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社會中,同樣不乏因貪婪而吃苦的人。
後魏人李崇,字繼長,頓丘人。孝文帝時,開始先做荊州刺史,後來改做了安東將軍。宣武帝時,授封為萬戶郡公。後來孝明帝又封他為陳留候。李崇做官,和氣溫厚,善於決斷,但是生性貪婪,接受賄賂,做買賣聚集財產。當時孝明帝靈太後視察左藏庫,叫隨從人員盡力背布匹,能背多少就賞賜多少。李崇和章武人王融背得最多,都摔倒了。李崇為此傷了腰,王融折了腳。當時人說:“陳留章武,傷腰折腳。貪婪之人,侮辱明君。”
為了一些布匹,連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不管不顧,那一副“不占到便宜死不罷休”的嘴臉實在令人厭惡。
貪婪是種罪。貪婪的人利令智昏,往往像魚塘裏的魚一樣,主動吞食別人投下的誘餌,乖乖上鉤,任人宰割。他們似乎看不到香甜可口的餌料後麵,魚鉤正寒光凜冽。世上哪有免費的午餐呢?吞下些許蠅頭小利之後,可能要付出比生命更有價值的東西去償還。
貪婪的人可能暫時得到了一點實惠,而他付出的卻是人格的代價和靈魂的代價。由此他失去了純潔美好的心地,他從本來壯美的人生境界跌到了一堆垃圾上,他將不時地嗅到發自自己靈魂深處的臭氣。這是他的根本性的損失,永遠不可挽回的損失。即使他以後覺悟了而不再執迷於“免費的午餐”,但那心靈上沾下的汙點是永遠抹不去的,它將伴隨著他的終生。這種人終歸得不償失。
若想擁有一個成功人生,就必須為貪欲築上一道堤壩,日日勤加修葺,加以防範,唯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人生之路上穩穩當當地走下去,而不會被人利用,誤入歧途,跌入罪惡的深淵。
不要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所謂趨利避害是人的共同心理,無論是君子或是小人,在這一點上其實都是一樣的,隻不過追求利益、逃避災害的方式不同罷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總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其中可能隱藏的大災禍,隻見利而不見害。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老虎在深山的時候,野獸們都很怕他,可是一旦等墜落在陷阱裏的時候,就隻能搖著尾巴求取食物了。”老虎隻看到了陷阱上麵的誘惑物,而忽視了陷阱對自己的危害。禽獸的智力遠不如人,但是人類之中這種情況也完全存在。古人蔡澤對此曾說過:“那些大鵬、犀牛、大象所住的地方可以說遠離死亡之地,但最終還是被殺,這是因為受到誘餌的引誘。”蘇秦的智慧並非不能避免侮辱與死亡,可最終死於非命,這在於貪求名利,不知滿足,不知道忍耐住自己貪圖小利、名譽、金錢、地位這些表麵的東西的欲望,因而身死。
所以《列子·利害》中說:“利害是得失的根本,得失是成敗的根源。靠近利益而避開災害,隻盼望得到而討厭失去,這是人之常情,因為迷戀名利而忘記災害,就像魚因為貪吃誘餌而喪命,鳥雀看見食物而忘了保命。因此,聰明智慧的人看到利益,就考慮到災害。愚蠢的人看到利益,就忘記了災害,考慮到了災害,災害就不會發生;忘記了災害,災害就會出現。”
人不能過於貪圖眼前的利益,更不能因為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這其實是使利益遭受到更大的損失。這一點必須寫入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之中。
誰都知道即使一個人再口渴,有毒的酒他也不會去喝,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渴,而是明白解得一時之渴,但馬上就會把性命喪掉,為了眼前利益而死於非命的人就好像是那些用毒物來充饑,用毒酒來止渴的人一樣,而因為貪圖一點小利,使自己國家滅亡的人,比這還甚。如果不能忍耐住自己貪圖眼前利益的欲望隨之而來的損失則更加嚴重。因利忘害是不足取的。
自古至今隻有能明事非,辨利害,才能忍耐住自己的本性,才能見利思害。讓自己多一些忍耐的精神,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才不會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