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美國的科學家們還設計了一些從海流中取電的具體方案。其中,以葛利·斯特爾曼發明的水下“降落傘”係統為好。這一裝置可以將低速海流的能量轉換成可以利用的能源。該裝置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安裝在船上或平台上的帶軸的輪子,另一部分是一根繞著輪子旋轉像傳送帶似的環形纜。在這根纜上,裝著一把一把形狀似降落傘一樣的帆,它們都向一個方向排列。當它們順流而動時,這些“降落傘”在海流的衝擊下,全都張開;當它們繞著環形纜轉變後逆流而動時,傘便收攏起來。這樣,“降落傘”的不停運動,通過環形纜帶動輪子轉動,而旋轉的輪子就能驅使渦輪發電機發電。
利用海流發電的另一種方案是海流發電駁船。即把一艘改裝的駁船拖入海流中,用錨鏈固定於海底。駁船的兩側分別裝有1~3個大水輪,水輪在海流衝擊下,不停地轉動。由於海流流速不高,水輪轉速也不高,通過變速機械,增速到每分鍾1000轉,便可以帶動發電機發電了,發電量可達50兆瓦。
此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皮特·李沙曼組織設計了一個海流發電的方案,取名“科裏奧利方案”,用以紀念19世紀法國的一位叫科裏奧利的科學家。這位科學家提出了海流和氣流運動由於受地球自轉影響而發生偏向的原理。“科裏奧利方案”設想將一組巨型水輪發電機布設在佛羅裏達強海流區裏,用以產生大量經濟電力。其中心部件是一台二級轉子,它由一對反向旋轉的渦輪機構成,裝在一種能大量搜集海流能量的導管內。渦輪機轉子采用鏈狀葉片,它除了像普通渦輪機轉子一樣一端固定在中心軸上外,其頂端還與環形輪軸相聯接,當海流通過導流管時,帶動渦輪機像風車一樣轉動發電。“科裏奧利方案”提出後,經過了三個階段研究,1980年設計出直徑11米的樣機模型,1982~1984年進入樣機試驗。結果表明,在實驗機組長110米,管道出口直徑170米,流速為23米/秒時,發電功率達83萬千瓦。
日本從1975年開始了利用黑潮暖流發電的研究。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行了水池試驗和海上試驗。同時,還提出了水平軸對稱翼型直葉片轉輪等新的海流發電方法。
中國近海潮流發達,在渤海海峽、山東成山頭附近、蘇北沿海、長江口至舟山群島一帶海域,潮流甚大,蘊藏著豐富的海流運動能量。據估計,中國可開發利用的海流能量約02億千瓦。近年來,中國一些省市開始了海流發電的研究。1978~1979年,浙江舟山地區在西垢門港海域進行了8千瓦海流發電試驗機組的現場試驗。1983年,在該地區馬鞍航道進行了作為航標燈電源的120瓦海流發電試驗。在海流發電基礎研究方麵也有進展,1981年以來,哈爾濱研究試驗彈簧調節角度的直葉片水輪機,有較高的效率。
海流發電目前處於小型試驗階段。由於大多數地區的海流流速較低,加上海流流速不斷變化,發電量很不穩定。另外技術上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因此,海流發電開發緩慢。富有開拓精神的人類一旦認準了的事情,是會搞出名堂來的。海流,是不會白白流淌的,它定會給人類帶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