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由來和意義(1 /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解放思想的進程,始終圍繞著一個基本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這也就是社會主義本質和從實際出發尋找實現這個本質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問題。

如果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和靈魂,是這個理論在哲學認識論方麵的基礎,那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就是這個理論在政治經濟學方麵的基礎,社會主義本質論就是這個理論在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方麵的基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則是這個理論在中國基本國情判斷方麵的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了這個理論的全部內容。

一  一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

小平同誌反複地提出,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見之於《鄧小平文選》的最早的一次,是在一九八〇年四月,他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頁。

這是涵義很深刻的話。小平同誌是從肯定建國三十年“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初步基礎”,但根本問題是幾經曲折耽誤了時間,“生產力的發展太慢”,這樣一個曆史情況說起的;是從澄清“四人幫”“寧肯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的謬論,指出“其本質就是說,社會主義就是窮的”,這樣一個理論背景說起的;是從我們已經“把工作著重點轉到了建設上”,“正在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這樣一個當前任務說起的。撥亂反正,全麵改革,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不解放思想不行,而解放思想,歸根到底,是圍繞著搞清楚什麼叫社會主義。

接著不久在一九八〇年五月,小平同誌又講到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他說:“社會主義是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314頁。

這是《鄧小平文選》中最早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的地方。從這段話和它的前後文來看,有這樣幾點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提出這個問題,是以肯定社會主義好,確認“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希望社會主義本質能夠充分體現出來為前提的。

第二,提出這個問題,又是以我們搞社會主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又經曆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經濟動蕩、停滯、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提高不快,社會主義本質沒有能夠充分體現出來為前提的。

第三,體現不出社會主義本質,是因為三個“不”,即“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搞不好”,是從實踐的結果上來說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後兩個“不”:理解不正確(這是認識和理論問題)和政策不正確(這裏還包括體製)。

第四,由此得出結論,要突出生產力在科學地理解社會主義本質中的首先和主要的地位。

第五,改革,就是要端正認識,科學地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改正政策,采取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政策和體製,從而把社會主義搞好。

這樣五點,我覺得,貫串在小平同誌所有講到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搞清楚社會主義的本質的曆次談話中。

上麵所引,都是《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新增補的內容。在第三卷中講到這個問題的次數更多。擇其最要者:

一九八四年六月,說:“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頁。

一九八五年四月,說:“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是個好製度,必須堅持。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而奮鬥。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青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但問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頁。

一九八五年八月,說: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那是一個偉大的革命”,“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製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在這次談話中,小平同誌再一次提到“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他說:“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135頁。

一九八七年二月,他要求“十三大報告要在理論上闡述什麼是社會主義,講清楚我們的改革是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頁。

一九九一年八月,在同中央幾位負責同誌談話的時候還說:“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問題是要把什麼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麼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搞清楚。”《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頁。除了以上所引,重要而且直接的還有以下諸處:一九八五年八月:“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37頁)一九八七年四月:“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麼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3頁)一九八七年四月:“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什麼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在摸索之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任務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7頁)一九八八年五月,同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說:“確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社會主義,貧窮絕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61頁)。

如此頻繁地突出地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在小平同誌看來,這的確是一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

小平同誌講這個問題,是針對過去在這個問題上的不清醒、不清楚的觀念講的,又是在肯定我們對這個問題終於逐漸搞清楚了的基礎上講的。一九八四年在中央顧問委員會全會上小平同誌就說過:“這次經濟體製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我看講清楚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頁。一九八八年同外賓談話,也說:“我們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過什麼叫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們現在才解決。”《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頁。當然,說解決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

一九九二年小平同誌視察南方的談話,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出了完整的科學的概括,這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在理論上的重大成果,是十多年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認識進展的深刻總結。

從一九八〇年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到一九九二年作出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總起來可以看出:小平同誌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思考,來自迫使我們進行改革的形勢(三個“不”),小平同誌創造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理論,是論證工作重點轉移和鞏固這個戰略轉移的理論,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提出社會主義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改革、衡量社會主義改革、指導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

二  清楚又還不清楚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者,怎麼會對什麼是社會主義都沒有搞清楚呢?

社會主義思想,從古代的空想到近代的空想,反映了善良人們對現存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但都缺乏科學的基礎。隻有馬克思主義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中建立了自己的社會主義理論,才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科學是對於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建立,為科學地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奠定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搞清楚了。這才有了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社會主義運動。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這個旗幟下的人們,在實踐中和理論上就完全解決了搞清楚社會主義本質的問題,解決了在自己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過程中找到實現這個本質的政策、體製和發展道路的問題。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在一個和幾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是一個非常複雜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人們對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政策、體製、方法和道路的認識,還要在實踐中具體把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在實踐中向前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又發生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的問題。在一九六五年同外國黨領導人的一次談話中,小平同誌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黨建立不久就規定了反帝反封建是我們第一階段的革命任務,“但是,提出了反帝反封建這個任務就等於真正懂得什麼叫反帝反封建嗎?不!因為製定和執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確的戰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這個革命階段當中,應當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麼力量,團結什麼力量,打擊什麼力量,這些問題,我們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解決,沒有搞清楚。”(《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0~341頁)過去,小平同誌用沒有真正懂得和沒有搞清楚“什麼叫反帝反封建”來概括過去革命走過曲折道路的曆史,現在,小平同誌又用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來概括建國以後相當一段時期建設走過曲折道路的曆史。這不是一個表麵的形式的類比,而是對我們黨兩段曲折曆史的深刻分析。比較著對過去民主革命曲折曆史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建設時期曲折曆史的分析的理解。

三  走自己的道路:探索又重新探索

蘇聯是第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係列理論觀念和一整套體製模式。長期以來,這些觀念和模式被認為是完全正確和唯一正確的,社會主義似乎就體現為蘇聯這個樣子。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被教條化了,蘇聯經驗被神聖化了,一國模式被普遍化了。

怎樣估價蘇聯社會主義的經驗才是合乎實際的呢?客觀地說,這裏麵有馬克思主義的、合乎科學的、值得珍貴的東西。同時正如小平同誌所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後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頁。這是一個兩點論的分析。蘇聯後來的事變,從正反兩個方麵表明了這個兩點論的分析是正確的。因為沒有完全搞清楚,因為僵化,所以要改革,不改革會葬送社會主義;因為在改革中丟掉了馬克思,丟掉了列寧,丟掉了社會主義曆史經驗中值得珍貴的東西,結果就葬送了社會主義。

中國在建國初期,曾經提出過“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的口號。說是學習先進經驗,實際上往往把蘇聯經驗都當作先進經驗,以蘇聯經驗作為自己仿效的模式。一九五三年製定和頒發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學習和宣傳提綱,可以說,就反映了當時的這種思想狀態。小平同誌說:“坦率地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頁。

當然,我們“學習蘇聯”有其曆史的不可避免性,有其起了積極作用的方麵,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有自己的創造。所以小平同誌也說過:“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不完全一樣,一開始就有區別,中國建國以來就有自己的特點。”《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頁。然而,盡管在農業合作化的過渡形式方麵,我們有從臨時互助組,到常年互助組,到初級合作社,再到高級合作社這些有自己特點的創造,但是,從過渡所要達到和沒有經過多長時間的過渡就迅速達到了的目標模式來說,根本上還是從蘇聯搬來的。盡管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形式方麵,我們有從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到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到全行業公私合營這些有自己特點的創造,但是,從改造的目標和結果是在所有製結構方麵實行實際上的全盤公有以至國有來說,也還是照搬的蘇聯模式。至於整個經濟生活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企業管理企業組織等等,當然是照搬蘇聯的。所以,從根本上說那時還是從蘇聯模式中形成我們關於社會主義的種種具體觀念。由於蘇聯模式並不都是成功的和趕上了時代的,而且並不都適合我們的情況,照搬蘇聯經濟體製模式,照搬蘇聯某些政治體製和文化體製模式,給我們“帶來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