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這部巨著的上、下兩卷於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三年分別出版之後,薄老的又一部巨著《七十年奮鬥與思考》的上卷《戰爭歲月》,現在又送到讀者麵前了。
從這卷書中讀到薄老的一句詩:“壯心未與年俱老”。在耄耋之年,每兩三年完成一本幾十萬字的力作,這樣的“壯心”和“壯舉”,的確是值得我們大家敬佩和學習的。
作者在前言中告訴我們,這部自傳性的書打算分為三卷:《戰爭歲月》,《建設時期》,《改革年代》。這三卷的劃分,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上卷的時間跨度,同民主革命時期黨史相當;中卷的跨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開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同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前篇相當;下卷的跨度,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這次會議標誌著建國以來黨的曆史的偉大轉折,開辟了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的新篇。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的曆史,要不要作一個大的劃分?許多同誌主張,不論從經曆時間的長度來說(民主革命時期黨史共二十八年,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還是從曆史轉折的深度來說(開始了“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或者按薄老的說法:為中國的發展“再創一個曆史的新紀元”),都有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作一個大的劃分的必要。薄老這部書就作了這樣的劃分。個人曆史和黨的曆史在時期劃分上的吻合,不是偶然的,因為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個人的曆史,從他們加入黨的隊伍時起,可以說就完全融入了黨的曆史。
強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社會主義時期黨的曆史上的轉折意義,使人聯想到遵義會議在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曆史上的轉折意義。
在民主革命時候,黨領導人民奮鬥,經曆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遵義會議以後,逐漸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中國革命才獲得了比較順利的發展。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成果,逐漸為全黨首先是黨的領導層所共識,在黨的七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國以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繼續取得新的偉大勝利,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礎,其間又經曆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大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才獲得了比較順利的發展。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逐漸為全黨首先是黨的領導層所共識,在黨的十四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這個理論的指引下,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正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辟的新路,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繼續前進。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從哪裏來的,又是怎樣逐漸取得全黨的共識,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呢?黨的基本理論、黨的指導思想是從黨的曆史中來的,是從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來的,它們的真理性是從曆史中、從實踐的檢驗中得到證明的。取得全黨共識的關鍵一環,就是全黨首先是黨的領導層認真總結曆史經驗,學習和研究黨的曆史。
如果說,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的確立,是由延安整風、高級幹部討論黨的曆史和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做好了準備,那麼,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的確立,則是由撥亂反正、四千人討論黨的曆史和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以及十四大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曆史的基本總結,做好了準備。由此可見,學習和研究黨的曆史,對於領會和掌握黨的基本理論、黨的指導思想,是多麼的重要。
曆史的聯想和比較,當然是有條件、有限製的,不能夠機械理解。但是,在可聯、可比的程度和範圍內,這種聯想和比較對於我們認識曆史的確可以提供啟迪。
《七十年奮鬥與思考(戰爭歲月)》這本書,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曆,記述了大革命、土地革命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革命事業的比較順利的發展,在北方(主要是山西和華北)具體展開的生動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