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驪歌》(JP.奧德韋 曲 李叔同 詞)

“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 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麵又像個大麵。”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說的就是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號弘一,法名演音。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李叔同先生,既是近代史上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也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傑出的一代著名高僧,享譽海內外。“二十文章驚海內”,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弘一大師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

豐子愷先生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對於嚴謹而認真的弘一法師而言,物質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座三層樓。

弘一大師做人做得完美至極,其風骨、才骨、傲骨兼具的人生曆程就是這樣一層層上升的,從一個富家子弟到一個久負盛名的藝術家,又從一位藝術家而於中年頓悟佛門之精妙,決絕入空門專心研佛而成為一名僧人,其一生恍若兩世。

生平頗具傳奇色彩的弘一大師,其一生的成就也是無比輝煌的。他家資萬貫,錦衣饈食;他才華橫溢,聰慧過人;他風流倜儻,閱盡春色;他積極入世,革命救國。他第一個向國內傳播西方音樂,他所創作的《驪歌》(即《送別歌》)傳唱幾十年,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他在日本主演《茶花女》,轟動東瀛,開中國人演話劇之先河;他執教天津、杭州、南京長達十年,成為在國內傳播西洋畫的先驅,又是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另一高峰,“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培育了許多優秀藝的術人才,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均為其高足,不為大眾所知的是,連鬼才黃永玉也曾得到過他的手把手指點。

然而,這樣一位藝術修養極深的藝術家,在各方麵都頗有造詣的才子,在藝術成就斐然的時候,居然將所有家當和藝術收藏悉數與人,悄悄皈依佛門,過起了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在24年的孤燈黃卷和古刹鍾聲中,他潛心研究佛經,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興起。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成為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人物典型。

太虛大師曾為弘一法師贈偈曰:“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居士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這是我們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 

弘一大師以大才子、大學者與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他的演講稿與輯錄的處世格言被梁實秋、林語堂等文化巨擘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這其中蘊藏的人生智慧像珍珠一樣閃光,弘一大師的智慧人生也常常能給我們啟示。

弱水三千,且取飲一瓢。弘一大師的隻言片語,足夠我們這些在日益喧囂煩躁的當代社會中茫然漂浮的人慢慢品味。編者隻是淘出其中珍珠一樣的智慧,若能帶給大家一絲清涼與明淨,亦不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