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金,地名,距離玉門的老君廟油田大約三十公裏。從幹油泉,就是老君廟油田露頭的那兒滲出來的原油,順石油河水,漂流而來,一直漂流到地勢比較低凹的赤金。
不少赤金的人,靠撈油為生,撈得油汙渾身,滿臉都是。赤金人得到了一個諢號,叫“石油頭”。
後來開發了玉門油礦。1946年就有一個赤金人進了玉門油礦。工人們叫他石油頭。這名兒與他甚為恰當。他是從小兒就當油娃子的。在礦上,他趕個大車,給資本家的家裏送原油(作燃料用)、送水。他是連鑽井隊、采油隊的邊兒也沒有挨上的,可是石油頭這個美名逐漸逐漸成為他的專用名字了。他那本名,反而沒有人叫。
石油頭住在西河壩的窯洞裏。他身披一件老羊皮,上班穿著,下班蓋著;晴天朝裏,雨天朝外。他吃的是發了黴、摻了沙的小米飯。咽不下去的,又是吃了不飽的,而且刺得嘴唇牙肉都爛了。像所有的工人一樣,隻是在解放了以後,還沒有兩天……“哎喲,這是怎麼的?這……”
忽然看見了噴香的大米飯。“哎喲!”端到他麵前來了。熱乎乎的白饅頭,他拿到了手上了。“哎喲!”二十幾歲的人了,什麼時候見過?“喔——”,真的翻身了!從來也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白饅頭、大米飯!“嘖嘖!”這麼雪白雪白的,這麼好吃的……真是解放了。“嗚嗚!”真個翻身了!
石油頭也就不趕大車了。他當上了一名鑽井工人。他的那個鑽井隊,開始時是並不怎麼樣的。但到1954年上半年,石油頭已經當司鑽。他就創造過一個當時的日進尺的最高記錄。1955年,這個隊評上了青年先進鑽井隊。1957年,石油頭當上了大班司鑽。1958年,他就當了隊長。他先是用的美國30型鑽機。後來,用了羅馬尼亞鑽機。當時他這個以鑽機型號命名的勃烏(BU)五隊,就是後來的那個全國聞名的國一二○五隊。“國”字的意思就是國產的鑽機了。
石油頭的那個鑽機的刹把,石油頭扶得真歡啊!他起鑽、下鑽,都猛;進尺快而事故少。石油頭的幹勁大。他還有個特點,他的點子特多。1956年吧,我國鑽井材料有點緊張。鑽頭不夠用,石油頭他用舊鑽頭!哪兒有舊鑽頭?平時留意了,他心中都有數。
他從廢料堆裏揀回來一隻舊鑽頭,一打二百來米。他就這樣用舊鑽頭搶了時間又節約了材料,為祖國創造了財富。石油頭雖然不吭聲、文化低些,可是他動腦筋呢,點子蠻多呢。
有一口鑽井,開鑽才幾十米就碰上了一個厚達一百多米的鵝卵石層。別處的鵝卵石上麵有麻子,還比較好打。這兒的鵝卵石不一樣,硬。又碰上坩土很缺,所以泥漿的粘度低了。浮力小了,井下岩屑它帶不出來。岩屑積多了,鑽頭更不容易下到底下去。
十多個小時就這樣損失掉了。原因大家都清楚,不外乎粘度問題。
可是夥計們硬拚。石油頭來了,他接過手來打了兩個小時,也是打不下去。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在泥漿池裏添上水泥,不少不多的十袋。恰到好處。泥漿稠些,沙子帶上來了。小的河卵石也上來了,問題也解決了。當一名好司鑽要出點子,要想辦法。既要甩開膀子幹,又要多動點腦筋。跟鐵家夥光拚膂力,有時還拚不贏它呢。
石油頭當上大班司鑽以後,他隻消上白班兒了,這是有規定的囉。他卻搬來了井場上,住進了值班房。玉門的工人都住在市區一棟棟的宿舍裏。他們乘坐交通車上下班。石油頭偏偏住在井旁邊。芨芨草編的席棚子,外麵糊一層泥巴,石油頭就在這裏麵住下了。不需要他上夜班,他偏偏不離開井場,日夜地操心。
1958年,石油頭當上隊長,比當司鑽更加辛苦。工人們來上班,他琢磨他們。看到誰個似乎不高興了,他就動腦筋。有啥不痛快事兒啦?他上去談兩句。不!沒有啥!他抓抓頭皮又說,“我看是有點什麼了呢。”“你看出來了?”“可不是,我看出來了。”他善於觀察、體驗、分析、研究,很會做思想工作。他是工人的貼心人,很知道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不然怎麼叫“魚水情”?
這年大躍進。他們在白楊河構造上。打一口井,出油了;再打一口井,又出油了。口口出油,這多好啊!就是打完了一口井要搬家,花不少的時間。要拆卸又要安裝,載重卡車少說也要跑二十來趟。他們想了辦法,把設備分三大部分搬,兩天就搬完。比先前快得多了,還嫌太慢。能不能一次搬光,整體搬家?
那年石油頭敢想敢幹,異想天開,要求整體搬家。井距是比較近的,相距隻三四百米。玉門局領導、石油部首長,也是工人的貼心人。他們提了議,領導一了解,就批準試搬。
於是巍巍的井架,整體遷移了。大家捏著一把汗。隻見十台拖拉機在前邊拉井架,兩邊兩台拖拉機拉住了井架上麵放下來的兩邊的大繃繩。隻見井架往前挪動時,搖搖晃晃。大家都擔心,精神很緊張,心頭別別跳。這是第一次試驗,隻怕它倒下來。這是從來也沒有過的事!搬是搬成功了,還有點兒不保險。
搬完了家,又開了鑽,石油頭還在動腦筋。於是在鑽台上,在他扶著刹把起鑽、下鑽時,他靈機一動,有所前進,有所發現,發現他的那個井架,在擔上了負荷之後,那高大的架勢啊,就比較地穩當了。一下子開了竅,他從這裏往前想,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了。
隻要這井架能上下形成一個緊湊的整體,隻要它上身下身之間有一根脊梁、脊椎骨,還要那井架上邊的重量盡量地減輕,而底下的分量適當地加重起來,那麼它遷移時,準不會再有太大的搖晃,就可以減少,甚至於消除了倒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