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舍身求法,心懷慈悲多救濟
至於做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做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弘一大師
我國古代經典《三字經》的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十分充分地對善良的價值加以了肯定。的確,善良是人性中蘊藏著的一種最柔軟,但同時又是最有力量的情愫。
所謂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佛法是十分注重慈善之心的,而且一直都教導人們一心向善。尤為重要的是,佛法對善良的理解往往要比我們在世俗中的理解深刻得多。佛法強調真正的善良首先應該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平等,那麼便談不上善良。比如一個高高在上的有錢人施舍一點殘羹冷炙給乞丐,這不是善良,而是憐憫。佛法中的慈悲與善良偉大就偉大在佛祖是以與眾生平等的地位來展示自己的慈悲與善良。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斷,誠心誠意、鍥而不舍地修行菩薩道,驚動了天界。天帝為了測試他的誠心,即令侍者化成一隻鴿子,自己則變成一隻鷹,在鴿子後麵窮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鴿子的危難情況,挺身而出,把鴿子放在懷裏保護著。老鷹吃不到鴿子,很是不滿,責問修行者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會餓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視眾生嗎?現在你救了它的命,卻會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說得也有道理。為了表示公平起見,鴿子身上的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總是比鴿子肉輕。修行者還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兩邊重量還是無法相等。修行者隻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看到修行者的舍身,老鷹、鴿子都全部變回了原形。天帝問修行者:“當你發現自己的肉已割盡,重量還是不相等,你是否有絲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薩道者應有難行難修、人溺己溺的精神,為了救度眾生的疾苦,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會有後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又使用法力,使他恢複原來的健康。
在佛祖的眼裏,人與世間其他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十分值得去珍惜和熱愛的,更是都需要我們去善待的。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正是因為他把萬事萬物都放到了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因此,他更容易感萬物之所感,悲萬物之所悲,他也就越懂得去善待他物。
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