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簡稱《綱要》),由中共中央批準印發,這件事對於當前全黨理論學習進一步廣泛和深入開展,必將發生重要的影響。
一 旗幟問題
《綱要》三個部分,一百條,開宗明義第一條,講了一個旗幟問題。說:“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七大又鄭重地把毛澤東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十四大又鄭重地把鄧小平建設有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一麵旗幟,相繼地寫上三句話,反映了我們中國黨的指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樣一個曆史的統一。
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它的先進性的根本表現,就是有科學的主義、科學的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黨一開始就舉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在這麵旗幟下集合了隊伍,進行了戰鬥。而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勝利地指導我們的戰鬥,就必須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這個結合的過程,經曆了艱難曲折,相繼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個是毛澤東思想,一個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把毛澤東思想寫到我們黨的旗幟上,在黨的章程中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黨的七大的重大政治決策和重大曆史貢獻。七大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製定的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路線的完美實現,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今年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同時也紀念黨的七大召開五十周年。七大作出這樣一個政治決策,是來之不易的,是認真總結我們黨長期的曲折發展的曆史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
從遵義會議,到黨的七大,十年時間。遵義會議以前,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經曆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遵義會議以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開始逐步形成,中國革命事業逐步打開了全新的局麵,得到了比較順利的發展。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曆史,以遵義會議為標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經曆了這兩個時期的比較,又經曆了延安整風,延安整風深入到係統地研究黨的曆史,分清理論和路線的是非,到七大前夕,作出了《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全黨認識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和偉大意義。在這樣的基礎上,召開了黨的七大。不久前中央文獻研究室為紀念七大五十周年編輯出版了《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公布了許多過去沒有發表的口頭報告和講話。讀了這本集子,大家都會深深感到,七大的時候,總結曆史經驗教訓的氣氛是很濃的。《論聯合政府》的公開報告,對比著國共兩黨的路線總結了從一九三一年開始的抗日戰爭的曆史;黨內的曆史決議,對十年內戰時期特別是六屆四中全會到遵義會議期間中央的領導路線問題,作出了正式的結論;毛澤東在七大期間作了多次內部講話,縱論一八四〇年開始的中國近代史和一大以來的中國共產黨曆史。由此可見,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確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的選擇。
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黨的旗幟上,是黨的十四大的重大政治決策和重大曆史貢獻。這一點現在已經為廣大範圍的同誌所明了,將來的曆史發展必定會進一步加以證明。十四大作出這樣的政治決策,也是來之不易的,是認真總結我們黨建國以來曲折發展的曆史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十四年時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又經曆了兩大曲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打開了全新的局麵,取得了比較順利的發展。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的曆史,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實現了偉大的轉折,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經曆了這兩個時期的比較,經曆了真理標準的討論和從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到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撥亂反正深入到係統地研究建國以來黨的曆史,在十二大之前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在十四大報告中又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十四年的曆史,作出了正式的結論。在這樣的基礎上,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進一步確立和宣布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了用這個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這無疑同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的選擇。
正如在黨的旗幟上寫上毛澤東思想,並不意味著拋棄原來寫在旗幟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是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這個結合已經產生了新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同樣,在黨的旗幟上寫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並不意味著拋棄原來寫在旗幟上的毛澤東思想,而是強調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時期必須有新的發展,這個發展已經初步形成為新的理論。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應該麵對新的實際,解決新的問題,總結新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論”,這個任務本來是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來的(一九五九年底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的談話)。他在這方麵做了許多努力,取得許多進展,又經曆了兩大曲折,沒有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麵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初步完成了這個任務。
十四大之後,理論界就論述過這個旗幟問題。有過三麵旗幟的說法,說的是我們黨相繼舉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三麵旗幟,現在同時舉著這三麵旗幟。這樣的說法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三麵旗幟,如果誤解為後一麵旗幟取代前一麵旗幟,那就不對了,把繼承和發展割裂開來了。現在說一麵旗幟上寫著三句話,這就排除了那種誤解的可能性。
二 理論的曆史地位(從中共黨史來看)
《綱要》的第二條,講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
鄧小平提出了“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樣一個新的命題。十四大確認了並且完整地界定了這個新的偉大革命的實質、內涵、特點和目標。這是一個政治的、曆史的和理論的重要命題。由此而產生這樣一個概括: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兩次偉大革命,形成了兩代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正在領導中國人民,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場新的革命,繼續推向前進。
這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七十多年曆史的一個總概括,它對理解我們正在進行的這場新的革命的曆史意義和地位,理解指導這場新的革命的新的理論的曆史意義和地位,提供了極重要的視角和思路。
為什麼要提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樣一個新的命題呢?它同中國的第一次革命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首先,新的革命是在過去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過去革命的繼承和發展。如果說,第一次革命把中國引上社會主義道路,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那麼,第二次革命就將使中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振興起來,把中國從一個不發達國家變成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兩次偉大革命之間的聯係和統一。
其次,過去的革命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中又經曆了曲折,發生了失誤,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已經建立以後仍然搞以階級鬥爭為綱,以致發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幾乎毀掉了過去革命的成果,並使過去形成的體製的弊端更加尖銳地暴露出來。鄧小平在《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一文中,高度評價了中國第一次革命的偉大意義,然後說:“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後,多年來沒有製定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後狀態。這個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我們總的原則是四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已經寫進中國的憲法。問題是怎麼堅持。是堅持那種不能擺脫貧窮落後狀態的政策,還是在堅持四項原則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政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改革,就是選擇好的政策。”他還說過:“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這就是改革的根據、第二次革命的由來。
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就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第一次革命的基本成果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改變仍然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製,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的體製,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三,新的革命麵臨新的世界形勢。新的時代主題,新的科技發展,新的國力較量。資本主義世界的諸多深刻矛盾仍然存在,仍在發展,但發達國家、新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增長和科技革命方麵取得了許多新的成就和經驗,對社會主義形成很大壓力。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又經曆了巨大變故。這些新的形勢,在以前或者不曾存在,或者已經存在但還沒有現在這樣突出和顯著,或者有些已經明顯而我們沒能很好地認識和把握。新的形勢對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新的任務,要求我們賦予新的革命以新的內涵。
隻有從這樣三個方麵來認識問題,才能理解提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個命題的必要,才能理解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而開始的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曆史意義和地位,從而理解指導這場革命的新的理論的曆史意義和地位。
胡繩提出了一個引起黨史界、理論界廣泛興趣的論點,就是我在前麵提到的,主張把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為界限,分為兩大時期。按照這個觀點,寫中國共產黨曆史,可以分為三大篇,為簡便起見不妨稱之為民主革命篇、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前篇、社會主義時期黨史新篇。第一篇寫黨領導人民進行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曆經曲折艱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勝利而告結束;第二篇寫建國以後黨領導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重大成就,又經曆兩大曲折,以粉碎“四人幫”、終止“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而告結束;第三篇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寫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的曆史進程。第一篇,從一九二一到一九四九年,共二十八年;第二篇,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七八年,共二十九年(也有一種主張寫到一九七六年,以“徘徊中前進的兩年”作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醞釀和準備,那樣,這一段就是二十七年)。兩篇的時間長度大體相當。第三篇,從一九七八年起,到現在,也已經十七年了(如果從一九七六年起,則已經十九年了)。分期分篇的細節安排,還會有不盡相同的意見,這是很自然的,需要仔細探討。提出這個問題,實質的含義,是強調應該如實地、充分地反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整個曆史上劃時期的地位。
三 理論的曆史地位(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來看)
從中國共產黨七十多年曆史的跨度來看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意義和地位,進一步聯係到從世界社會主義一百五十年曆史的更大跨度來看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意義和地位。《綱要》第三條,就把對這個理論的評價問題,擺到世界社會主義曆史和現狀的大背景中來考察,提到經受了當前國際和國內政治風波考驗的新高度來考察。
從世界範圍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使人類的思想和曆史發生了空前深刻的變化。這個過程經過了幾次偉大的曆史性推進。對此可以作出這樣一個概括:
——從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到俄國十月革命,到中國革命,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已經經曆過三次偉大的曆史性推進。現在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革命,意味著社會主義正經曆著從挫折中奮起的新的偉大曆史性推進。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使在人類社會有久遠曆史的社會主義思想從空想發展成為科學。在這個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影響下,組織了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規模宏大的社會運動。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第一次曆史性推進。俄國十月革命和列寧主義的勝利,開創了人類社會曆史的社會主義新紀元,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和運動發展成為在一個大國裏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這個大國還打敗了世界法西斯。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第二次曆史性推進。
從世界曆史看中國革命,應該怎樣來估計它的意義和地位呢?我感到,我們有些文章的論述,對中國革命勝利的世界曆史意義估計不足,至少是筆墨不濃。我認為,對於中國革命勝利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社會主義曆史中的意義和地位,應該如實地、充分地予以估計。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
毛澤東在建國之初就作過這樣的估計:“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是中國從古未有的大勝利,也是十月革命以後一個帶世界性的大勝利。”
中國革命和毛澤東思想的勝利,開創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也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這樣一個東方大國的建立,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他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一道,使社會主義從一國的實踐發展成為多國的實踐。作為原殖民地半殖民地這個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國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對戰後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的迅猛發展發生巨大影響,使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這兩大世界曆史潮流相互連接。這無疑應當看作是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第三次曆史性推進。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當前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
由於社會主義是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生的事業,由於在奪取政權後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還需要經曆艱難的探索,由於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在領導工作中發生失誤,社會主義發展在世界、在中國又都經曆了嚴重的曲折。
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是社會主義發展在中國遭遇的嚴重曲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了這場災難。“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的偉大曆史轉折,開辟了建國以後曆史的新時期。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二次革命。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顯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也經曆了不少曲折,到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瓦解。這些變故使社會主義發展在世界遭到空前的挫折。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中國的社會主義不僅沒有像一些資產階級政治家預言和一些人擔憂的那樣跟著垮台,反而以其從總體上說來的朝氣蓬勃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局麵和新成就是怎樣取得的呢?十四大報告作了結論:我們黨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十多年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局麵和新成就,使我們從曆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中認識到,我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正確的,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實踐和理論上的創造和成就,對於這些創造和成就在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曆史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地位,我們應該如實地、謹慎地而又是充分地予以估計。今天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
或曰:現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處在低潮,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目前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談什麼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幾次曆史性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