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過河才能到達彼岸,他讓彼岸向他走來
先做大,還是要先做強?這一直是人們在發展道路上感到非常困惑的問題。如今,多元化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的一種曆史性趨勢,但能在社會上麵麵俱到的卻少之又少。很多人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多元化人才,很多企業努力讓自己多元化發展,但是過程往往很難。喬布斯不同,他選擇了另一條路,並證明了這條路是非常正確的,那就是不盲目做大,做精做深也能走向成功。
2005年,喬布斯在接受《財富》雜誌的采訪時說道:“蘋果公司正以20年來未曾見過的方式釋放著其創新和創造能力。看看它的業績吧,這不是一家隻有5%左右市場份額的公司,而是一家有實力與世界級大公司競爭的公司。在某些領域,它的市場份額高達65%、70%、90%。
最難得的是蘋果公司的基因一直沒變。過去20年來,蘋果公司所處的位置,正是計算機技術和消費電子的交彙處。所以,實際情況並不是我們一定要過河才能到達彼岸世界,而是彼岸世界正向我們走來。”
確實,在計算機和消費電子融合的大潮中,喬布斯成功地把自己的野心擴展到計算機之外的領域,使蘋果公司成為消費電子、音樂領域的黑馬。
2005年1月,喬布斯宣布,在截至聖誕節的第一財季,蘋果公司創下了成立20年來同期營業收入和利潤的最高紀錄。蘋果公司在這一季度共賣出460萬台iPod,營業額激增了74%,達到35億美元。
蘋果取得如此成績的關鍵因素,並不是所謂的市場占有率,而是采取精品戰略,用蘋果公司並不豐富的產品,通過精品戰略使每個產品都能做到擲地有聲,一推向市場就成為該領域技術的代表。
可見,橫向的擴大並不一定是成為強者的唯一方式,追求工作能力的多元化也不一定就是成為職場達人的當然之選。從縱向上拓展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一件事情上做精做透,同樣也是成就卓越的有效方式。蘋果公司沒有那麼豐富的產品線,它不是靠量取勝,而是以質取勝。就是一個iPhone,但它不斷深入拓展自己的技術內涵和人文內涵,就成為手機業的領軍者。
做大做強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也是每個人的夢想,但令人失望的是,做大並不一定就能做強,很多人迷失在了能力多元化的陷阱中。拓展自己的能力是一個正常的願望,但是在尚未把地基打紮實之前的盲目拓展走的卻是一著險棋。
馬雲曾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話:“看見10隻兔子,你到底抓哪一隻?有些人一會兒抓這個兔子,一會兒抓那個兔子,最後可能一隻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NO。機會太多,隻能抓一個。我隻能抓一隻兔子,抓多了,什麼都會丟掉。”
既然自己沒有那麼大的胃,一口吃不成胖子,還是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摸著走,千萬別盲目亂跑,市場若不買賬了,一圈跑下來非得掉十幾斤肉不可——沒利潤不說,連一些積蓄都搭上了,悔之晚矣。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約翰遜父子公司真正做到了“小”,並由此獲得了“好”。資產達50億美元的約翰遜父子公司,將大公司劃分成了150個獨立的部門。每個部門平均規模3000萬美元左右,這些部門叫做“公司”,由一位“董事長”領導。劃分出來的每個小“公司”都擁有包括產品研製,財務和人事權等各種主要的職能和權力,這些小“公司”再組成8個集團,每個集團包括大約20個“公司”。盡管這些小“公司”並沒有真正獨立到擁有自己股票的程度,但擁有一般企業經營管理的主要權力。因此,各“公司”的“董事會”工作都很活躍,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都很高,並增強了其勇於承擔責任和大膽創新的魄力與勇氣。此外,這種劃分還使得總公司的具體經營管理業務大大減少,並由此使得機構精簡,人員減少,官僚習氣降低,市場應變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小就是好”為約翰遜父子公司帶來了新的活力。
“跨者不行”,做大的情結,讓眾多人走上了迷途。古語說“欲速則不達”,個人發展不能急於求成,盲目冒進,我們不可想當然地以為掌握了多種技能就是優勢,殊不知看似多元的能力其實都是一知半解,沒有一樣能真正解決問題。應該像喬布斯那樣,用精深的“強”博取實力的“大”,不過河也一樣能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