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1 / 3)

第七部分

我軍最早獲得軍銜的人

我軍公開實行軍銜製是在1955年10月。然而,早此10年,毛澤東主席就曾分別授予6位同誌以將、校軍銜。

1945年,蘇聯紅軍揮師進入我國東北,對日作戰。這年9月,駐東北蘇軍派人去延安,要求我黨中央迅速派人去沈陽,協調蘇軍與我軍的行動。9月16日,黨中央決定派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6位同誌擔此重任。考慮到蘇方有軍銜,為便於開展工作,我方也應有相應的軍銜。於是,我黨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名義,授予彭真、陳雲、葉季壯3人中將軍銜,伍修權少將軍銜,段子俊和莫春和上校軍銜,並用中俄兩種文字寫了任命書。這樣,彭真、陳雲等6位同誌成為最早獲得我軍軍銜的人。

我國曆史個上六大古都

我國曆史上的六大古都指: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

西安 公元前11世紀,西周首先在這裏建都,稱鎬京。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於此,取名長安。以後,魏晉南北朝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均在這裏定都。隋、唐兩代也都建都西安。

洛陽 最早為西周的東都,叫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正式成為東周的都城。以後,戰國時期改稱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武周先後在這裏建都。最後定都洛陽的是五代十國中的後唐。

開封 最早為建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叫大梁。唐朝改稱為汴州。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定都於此。接著,後晉、後漢、後周均相繼在這裏建都,同時改稱東京,又稱開封府。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定都於開封。

杭州 五代十國時是吳國的都城。南宋定都於此,稱為臨安。

南京 最初為三國時期的東吳都城,稱為建業。不久是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的國都,稱為建康。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建都於此,稱為金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此,改稱為應天。太平天國洪秀全也在這裏建都,稱天京。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建立的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後來,成為中華民國首都。

北京 戰國時期為燕國都城,稱為薊城。遼代改稱燕京。金代於1153年遷都於此,稱為中都。元朝定都於此,改稱為大都。1421年,明成祖遷都於此,改北平為北京。清室入關以後建都北京。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

古代臣民對君主的稱謂

在我國古代,諸侯臣子、平民百姓對君主的稱謂主要有以下幾種:

天子:殷周時期,君主隻是稱“王”。春秋時期,隨著吳楚諸侯國君的相繼稱王,諸侯便尊稱周王為天子,以示區別於其他諸侯王。從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種代稱。所謂“天子”,意即“上天之子”。

萬歲:將國君稱為“萬歲”,大約始於秦漢。“萬歲”一詞,原來本是人們在喜慶時所使用的一種歡呼用語。秦漢以後,臣下覲見國君,都要呼“萬歲”。後來,“萬歲”一詞逐漸演變為對國君的專用稱謂。

陛下:“陛”字本是宮殿台階之意。周秦以後,臣子在朝見國君時,常以陛下作為對君王的尊稱。據蔡邕《獨斷》中載,稱臣有事上奏天子,卻不肯當麵稟告,而要通過“天子”身邊的侍衛人員轉達,而奏事者都要在離皇帝老遠的宮殿的台階下等候。長此,臣下便將“陛下”用於對天子的尊稱。

對那些殘暴無道的國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稱謂,如“獨夫”、“民賊”等等。

動蕩的猶太民族

在非洲和亞洲中間,有一片叫做阿拉伯的大沙漠。4000年以前,一個叫做“塞姆族”(又被稱為“閃族”)的遊牧民族中的一支叫做希伯來人的部落來到這裏。這個部落一直生活在動蕩之中。當時的他們分成了許多小部落。其中有兩個較大的部落,一個叫以色列,一個叫猶太。

後來,希伯來人在與腓力斯丁人的爭鬥中,形成了自己的國家,起名叫以色列。掃羅為以色列第一任國王。後來,掃羅王因為在一次戰鬥中失敗,自殺了。

掃羅死後,一個有勇有謀、名字叫大衛的青年登上了王位。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衛的軍隊又攻下迦南人的一個叫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城”)的小城市。由於大衛出身猶太部落,他就把他建立的國家稱為以色列猶太王國,並把首都建在耶路撒冷,將聖物“約櫃”供奉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中。

到了公元前590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進兵猶太,公元前586年,猶太國被巴比倫滅亡,耶路撒冷城內所有猶太人都成了俘虜,被稱為“巴比倫之囚”。在“巴比倫之囚”5個世紀之後的公元66年,羅馬總督提圖斯掠奪耶路撒冷神殿和宮殿裏的寶物,遭到猶太人的堅決反抗。鬥爭繼續了4年,到公元70年,整個耶路撒冷被提圖斯淹沒在血泊中,他屠殺了大部分的猶太人,將另外97萬人變為奴隸,送到礦山采礦,有的成了羅馬鬥獸場的角鬥士。

此後,猶太人便離開了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來到中國,居住在開封等地。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前,猶太民族仍然是一個沒國家、流浪的民族。

居魯士揮師東進建立波斯帝國

公元前628年,居住在伊朗高原的米底人聯合兩河流域的迦勒底人,一舉攻破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曾經強大的亞述自此滅亡。從此,米底人崛起,成為西亞強國。

到了國王阿斯提亞格斯當政時,米底的國王平安傳了四代。

阿斯提亞格斯的女兒曼丹妮嫁給波斯貴族岡比西斯後,生下一男嬰,取名居魯士。

居魯士長大後,憑著自己的貴族身分,逐漸將波斯10個部落的青壯年貴族團結在他的周圍。當時,波斯人對米底人的統治十分不滿,人們時常起來造反。公元前550年,居魯士率領波斯士兵一舉滅掉了米底。米底國滅亡。

不久,居魯士率領波斯軍隊又滅亡了呂底亞王國。

之後,居魯士又以武力相威脅,使小亞細亞沿海各希臘城邦向他臣服,但允許各邦自治。然後他揮師東進,深入中亞,並在今天獨聯體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境內修築了邊境要塞“居魯士城”。就這樣,居魯士建立了波斯帝國。

亞曆山大東征促進西方文化的發展

公元前356年,在馬其頓的首都培拉的菲利普二世的家裏,出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就是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他向當時希臘最有名的學者亞裏士多德學習了三年的曆史、哲學和數學知識,長進很大。之後,他又熟悉和掌握了父親創立的“馬斯頓方陣”戰法。18歲時,被老國王任命為馬其頓軍隊的副統帥。

菲利普二世遇刺身亡後,亞曆山大繼位。

亞曆山大繼位後,南征北戰,征服埃及之後,親自在尼羅河三角洲選地,親自規劃,建起了一座亞曆山大裏亞城,用以宣揚他的卓越戰績,並絕定東征。

在遠征以前,亞曆山大認為希臘民族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民族,隻有這個民族才真正具有開化的文明,其他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的民族。隨著東征,亞曆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一樣具有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們也應該受到尊敬,因而亞曆山大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他認為各民族應當公平、平等、和睦相處。所以他實施了一個偉大的計劃,讓波斯人、希臘人與馬其頓人結為友好的同伴。

亞曆山大經過10年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

北匈奴而西侵歐洲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被東漢和南匈奴擊敗後,部分西遷。北匈奴經中亞細亞輾轉遷移,至4世紀到達東歐,5世紀上半葉侵入中歐,以班諾尼亞(約當今匈牙利西部)為中心,建立起強大的匈奴帝國,隨後進行了一係列大規模的軍事活動。到阿提拉統治時期,勢力所及東起裏海,西至萊茵河,南抵阿爾卑斯山,北到波羅的海。這時為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

為了繼續擴大疆域,掠奪更多的財富,阿提拉利用羅馬分裂(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機會,首先發動了對東羅馬的進攻。東羅馬向匈奴稱臣,並割地給匈奴。

公元451年,阿提拉以西羅馬拒絕許嫁荷諾麗亞公主為名,率領50萬大軍侵入西歐。

西羅馬帝國聯合日耳曼哥特人與阿提拉部決一死戰。結果阿提拉戰敗,匈奴勢衰。

公元453年,阿提拉暴病身亡,那時他47歲。

北匈奴人在歐洲這塊土地上馳騁了幾十年,摧毀了很多城市,使經濟、教育都衰退了。然而他們族改變了戰領地區的經濟製度,使它漸漸擺脫奴隸製的束縛,向封建社會過渡。

克洛維統一法蘭克

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許多國家,其中以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法蘭克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分成兩大支,住在萊茵河中遊地區的稱“河濱法蘭克人”,住在萊茵河三角洲一帶的稱“海濱法蘭克人”。

公元481年,克洛維繼承父位,做了海濱法蘭克人的首領,隨即建立起法蘭克王國。不久,他又娶了基西哥特國的公主、基督教信徒克洛提爾德為妻。

公元496年,克洛維接受妻子勸告,成為一名基督教徒。

克洛維信奉基督教後,既得到了教會的支持,又使他在法蘭克人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很快,克洛維的名聲傳遍了歐洲。克洛維稱霸歐洲的欲念也更加強烈。

克洛維稱霸歐洲最大的阻力是河濱法蘭克人的首領及其兒子。克洛維認為要打敗自己的對手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想盡一切辦法的。他派人找到河濱法蘭克人首領的兒子小克洛德裏克,告訴他,隻有殺了他的父親,他才能成為權力最大的首領。

小克洛德裏克聽信了克洛維的謊言,殺死了父親,並以金銀財寶答謝克洛維亞。克洛維謝絕了,但他提出要和自己的使者看一眼財寶。克洛維和他的使者圍著財寶轉了幾圈,小克洛德裏克嘴裏不住地說如何殺了自己的父親,那個使者聽不下去了,拔出刀朝小克洛德裏克砍去。

殺死了小克洛德裏克後,克洛維立即跑到河濱法蘭克人那裏,解釋自己是清白的,並且同意接納河濱法蘭克人。河濱法蘭克人相信了克洛維的話,他們擁護克洛維為自己的首領。

克洛維終於統一了法蘭克。

蒙古帝國分裂

蒙古國自成吉思汗即位後,於公元1219年開始向西征討,把擴張的矛頭對準了中亞、西亞和東歐、中歐地區。

成吉思汗親自統率第一次西征的目標是:中亞阿姆河下遊古國花剌子模。

蒙古軍衝進城市以後,3萬花剌子模軍隊在城內的堡寨裏死守,又堅持了一個多月。終於因為糧盡械絕,全部犧牲。

滅亡了花剌子模以後,蒙古軍繼續西進,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頓河流域,於公元1223年打敗了俄羅斯聯軍。

蒙古第二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領導的,他率諸王子遠征,在擊敗保加爾人後,橫掃南俄草原,攻陷羅斯古國都城基輔。公元1241年,蒙古人兵分兩路,侵入波蘭和匈牙利,大敗波蘭、德國等國騎士團組成的歐洲聯軍。

公元1253年,成吉思汗另一個孫子旭烈兀進行了第三次西征,消滅了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但是,蒙古人在大馬士革以南的阿音劄魯特被埃及蘇丹軍隊打敗,失去進一步西征的可能。

蒙古帝國經三次西征,領土已非常龐大,也正因為龐大,才很難維持長久的統一。蒙古帝國很快便分裂了,但蒙古人的統治在一些國家中卻維係了很長時間,拔都在羅斯建立的金帳汗國,統治近兩個半世紀;蒙古在克裏米亞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783年。

女王伊麗莎白通過聯姻換取國內和平

1558年,伊麗莎白登上英格蘭王位,她所麵臨的是一個貧窮薄弱、人民怨聲載道的局麵。對此,伊麗莎白卻能分清輕重緩急,采取斷然措施解決內政外交的重重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