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皇五帝(1 / 1)

“皇”的本意是光輝,“皇”字上麵的“白”象征火焰,下麵的“王”表示燈台和燈柱。後來引申出“至尊、天神、君王”的意思。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

三皇有五說:

(1)伏羲、女媧、神農。

(2)伏羲、祝融、神農。

(3)伏羲、神農、共工。

(4)伏羲、神農、黃帝。

(5)燧人、伏羲、神農。

現在,曆史學家比較傾向於最後一種說法。

“帝”的本意是花蒂,“帝”字上半部分象花房和花萼,下麵畫著花蕊。後來引申出“最高的天神、萬物的主宰、眾神之王、天下之主”的意思。

五帝也有五說: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2)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4)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5)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一種說法最為流行。他們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是中原部落聯盟的曆代總盟主。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少典的兒子,從小就很聰明,住在軒轅丘。黃帝的時代,大家認可的統治人物是神農氏。不過此時神農氏衰弱了,諸侯紛爭的厲害。黃帝先征服了炎帝,後滅了蚩尤。於是天下尊黃帝,而代替了神農氏。

黃帝有25個子女,能夠有資格跟他姓隻有14個人。他的正妃是嫘祖,是西陵這個地方的女子。嫘祖和黃帝有兩個兒子,分別是玄囂和昌意。昌意娶的是蜀山地方的女子,名叫昌仆,他們倆的兒子是高陽。高陽人品很好。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很有謀略,知情達理,黃帝去世後由他接班了。

帝嚳,名為高辛,是黃帝的曾孫,玄囂的孫子,黃帝後的玄囂這一脈,到了高辛這才有資格當上了首領。高辛這個人,很講仁義,十分愛民,也很注意自身修養。高辛和其妻一生了個兒子叫放勳,和另一妻生子名為摯。

堯名為放勳。帝嚳去世後,開始是摯代受首領位置。可惜摯的壽命不長。摯去世後,由他的弟弟放勳襲了首領位。雖生在富貴家族,但是放勳一點也不驕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善於搞好家族關係,可能他深明“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吧。他在位時,根據日月星辰的變化,製定了曆法,指導人們的耕種。

放勳有知人善用的本領。天下太平時,有人舉薦共工、鯀,堯說共工誇誇其談,不能用。而對鯀,由於大家的請求,堯勉強同意讓他去治理洪水,結果忙碌了九年也沒成果。後來,邊疆不穩,堯把共工和鯀都派到邊疆去感化那裏的人,獲得成功。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能擔當治理天下的大任,就把地位授予舜。由此看出,堯會用人,能在恰當的時間地點用人。堯死後,天下人都很悲痛,像自己的親生父母去世一般,三年之內都高興不起來。

虞舜名為重華,其先祖是也是黃帝,是從帝顓頊那一支下來的,隻不過從帝顓頊的兒子那代起,都是普通的百姓了。舜的童年生活很苦。虞舜的親生母親去世早,父親又找了個後媽並且有了孩子,結果後媽就很不喜歡舜了,經常刁難他,甚至想殺他(太狠了!)。稍大後,一次舜搭一個木質倉庫。當舜在倉庫上忙活時間,他後媽就在下麵放火想燒死他,舜撐著兩根木杆下來才不死。一次,舜挖地窖子,正挖著,他後媽竟然把出口堵住了,幸虧舜心眼多,早在旁邊挖好了另一個出口。雖然如此,舜仍然待後媽的孩子很好。

舜如此之德,被堯知道後,感覺他能代他治理天下。於是,在他在位時間,就讓舜攝政。攝政八年後,堯就去世了,舜便接權了。舜繼位後,首先去拜見怕老婆的父親,不計前嫌,封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為諸侯。就憑這些,天下人都很服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