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敘錄(2)(3 / 3)

〔五〕“奉”當作“矣”,與上韻協。鐸按:作“矣”是也。

君有美稱,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願乃成。寶權神術,勿示下情〔一〕,治勢一定〔二〕,終莫能傾。故敘明忠第三十一。

〔一〕“勿”舊作“勾”。按韓非子二柄篇雲:“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難三雲:“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禦群臣者也。”主道篇雲:“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皆“勿示下情”之義。

〔二〕鐸按:本篇作“治勢一成”,“成”亦“定”也。易係辭上傳:“乾坤定矣”,虞翻注:“定,謂成列。”呂氏春秋仲冬紀:“以待陰陽之所定”,高誘注:'“定”猶“成”也。’周禮小司徒:“使各登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鄭注:'登,成也;“成”猶“定”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注並雲:“成,定也。”此二字古音同部,故互訓也。

人天情通,氣感相和,善惡相征,異端變化〔一〕。聖人運之,若禦舟車,作民精神,莫能〔二〕含嘉。故敘本訓第三十二。

〔一〕淮南子泰族訓雲:“聖人者,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故精誠感於內,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黃龍下,祥風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溶波。逆天暴物,則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幹乖,晝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

〔二〕“能”疑“不”。鐸按:“莫能”二字疑倒。

明王統治,莫大身化〔一〕,道德為本,仁義為佐〔二〕。思心順政,責民務廣,四海治焉,何有消長?故敘德化第三十三。

〔一〕管子權修篇雲:“身者,治之本也。”君臣上篇雲:“身立而民化。”淮南子主術訓雲:'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矣。’道應訓:'詹何曰:“臣未嚐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嚐聞身亂而國治者也。”’

〔二〕淮南子覽冥訓雲:“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說苑談叢篇雲:“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

上觀大古,五行之運,谘之詩。書,考之前訓〔一〕。氣終度盡,後代複進。雖未必正,可依傳問〔二〕。故敘五德誌第三十四。

〔一〕周語雲:“必問於遺訓,而谘於故實。”後漢書胡廣傳雲:“必議之於前訓,谘之於故老。”

〔二〕“問”當作“聞”。哀十四年公羊傳雲:“所傳聞異辭。”白虎通禮樂篇雲:“聖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所受而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為“聞”,注見遏利篇“嗚呼問哉”下。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類族變物〔一〕,古有斯姓。博見同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二〕。故敘誌氏姓第三十五。

〔一〕鐸按:本篇引易作“辯物”,說詳彼。

〔二〕鐸按:此章脫文十三,諸本皆如是。校寫既竟,輒詳繹篇旨而補之。少孫續史,竊附通人;束囗補亡,存思在昔。十三字如下:“祖,以讚賢聖。序此假意,待士揖損。”

附錄一傳讚

後漢書王符傳

王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也。少好學,有誌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無外家,為鄉人所賤。自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塗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誌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其指訐時短,討囗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著其五篇雲爾。(節)

後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安定,鄉人有以貨得雁門太守者,亦去職還家,書刺謁規,規臥不迎。既入而問:“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頃,又白王符在門,規素聞符名,乃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援符手而還,與同坐,極歡。時人為之語曰:“徒見二千石,不如一逢掖。”言書生道義之為貴也。符竟不仕,終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