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斯切洛夫斤鬥(1 / 1)

聶斯切洛夫斤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歐洲一些城市裏的最盛大、最壯觀的集會,莫過於觀看飛行表演。擔任表演的飛行員就是人們熱烈歡呼和讚賞的空中英雄。那時要表演一個俯衝動作,或作一個45度坡度的轉彎,簡直就是最驚險的空中雜技。

俄國的一名軍事飛行員聶斯切洛夫,不是在飛行表演中,而是在研究空戰戰法時,首先創造了在飛機上翻斤鬥的特技飛行。他的這一特技飛行是在1913年8月27日,駕駛一架俄製“紐波特4”型飛機完成的,比法國人阿道夫·佩古在1913年9月21日的飛行表演中,用“布萊裏奧”飛機完成的斤鬥特技要早20多天。因而,世界各國都承認聶斯切洛夫是“斤鬥”的創始人,這一特技動作就被命名為“聶斯切洛夫”斤鬥。1962年,國際航空聯合會為高級特技世界冠軍獲得者所沒置的流動獎杯,就稱聶斯切洛夫杯。

聶斯切洛夫斤鬥,就是航空器在垂直麵上沿閉合曲線飛行,改出後,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而且不帶坡度。聶斯切洛夫斤鬥的前半段,即到上“死”點前的一段,是靠發動機的拉力域推力。(對飛機來說),或靠降低高度時獲得必要的速度餘量(對滑翔機來說)來完成的。這種斤鬥的後半段,通常是利用重力來實現的。

彼得·尼古拉耶維奇·聶斯切洛夫,1887年2月15日生於俄國下諾夫哥羅德(今高爾基市),1906年畢業於炮兵學校,1912年畢業於空軍軍官學校。1913年獲軍事飛行員稱號。1914年2月任航空兵支隊長。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完成過多次偵察飛行任務,提出過幾種與空中敵人作鬥爭的方法。例如,曾提出在飛機下方安上固定鋸條,以割破敵人的氣球等。1914年8月26日,3架奧地利飛機由巴龍·羅森塔爾中尉率領,對聶斯切洛夫所在部隊的機場進行攻擊。聶斯切洛夫當即駕駛沒有武器的“莫拉納M”型單翼機起飛,用撞擊的方法把巴龍的飛機撞毀。聶斯切洛夫也同時犧牲,年僅27歲。

聶斯切洛夫首創的“撞擊”戰術,後來成為在戰爭中那些飛機被炮彈打中失去反擊能力的飛行員戰勝對手的最後一招;

抗日戰爭初期在淞滬戰場,一次中國空軍飛行員袁葆康駕駛一架雙翼機執行攻擊日軍地麵目標的任務,返航時與幾架日軍飛機遭遇。袁葆康在彈盡油缺的情況下,幾次想擺脫日機返回基地,但日軍飛機緊迫不舍。袁葆康見狀知道難以脫身,便調轉機頭準備與日機死拚,他加大油門對準一架日機直衝過去,日機遭到猛烈的撞擊,立即粉身碎骨,拖著長長的火舌墜落地麵。袁葆康的飛機也嚴重損傷,左下機翼和左邊水平尾翼全部撞掉,左上機翼也隻剩下2/3。還算幸運,飛機尚能繼續飛行。他駕駛這架嚴重損傷的飛機勉強飛回了基地。

這是空中使用“撞擊”戰術最成功的一例。

1964年10月13日,一架美國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入侵我國廣東省雷州半島地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部飛行員鄒廣如駕駛殲-6型飛機起飛攔截,在高度17600米發現目標,他連續開炮3次,炮彈打完未擊中目標。鄒廣如準備用撞擊的辦法將敵機撞下,但因敵機高度比較高,未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