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用是無形的財富
誠信對於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培養誠信的良好道德品質,就要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應該做到誠實、誠懇、實事求是,重信用、守承諾。
王華拾金不昧
王華是明朝人,他從小就憨厚,誠實,7歲那年拾金不昧的故事遠近傳揚。
一天,王華和母親打了招呼後,就高高興興地和小鬆、小明來到村後玩兒。小鬆、小明在捉蜻蜓,王華就坐在樹下乘涼。
這時,急匆匆地走來一位年輕漢子。他背著包袱。因急著走路,渾身濕漉漉的。他走到水渠邊,兩手捧起水,洗了洗臉。然後轉身走到大樹下,坐下歇歇腳。
小鬆、小明追趕蜻蜓愈走愈遠,坐在樹下的王華覺得無趣,也站起來,追撲蜻蜓去了。王華回頭往樹下一看,年輕漢子閉著眼睛睡起覺來。
中午了,王華聽見媽媽呼喚的聲音,想起該回家吃午飯了。他路過大樹下,發現年輕漢子已經走了。可是,在他睡覺的地方,留有一個紅色的包袱。王華心想:這個包袱,可能是剛才那位大哥哥丟的。裏麵包著什麼東西?他想打開看看後再作決定。他打開包袱,裏麵包了好幾層,包的是兩根黃澄澄的金條。
王華重新把包袱包好,坐在樹根下,守在包袱旁邊,等待那位大哥哥回來。
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仍不見那位大哥哥的身影。王華想:我在這裏看著包袱,如果碰到大人,看我是人小,把包袱搶走怎麼辦?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王華拿著包袱,走到有小草的淺水渠邊,把包袱放在水裏,用手撥拉一些小草蓋上,直到自己覺得看不出破綻為止。然後又回到大樹下,坐在樹根上,假裝打瞌睡。又等了很久,王華突然被一個陌生的聲音叫醒:“小弟弟,你在這裏睡覺,看到一個包袱嗎?”
王華睜開眼睛,仔細看了看來人,認出是上午那個在這裏睡覺的人,心裏很高興。但為提防冒領,他想問個明白。
“大哥,你的包袱是什麼顏色的?”
“是紅棕色的。”漢子用手比劃著,說明包袱的形狀、大小。
“裏麵有什麼東西,讓你急成這個樣子?”
“不瞞你說,我們家鄉發洪水,家裏房屋被洪水衝掉。這次去舅舅家借來了一些錢,準備蓋房,買種子種地。”
“錢,多少錢?”王華問道。
“不是錢,是兩條黃金,用幾層布包著。”
王華問清楚了,這個包袱確實是他的。於是帶著他來到水渠邊,撥開小草,一個紅棕色的包袱沉在水裏。漢子拿起包袱,打開一看,兩條金子都在。他激動地握著王華的小手說:“謝謝你,小弟弟,你救了我們全家的命呀!”
正在這時,小明跑來叫王華回去。他聽到這種情況,看到漢子高高興興離去的背影,就對王華說:“你怎麼這樣傻,把包袱還給他!?”
王華說:“我爸爸說,拾到別人的東西要歸還,這才是一個誠實的孩子。走,咱們回家去!”說完,拉起小明向家跑去。
信用難得易失。費10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會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彝族女傑奢香履行諾言
奢香(公元1361—1396),四川永寧宣撫司(今四川省敘永、古藺一帶)人,永寧宣撫使奢氏女,黔西“黔部”第66世土官靄翠之妻,彝族。她履行諾言,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麵,曾作出卓越的貢獻。
明洪武8年(1375)奢香嫁給貴州宣慰使靄翠為妻。洪武14年(1381),靄翠去世,奢香因其子年幼,代襲貴州宣慰使職務。當時擔任貴州都督的朝廷命官馬煜,出於大漢族主義的偏見,殘酷地壓迫剝削當地少數民族,驅使土官兵民去開築普定“驛傳”,他一向以“殺戮”少數民族的高壓手段來達到“懾羅夷”(即壓服彝族人民)的目的,因而嚴重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廣大彝族人民的不滿,而罵他為“活閻王”。靄翠去世後,他更加驕縱橫蠻,根本不把奢香等孤兒寡婦放在眼裏,為了尋找出兵鎮壓少數民族的借口,居然采取“欲辱香,激諸羅怒,俟其反而後加之兵”,“欲盡滅諸羅酋,代以流官”的陰謀詭計,他把奢香傳來,“叱壯士裸香而笞其背”。於是,彝族“48部諸羅,鹹集香軍門,戛顙願盡死力助香反”(《大定縣誌·水西安氏本末》)。一場轟轟烈烈的武裝起義即將爆發。
當此千鈞一發之際,貴州宣慰同知宋欽妻劉淑貞認為不可動用幹戈,她一方麵勸告奢香暫不發兵,一方麵偕其子上京師控告馬煜的罪惡陰謀,並建議皇帝召見奢香,親自處理這個案件。明太祖朱元璋欣然采納了她的意見。
洪武16年(1383),奢香率土酋15人隨劉淑貞到金陵(今南京),麵見明太祖,揭發了馬煜“激變諸羅欲反狀”。朱元璋召回馬煜,曆數其罪,並處以死刑。同時,為奢香平反,賜奢香以錦衣、珠翠、如意冠、金環、襲衣等物。奢香為了報答洪武皇帝,答應回貴州後一定很好地向彝族人民解釋,世世代代搞好民族團結,並願修從四川到貴州的交通路線,以加強貴州同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
奢香回貴州後,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首先把彝族首領和人民安定下來。接著,以偏橋(今施秉縣)為中心,開築了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水東(貴陽市東北部),過烏撒(今威寧),到烏蒙(今雲南昭通);一條向北,經草塘(今甕安縣東北草塘區),到容山(今湄潭縣),全程四百餘裏;並建立龍場等九驛於水西境內,自龍場驛(今修文縣)至陸廣驛(今修文縣陸廣區)約50裏,再至穀裏驛(今黔西縣穀裏區)約80裏,再至四水驛(今黔西縣城側)約60裏,再至奢香驛(今大方縣西溪地區)約50裏,再至金雞驛(今大方縣裏歸化區)約50裏,再至閣鴉驛(今大方縣閣鴉地區)約50裏,再至歸化驛(今大方縣歸化地區)約30裏,再至畢節驛(今畢節縣城)約30裏,這條官驛大道,縱橫貴州,接連湘、川、滇三省,為加強貴州同中原地區的密切聯係,逐步改變雲、貴少數民族地區的閉塞狀態,發展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洪武29年(1396)奢香卒。朝廷遣專使祭之,誥封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經其後裔安塗辛稟請,大定知府王緒昆批準,立碑於墓前,鐫批文讚揚她“義篤忠貞,誌堅金石,名垂竹帛……實千古偉人”。
196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把奢香的墳墓、墓碑及祠廟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
梁啟超信守諾言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著名學者。
1884年,12歲的梁啟超第二次離開自己的家鄉——熊子鄉,坐船前往廣州參加學院考試。到廣州後,他租了一間公寓,認真讀書、學習。考試時,他對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廣東學政葉大綽。他看到學子們的成績很好,心中十分高興,特地接見了被錄取的學子。被接見後,學子們一個個都走了,隻剩下年少的梁啟超沒有動。葉大綽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走。梁啟超很有禮貌地說:“葉大人,學生有件事懇求您幫忙。”
小小的學子,竟敢在三品大員學政麵前提出要求,葉大綽先是吃了一驚,然後笑著說:“你有什麼請求,請說來聽聽。”他態度和藹、可親。
梁啟超聽後,十分激動,說:“學生臨來考試時,對祖父許下了諾言。如果我這次考試被錄取,就請求主考大人給祖父寫一幅誕辰壽言”,“你為什麼想到這樣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啟超的想法。梁啟超深情地說:“我的祖父雖然一生沒有中舉,但他用畢生的精力辛勤地培養我。我今天能夠考上,全虧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剛好70大壽,作為孫子,我應該感謝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寫一條壽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揚他的精神。我想來想去,覺得隻有學政大人寫的壽言才能滿足這兩個意思。如果您能寫一贈言給他,這是最大的安慰和禮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幫忙。”
葉大綽聽了梁啟超的話,覺得他是個誠實的孩子,說的是真心話。他被梁啟超的忠誠感動了,於是欣然接受了梁啟超的請求,揮筆為梁老先生寫了壽言。
梁啟超回到家鄉,他的父母都很高興,祖父接過壽言,笑得合不攏嘴。
父親問梁啟超是怎麼想起讓學政大人寫壽言的。梁啟超說:“我臨走時,祖父問我,這次考試有沒有把握。我說,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請主考官大人給您寫一條壽言。考試後,我被錄取了。我要實現我的諾言。於是,我就如實地將我的想法告訴了學政大人。學政大人聽了我的話後,真的答應了我的請求!”
祖父說:“超兒很誠實,而學政大人喜歡誠實的孩子,於是,學政大人就寫下了如此有意義的壽言了,這正是‘心誠則靈’嘛!”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瞿秋白的自知之明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的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
瞿秋白29歲時,就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負責人。他的文章寫得十分漂亮,很有激情。他口才流利,講話富有鼓動性,不用講稿,一講就是二、三個小時。他喜歡講真話,對自己的缺點有自知之明,從不掩蓋錯誤。
在上海時,瞿秋白經常拜訪魯迅先生,一起談論國家大事,討論寫文章。魯迅常常稱讚瞿秋白文章寫得好,表示要向他學習。而瞿秋白則認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使魯迅感到驚訝!
瞿秋白誠實地和魯迅說:“搞農民運動,我不如湖南的毛澤東,廣東的彭湃;搞工人運動,我不如廣東的蘇兆征、鄧中夏;搞軍事運動,我不如湖南的賀龍、廣東的葉挺。他們才是專家,是共產黨的棟梁,我隻不過是一個書生罷了。”
瞿秋白敢於在人們麵前講自己的不足,讓他的一個同學知道了,那個同學對他說:“你現在是共產黨的負責人了,謙虛也不能這樣過分,今後誰聽你的指揮呢?”
瞿秋白聽後,對這個同學說:“你知道共產黨最講的是什麼呢?就是實事求是。我在農運、工運、軍事等方麵確實是比不上他們呀。如果違背了這一點,說我是一個完人,那反而讓大家不信任我了。”
“你能寫一手好文章呀。”同學辯解地說。
“會寫好文章,不能說我什麼都會,這恰恰說明我是一個書生,還有書生氣……”瞿秋白嚴厲地解剖自己。
在一次報告會上,瞿秋白給學員講完課,走下來時,學員們圍住他,都說他講馬克思主義清楚明白透徹。這時,有一個友人也笑嘻嘻地走到他麵前,說:“你在上麵講,我在台下聽,你講的報告很好。我覺得你在宣傳馬列主義方麵,還是很有權威的。”
瞿秋白停住腳步,看了友人一眼,又看了看大家,想了想說:“說到宣傳馬列主義,我比李大釗、陳獨秀等差遠了。早在五四時期,他們就大聲疾呼地宣傳改造中國,必須采取馬列主義,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搞無產階級專政,而我,當時還沒有真正接受馬列主義呢!”說完,頭也不回地朝前走去。
瞿秋白不說假話,敢於在別人麵前解剖自己。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襟懷坦白,忠誠老實的高貴品質,堪稱實踐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早期楷模。
林基路說話算數
林基路(1915—1943),廣東台山人。193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2月,被我黨從延安派往新疆工作,用延安的火種去點燃西北邊疆的革命火焰。
1940年,林基路任新疆庫車縣縣長,為當地人民辦了許多好事,被當地人民譽為說到做到、關心人民疾苦的好縣長。
一天,庫車縣城外,一位白胡子老爹牽著一頭奶牛,憂心忡忡地往縣城走。半路上,他突然碰見了“米拉甫”(官府負責分配田地用水的人),真是冤家路窄,老爹的兒子就是被這個“米拉甫”陷害入獄的。“你欠水款不繳,還有錢買奶牛!好吧,就用這頭奶牛頂水款。”此人說著便和政務警察、包稅掌櫃強行作價,然後,“米拉甫”一把推倒老爹,把牛搶走了。
老爹從地上爬起來,隻覺得天旋地轉。正在這時,有人扶住了他。他睜開眼一看,是一位穿舊灰製服的漢族青年,旁邊還站著一位中年先生。“老爹,你怎麼啦?”漢族青年關切地問。於是老爹把兒子被害入獄和剛才發生的事述說了一遍。他要找林縣長告狀,救出他兒子。
“這就是林縣長。”旁邊那位中年先生插嘴說。原來,麵前這位穿舊灰製眼、態度和藹的青年人,就是他要找的林縣長。“林縣長,我求求你呀……”老爹悲痛欲絕地哭著。“老大爺,別難過。”林基路安慰老人一番,接著便詢問老爹兒子的名字,又問了那個“米拉甫”、警察、包稅掌櫃的名字,便告別老人走了。
白胡子老爹心裏七上八下地回到了家裏。他不知道林縣長是否真能為他伸冤。“唉,反正沒辦法,等著吧。”老人想。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還沒到吃晚飯的時候,他的兒子被釋放回來了,手裏還牽著被“米拉甫”搶走的奶牛。兒子告訴他,是林縣長把他從牢房裏迎出來,又派縣裏職員從“米拉甫”手裏奪回了奶牛……老爹望著兒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隻是在心裏念叨著“林縣長啊林縣長,你說話算數,真是咱維吾爾人的貼心人呀!”
事過不久,縣府下了命令:革除現有區、鄉、街長和管水的“米拉甫”,另由老百姓重新選舉清廉的人擔任;革除作惡多端的政務警察,僅留二十幾人以維持社會治安;革除包稅製和其他苛捐雜稅,由縣府統一掌管稅務。革除三霸,庫車人民心裏開了花。林基路說到做到,關心人民疾苦的事跡流傳在千家萬戶。
1942年,盛世才陰謀製造共產黨“四·一二”暴動案,將林基路逮捕。在獄中,麵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和嚴刑拷打,他堅強不屈,用香火寫下了《囚徒歌》,表達了對敵人的痛恨和對革命的堅定信心。1943年9月他被殺害,時年27歲。解放後,骨灰安置在烏魯木齊烈士陵園,並建立了“林基路烈士紀念館”。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劉伯承誠待小葉丹
紅軍長征時,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他協助毛澤東、周恩來等同誌成功地指揮了許多戰鬥。在長征途中,他誠懇對待少數民族,取得他們的配合,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地區。
這一天,紅軍隊伍正行進在四川的崇山峻嶺中。走在前麵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軍人,他就是劉伯承總參謀長。行軍中,他問戰士:“你們知道前麵是什麼地方嗎?”有的戰士回答:“聽說是彝族地區。”劉伯承告訴戰士們,這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地區,崇山峻嶺,非常難走,原始森林裏,還有瘴氣,很危險。彝族同胞十分強悍勇敢。但是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經常對他們進行燒殺搶掠,所以他們對漢人有偏見,很仇視。我們一定要誠懇對待他們,注重信義,隻有這樣,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合作,安全通過彝族地區,順利完成長征任務。”
劉伯承正向戰士們講述著,工兵連從前麵退了下來,他們一個個被扒光了衣服。劉伯承驅馬趕上去,一問,原來,當我們先遣隊剛剛進入彝族地區時,懷著對漢人的偏見和仇恨情緒的彝族同胞便成群結隊滿山遍野地湧過來。他們呼喊著,個個揮刀舞棒堵住了前進道路,不讓隊伍過去。他們見紅軍並不采取抵抗行動,便一擁而上,搶戰士的工具、背包,最後扒光了戰士的衣服。工兵連指戰員牢記劉總參謀長的指示,堅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為了團結彝族同胞,他們忍受著,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便光著身子從原路退了下來。
劉伯承安慰鼓勵了工兵連的指戰員後,立刻驅馬趕到剛剛占領的彝寧縣城。這座縣城裏,原先關著一些彝族部落的首領們,他們是被抓來當人質的。劉伯承下令釋放了他們,還親自設宴請他們喝酒,向他們宣講紅軍長征的目的和我黨的民族政策,希望他們能讓部隊通過彝族地區。可是,這些彝族首領們疑心重重,當夜便紛紛逃跑了。
為了進一步表示誠心和信義,劉伯承決定,請翻譯帶路,直接到彝族聚居地區做爭取工作。
這天,紅軍先遣隊進入涼山時,又被彝族同胞團團地圍起來。紅軍向他們解釋,紅軍不是來搶奪,隻是借路走,也不在寨子裏休息。可是彝族同胞不聽,照樣揮舞刀槍高呼:“不許走,不許走。”
正在混亂中,遠處飛馳而來幾匹駿馬,擁戴著一位長者來到跟前,人群稍微安定下來,來人便是咕基部落首領小葉丹。
紅軍通過翻譯與小葉丹談話,向他說明來意,同時表示,紅軍首長劉伯承,願與小葉丹結為兄弟。小葉丹看見紅軍紀律嚴明,深表信服,劉伯承還願與他結為兄弟,更為高興,便答應了。
按規定時間,小葉丹率人來到洱海邊。當劉伯承趕到時,小葉丹下馬準備行磕頭禮。劉伯承連忙扶起他說:“不能磕頭,咱們是兄弟,應平等相待。”經過誠懇的交談,劉伯承接受小葉丹要求,按彝族習慣,飲血結盟。
結盟後,小葉丹和彝族同胞在洱海邊熱烈歡送紅軍通過彝族地區,並派了向導給紅軍帶路。這樣,紅軍順利通過了彝族地區,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使紅軍困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陰謀。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複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羅榮桓真誠幫助民主人士
羅榮桓元帥抗日戰爭時期,曾在一個部隊任政委。1939年,這支部隊東進到山東抱犢崮山區,師部住在大爐村,司令部設在萬春圃家裏。
萬春圃先生是當地的紅槍會會長。為了保衛家鄉,他組織了一支名為紅槍會的聯防武裝,積極打日本鬼子、除漢奸。他兒子在對日作戰中光榮犧牲了。
羅政委從地方黨組織了解到,萬春圃先生是個開明士紳,有愛國主義思想,是個團結爭取的對象。於是,有空就找萬春圃聊天,宣傳共產黨的主張,講抗日的道理,談國際和國內的形勢。萬春圃很佩服羅政委學問淵博,軍事政治、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看到八路軍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有空就幫老鄉家挑水掃院子,做農活,感到和國民黨部隊完全兩樣,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確是一支仁義之師。
一次戰鬥中,羅政委帶著機關部隊,以班排為單位分散埋伏在各個山頭上,到處設疑兵,等敵人攻到眼前才開火。日本鬼子弄不清我們有多少部隊,打到黃昏就撤退了。打仗時,萬春圃帶著紅槍會的聯防武裝,也布置在一個山頭上,這一切,他都看在眼裏。他對羅政委用兵如神,以少勝多的軍事藝術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了感謝八路軍保衛家鄉,他殺豬宰羊慰問部隊,又在家中設宴為羅政委慶功。
喝酒的時候,萬春圃對羅政委表示,他組織紅槍會,拉部隊,為的是保衛家鄉,不受鬼子漢奸欺侮。可是國民黨軍隊眼饞這支部隊,多次想辦法要通過收編吃掉它。萬春圃看到他們不是真抗日,沒有答應。他看到八路軍真心打鬼子,保護老百姓,決心把他的部隊編入八路軍,讓羅政委指揮。
抗日戰爭中,部隊兵源補充很困難。增加幾百人,誰不高興。第二天,部隊首長開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會上,有人主張把紅槍會聯防隊分散補充到各個連隊;有人主張整個編入八路軍,建立一個新營;有人主張保持這支部隊,成立獨立營,隻派幹部進去,經過訓練教育再補充給主力部隊。
羅政委最後分析形勢,統一幹部的思想,他說:“國民黨頑固派、各雜牌軍都打過他們的主意,想吃掉他們。日本人也曾派說客來誘降,都被萬春圃拒絕了。現在編入八路軍,不能造成一種印象,說我們也要吃掉人家。”羅政委最後表示,我們不但不能分編人家的部隊,還要派一個主力連隊給他們,合編成一個支隊,支隊長還是萬春圃來當,我們的幹部隻任副職。
大家都佩服羅政委的主意高,按照他的辦法,成立了八路軍四縣邊聯支隊。遇到戰鬥,都是八路軍編進去的那個主力連隊打頭陣,打了幾次大勝仗,把別的連隊也帶動起來了。加上政治教育,建立黨的組織,部隊一天天壯大起來,後來成為魯南部隊的主力之一。萬春圃在羅政委的真誠感召下,政治上進步很快,後來當了魯南軍區副司令員,解放後在山東省政府工作。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
周恩來信守誓言
周恩來一生以革命事業為己任,從小就樹立起強國富民的思想,和甘做“人民公仆”的遠大誌向,堅持品德修養和鍛煉,奉行“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準則,致誠守信,“言行一致”。他不但希望別人這樣做,自己身體力行,直到生命結束也高風峻節,保持著這種寶貴品質。
周恩來九歲那年,母親病逝、家道貧困,不得不隨伯父在奉天(沈陽)、天津等地求學。12歲那年,他入了奉天關東模範學校讀書,當時的國蔽民凋的情景激發了他愛國熱忱。一次,校長與他談話,問他學習目的,他堅定明確地回答:“我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在《學校紀念日感言》中說:要成為“國家人才”,就要“重實際”,“除囂張浮躁”的風氣,不能“淺嚐輒止”。主張實實在在,誌向專一。15歲那年,他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很有名的天津南開中學。
在南開讀書時,開始就給自己訂了一個“五不虛度”的規定,即“讀書不虛度、學業不虛度、習師不虛度、交友不虛度,光陰不虛度。”自那以後,說到做到,絕不食言。晚上同學們都入睡了,唯獨他住的西齋35號宿舍的燈還亮著。他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與同學共同組織了《敬業樂群》會,先是擔任智育部長,後任副會長、會長,親自主辦了《敬業》校刊,一麵親自撰稿,一麵輔導低年級會員。在他的努力下,會員們進步很快,《敬業》也成為校刊中的佼佼者。在廣泛地社會交際中,誠實守信的思想在他心中又得到進一步升華。一次,全校作文比賽,班級推他為代表參加,他做的題目是《誠能動物論》。文章強調在社會生活中,必須守誠信,棄偽詐,“以一人手欲掩天下睹,以詐為利,以偽為真,卒至自覆自敗。”這篇文章獲得第一名。
他在南開學習4年,因為他一貫精誌篤學,敦修品行,團結同學,而深受同學和老師愛戴。南開《第十次畢業同學錄》對他是這樣記載的:“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情感,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於全校文試奪得首席,習字比賽、複列其名,長於數學,捷算賽速,兩列前茅”。畢業時,他為同學寫了“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贈言共勉,並且付諸行動,靠同學資助,東渡日本,後赴法國巴黎,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很快由一個摯誠的愛國者,變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