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導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麵發展時期。戰略彈道導彈采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 , 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采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導彈的性能。巡航導彈采用了慣性製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製導及紅外製導等末製導技術,采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戰術導彈采用了無線電製導、紅外製導、激光製導和慣性製導, 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幹擾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麵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製導係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從1957年8月21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20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30多年來經曆了3個發展階段(表1)。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範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麵。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占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麵對尖銳激烈的國際鬥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導彈。經過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1982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導彈,1999年8月2日發射了新型車載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 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導彈。
導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範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千克以上;火箭的飛行軌道從初期的近地軌道發展到太陽係深空間軌道。以運載火箭為主要支撐的航天技術已發展成為一種新興高技術產業,它是人類對外層空間環境和資源的高級經營,是一項開拓比地球大得多的新疆域的綜合技術,它不僅為人類利用開發太空資源提供技術保障,而且還為人類現代文明的信息、材料和能源3大支柱作出開拓性貢獻,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效益。因此,當今世界的航天技術領域已成為各技術先進的大國角逐的重要場所。綜觀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史,幾乎都是與液體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由SS—6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改裝成的,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了“東方”號、“聯盟”號和“能源”號等運載火箭,在航天活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也是以“紅石”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改製成的,以後又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雷神”、 “宇宙 神”、“大力神”、“德爾塔”等係列運載火箭。西歐諸國早期聯合研製的“歐洲”號火箭,也是以英國的“藍光”液體彈道導彈為基礎,直到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研製成功“阿裏安”係列運載火箭。同樣,中國的“長征”係列運載火箭也是在液體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以導彈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航天技術,必將繼續引起許多新學科革命性的變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造福於人類。
展望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國際形勢,新的軍事科學理論(包括新的戰爭理論),新的軍事技術與工業技術成就,必將為導彈武器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未來的戰場將具有高度立體化(空間化)、 信息化、 電子化及智能化的特點,新武器也將投入戰場。 為了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導彈正向精確製導化、機動化 、隱形化、智能化、微電子化的更高層次發展。戰略導彈中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趨勢是:采用車載機動(公路和鐵路)發射,以提高生存能力;加固固定發射提井,以提高抗核打擊能力;提高命中精度,以直接摧毀堅固的點目標;采用高性能的推進劑和先進的複合材料,以提高“推進-結構”水平;尋求反攔截對策,並在導彈上采取相應措施。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美、俄兩國服役的部分洲際彈道導彈性能將得到很大提高。戰術導彈的發展趨勢是:采用精確製導技術,提高命中精度並減少附帶傷害;攜帶多種彈頭,包括核彈頭、多種常規彈頭(如子母彈頭等)和特種彈頭(如石墨戰鬥部),提高作戰靈活性和殺傷效果;既能攻擊固定目標也能攻擊活動目標;提高機動能力與快速反應能力;采用微電子技術,電路功能集成化,小型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型發動機以提高導彈的機動性和打擊的突然性;實現導彈武器係統的係列化、模塊化、標準化;簡化發射設備,實現偵察、指揮、通信、發射控製、數據處理一體化。
導彈的組成
組成:導彈通常由戰鬥部(彈頭)、彈體結構係統、動力裝置推進係統和製導係統等4部分組成。在導彈的發展曆程中,也曾出現過不帶戰鬥部的導彈。
導彈推進係統是為導彈飛行提供推力的整套裝置。又稱導彈動力裝置。它主要由發動機和推進劑供應係統兩大部分組成,其核心是發動機。導彈發動機有很多種,通常分為火箭發動機和吸氣噴氣發動機兩大類。前者自身攜帶氧化劑和燃燒劑,因此不僅可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還可用於在大氣層外飛行的導彈;後者隻攜帶燃燒劑,要依靠空氣中的氧氣,所以隻能用於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火箭發動機按其推進劑的物理狀態可分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吸氣噴氣發動機又可分為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以及衝壓噴氣發動機。此外,還有由火箭發動機和吸氣噴氣發動機組合而成的組合發動機。發動機的選擇要根據導彈的作戰使用條件而定。戰略彈道導彈因其隻在彈道主動段靠發動機推力推進,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且需在大氣層外飛行,應選擇固體或液體火箭發動機;戰略巡航導彈因其在大氣層內飛行,發動機工作時間長,應選擇燃料消耗低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也可以使用衝壓噴氣發動機)。戰術導彈要求機動性能好和快速反應能力強,大都選擇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在空麵導彈、反艦導彈和中遠程空空導彈裏也逐步推廣使用渦噴/渦扇發動機和衝壓噴氣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