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曆法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以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祖國的曆史和文化。各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曆史都作過貢獻。各族人民在天文曆法方麵也都有自己的創造,這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共同財富。
傣曆
“清水澆潑辭舊歲,起舞承新伴歌聲。”這是對我國傣族潑水節的生動描寫。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節日,慶賀活動一般要延續三四天,前二三天是送舊,最末一天是迎新。傣族人民稱這一天是“日子之王”,就像漢族的正月初一或公曆的元旦一樣。隻是“日子之王”這一天並不在傣曆的正月,也不固定在初一。它多半在傣曆六月,有時在七月。習慣上以六月為歲首,新年一般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推移。
廣大傣族人民使用的傣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年是陽曆年,一般是365天,月是陰曆月,即朔望月,29天或30天。傣曆一年12個月,單月都是大月,雙月是小月,12個月隻有354天。這樣陽曆年同12個陰曆月之間要差11天,因此傣曆新年每年要後推11天左右。為了使季節同月份基本固定,傣曆有兩種置閏法。一種同漢族農曆相似,每隔兩三年加1個閏月,都固定在九月,傣語中稱這一年為“雙九月之年”,一般19年加7個閏月。另一種同現行公曆相似,隔幾年有一次八月大月,加一天。在傣文的曆法中,置閏月或八月大月都有一套比較複雜的計算方法,同時還常常根據實際觀察隨時調整和訂正。
傣曆的月序約比漢族農曆早3個月。傣曆正月約相當於農曆的十月,傣曆六月相當於農曆的三月。新年第一天原來是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白羊宮的時候開始的,現在它實際上相當於漢族農曆的清明與穀雨之間。傣族人民在每年過了潑水節之後就開始了春耕大忙季節,可見傣曆年的安排與傣族人民農業生產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傣曆的紀年法也有兩套,一套是和漢族農曆相同的幹支紀年法,用十天幹與十二地支配合起來,60年一循環。1981年漢族農曆是辛酉年,傣曆過了潑水節之後也是辛酉年。此外,幹支紀日也是相同的。現在已有材料證明,漢族的幹支早在漢代就開始傳人傣族地區了。另一套紀年法同現行公曆相似,即以公元638年為傣曆紀元開始的1年,即傣曆零年,公元1981年就是傣曆1343年。這種紀年法在東南亞幾個近鄰國家中也廣泛使用。我國傣族地區使用這種紀年法見於傣文文獻的最早時間是傣曆542年,即公元1180年。
根據傣族地區的氣候特點,傣曆將1年分為3季,從正月望日到五月望日是冷季,相當於漢族農曆的十月半到次年二月半;五月望到九丹望是熱季,相當於漢曆二月半到六月半;九月望到次年正月望是雨季,相當於漢曆六月半到十月半。
傣曆的月雖然同漢族農曆接近,但日子的稱呼不同。前半月稱“月出”,後半月稱“月下”;前半月從月出一日起到十四日,下一天稱為望,傣語叫“登柄”,後半月從月下一日起到十三日(小月)或十四日(大月),最末一天稱晦日,傣語叫“登達普”。同時,傣曆中還有一周7日的紀日法,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來稱呼。
傣曆除了安排年、月、日之外,還有日月食推算、行星位置推算等天文知識。安排年、月、日的書籍有《蘇定》、《蘇力牙》、《西坦》及《曆法星卜要略》等數種,還有推算交食的專門著作。看來,傣曆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既吸收了不少漢族和近鄰國家有關民族的文化成果,也帶有本民族的顯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