恩格斯被父親指派到徹斯特的一個紡織廠去。在那裏,恩格斯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終於完成了一篇反映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願望和鬥爭的文章《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並把它寄給了法國《德法年鑒》的主編馬克思。
馬克思閱讀了恩格斯的這篇文章,認為它能夠非常及時地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就把它刊登在《德法年鑒》上,並給恩格斯回信,希望他能再詳細地反映英國工人階級所麵臨的問題。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回家時路過巴黎,又一次去專程拜訪馬克思。
這一次他們兩人見麵的情況完全不同了。馬克思一見恩格斯,就緊緊地握著他的手,像久未見麵的親兄弟一樣擁抱在一起。在十天的相處日子裏,他們一起商議,並開始合寫批判青年黑格爾派“自由人”荒謬論點的重要著作——《神聖家族》。三個月後,全書寫成。
日本突襲俄國艦隊挑起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後的十年,是日俄矛盾日益尖銳、發展為戰爭的十年。沙俄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日本統治階級認為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在“臥薪嚐膽”的口號下,日本下決心對俄宣戰稱霸東洋。
1900年,八國聯軍出兵中國,俄國以“保護”僑民和中東鐵路為借口一舉占領東北三省,引起了日本和英國的強烈不滿。1902年1月,日英兩國簽訂了針對俄國的《日英同盟條約》。有了英國的支持,日本便敢於發動對俄戰爭了。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駐紮在中國旅順的俄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