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 知足常樂,寧靜淡泊以致遠
我的棉被麵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單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製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隻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的棉被麵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弘一法師總是說,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事能知足心常愜。弘一法師正是以他的那顆容易滿足的心,獲得了常人難以獲得的 坦然和寧靜。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就如同宇宙中的黑洞一般,是無法去填滿的。如果任其膨脹,必將後患無窮。
有一個人,偶然在地上撿到一張千元大鈔,他得到這筆意外之財以後,總是低著頭走路,希望還能有這樣的運氣。
久而久之,低頭走路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習慣。若幹年後,據他自己統計,總共拾到紐扣近四萬顆,針四萬多根,錢則僅有幾百塊。可是他卻成了一個嚴重駝背的人,而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沒有好好地去欣賞落日的綺麗、幼童的歡顏、大地的鳥語花香,把青春都荒廢在路上了。
的確,人有了貪欲就永遠都不會滿足,當然也就無從獲得快樂,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樂趣,我們就應該做到知足常樂,因為知足是根、常樂是果,知足彌深,常樂的果才會豐碩而甜美,也隻有知足的人,才會懂得珍惜,才會開心快樂。
有一張名字叫做“知足常樂”的畫,上麵的內容也許是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騎高頭大馬的人昂首走在前麵,一個騎毛驢的人悠閑地走在中間,走在後麵的是滿頭大汗推著小木車的老漢,上麵還有這麼幾行待:世上紛紛說不平,他騎駿馬我騎驢,回頭看到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知足常樂是一種看待事物發展的心情,不是安於現狀的驕傲自滿的追求態度。《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樂,知前樂後,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才不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貴在調節。可以從紛紜世事中解放出來,獨享個人妙趣融融的空間,對內發現自己內心的快樂因素,對外發現人間真愛與秀美自然,把煩惱與壓力拋到九霄雲外,感染自身及周圍的人群,促進人際關係的逐步親近平和,進一步擁抱淺景淡色與花鳥蟲魚。知足常樂,對事,坦然麵對,欣然接受;對情,琴瑟各鳴,相濡以沫;對物,能透過下裏巴人的作品,品出陽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樂,待人處世中便充滿和諧、平靜、適意、真誠。這是一種人生底色,當我們都在忙於追求、拚搏而找不著北的時候,知足常樂,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寧靜與溫馨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是一個避風的港口。休憩整理後,毅然前行,來源於自身平和的不竭動力。真正做到知足常樂,人生會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範。“寧靜致遠,淡泊明誌”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複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時代,我們會為擁有自己夢想得到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顏開,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記憶,今日重溫,也許會忍俊不禁。無論行至何方、所處何位,知足常樂永遠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續。
是的,人生飛揚,知足常樂,情境深遠。
事能知足心常愜。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