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襄卅一年左傳。
〔二〕史記趙世家。
〔三〕史記秦始皇紀。
〔四〕“漢興”二字舊脫,據漢書馮奉世傳補。此言馮氏,俱本奉世傳。
〔五〕史記。
〔六〕漢書。
〔七〕當雲“曾孫”。
〔八〕後漢書。按傳雲:'子豹,字仲文,長好儒學,鄉裏為之語曰:“道德彬彬馮仲文。”’而不載敬通之號。
晉大夫郇息事獻公〔一〕,後世將中軍,故氏中行〔二〕,食采於智〔三〕。智果諫智伯而不見聽,乃別族於太史為輔氏〔四〕。
〔一〕左傳“郇”作“荀”。廣韻十八諄“荀”字注雲:'荀姓本姓郇,後去“邑”為“荀”。’
〔二〕文十三年左傳中行桓子,杜注:“荀林父也。僖二十八年始將中行,故以為氏。”史記趙世家索隱引世本雲:“晉大夫逝敖生桓伯林父。”
〔三〕下當雲“故氏智”。宣十二年左傳知莊子,杜注:“莊子,荀首。”“智”與“知”同。趙世家索隱引世本雲:“逝敖生莊子首。”
〔四〕晉語。
晉大夫孫伯黶實司典籍,故姓籍氏。辛有二子董之,故氏董氏。〔一〕
〔一〕昭十五年左傳。鐸按:杜注雲:“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大史,籍黶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
詩頌宣王,始有“張仲孝友”〔一〕,至春秋時,宋有張白蔑矣〔二〕。惟晉張侯〔三〕。張老〔四〕,實為大家。張孟談相趙襄子以滅智伯,遂逃功賞,耕於囗山〔五〕。後魏有張儀。張醜〔六〕。至漢,張姓滋多。常山王張耳,梁人。丞相張蒼,陽武人也〔七〕。東陽侯張相如〔八〕。禦史大夫張湯〔九〕,增定律令,以防奸惡,有利於民,又好薦賢達士,故受福佑〔一0〕。子安世〔一一〕為車騎將軍,封富平侯,敦仁儉約,矜遂權〔一二〕而好陰德〔一三〕,是以子孫昌熾,世有賢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亂,享國不絕〔一四〕,家凡四公,世著忠孝行義〔一五〕。前有丞相張禹〔一六〕,禦史大夫張忠〔一七〕;後有太尉張酺,汝南人,太傅張禹,趙國人〔一八〕。司邑閭裏〔一九〕,無不有張者。河東解邑有張城,有西張城〔二0〕,豈晉張之祖所出邪?
〔一〕六月。
〔二〕“白”當作“囗”,張囗見昭廿一年左傳。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表距陽侯劉白,漢表作“囗”,誤與此同。“蔑”字衍,與下行“滅”字相並而誤。
〔三〕成二年左傳。即解張。
〔四〕成十八年左傳。
〔五〕趙策“囗山”作“負親之邱”。鐸按:“囗”疑當作“負”,負山即負丘。爾雅釋丘:“丘背有丘為負丘”,是此丘所由得名也。趙策一作“負親之邱”,“親之”二字蓋涉下文“韓。魏。齊。燕負親以謀趙”而衍。(“負親”亦見趙策三,黃丕烈戰國策劄記卷中引吳正傳雲:'恐“燕”下“負親”字衍。’非也。)
〔六〕魏策。
〔七〕並見史記。
〔八〕史記文帝紀十四年。
〔九〕漢書張湯傳讚雲:“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一0〕“佑”疑“祜”。詩信南山。桑扈。下武並雲:“受天之祜”,鄭箋:“祜,福也。”漢書揚雄傳長楊賦雲:“受神人之福祜。”鐸按:長楊賦“祜”與囗。舞。胥。雅為韻,或作“佑”,非。然楚辭天問:“驚女采薇鹿何佑?”與“喜”為韻,則非“祜”之誤。王逸注:“佑,福也。“是”福祜“亦可言”福佑”,非必字誤。漢書王嘉傳:“宜思正萬事,順天人之心,以求福佑。”尤其明證矣。
〔一一〕漢書附湯傳。
〔一二〕“矜遂權”當作“務遠權”,漢書稱其“欲匿名跡,遠權勢”。按史記貨殖傳:“微重而矜節”,徐廣曰:'“矜”一作“務”。’此務。矜相涉之證。鐸按:傳封侯在前,為車騎將軍在後,此文兩句當互轉。
〔一三〕按漢書張湯傳讚雲:“湯雖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賢揚善,固宜有後;安世履道,滿而不溢;賀之陰德,亦有助雲。”賀,安世兄也。陰德,謂賀為掖庭令時,視養宣帝有恩。此以“好陰德”屬安世,蓋誤。鐸按:安世傳稱其隱人過失,即所謂陰德也。
〔一四〕按漢書:“安世五世孫純嗣侯,恭儉自修,王莽時不失爵,建武中,更封富平之別鄉為武始侯。”此敘封武始於王莽前,誤也。
〔一五〕湯為禦史大夫,安世為大司馬;純為大司空,純子奮亦為司空,見後漢書純傳。
〔一六〕漢書。
〔一七〕漢書成帝紀陽朔二年。
〔一八〕並見後漢書。前。後,謂東。西京也。
〔一九〕司邑,謂司隸所部邑。
〔二0〕漢書曹參傳雲:“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東張”,蘇林注:“東張屬河東。”水經涑水篇:“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於張陽池。”注雲:“又西南徑張陽城。竹書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者也,漢書之所謂東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