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兩大曆史關頭的道路選擇(1 / 3)

一  悼念鄧小平的三篇文獻

1       中央決定:當前,各級黨委要組織幹部群眾認真學習中央《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鄧小平同誌追悼大會上江澤民同誌致悼詞》和《鄧小平偉大光輝的一生》。中央認為,這三篇重要文獻,對於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學習鄧小平同誌的業績、思想和風範,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不動搖,迎接黨的十五大的召開,有重要意義。

三篇文獻,特別是告人民書和悼詞,代表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鄧小平同誌的曆史地位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作用的權威評價,代表了黨中央對自己在鄧小平同誌逝世後所承擔的曆史責任和所遵循的根本方針的莊嚴宣告,集中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認識、信念、意誌和決心。

江澤民同誌對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的評價,有過多次重要講話。最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在十四大報告中,第二次是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第三次就是這次的悼詞。悼詞在前兩篇講話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刻地、係統地論述和總結了鄧小平同誌的曆史功勳和理論貢獻。三次講話各有重點和特色。我以為,在學習悼念鄧小平同誌的三篇文獻的時候,結合江澤民同誌的前兩篇講話一起學習,是有益處的。

二  大跨度的曆史比較

2       悼詞評價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用了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同毛澤東同誌和毛澤東思想作大跨度的曆史比較,概括了幾個“兩”:“兩次偉大革命,兩次曆史性飛躍,造就了兩個偉大人物”。

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曆史,簡言之,就是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兩次偉大革命。

第一次偉大革命,分兩步走,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革命兩個階段,其結果是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第二次偉大革命,是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革命,其目的是要把中國從一個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場新的革命,從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也分兩步走,第一步,到本世紀末進入小康,第二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後來,把第一步又細分為兩步,稱為“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鄧小平同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就多次講過: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後來又多次講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十四大報告根據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對於兩次偉大革命作了規範的表述;對於為什麼把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稱為“新的革命”、對於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的關係,作了科學的說明。

在兩次偉大革命的進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產生兩大理論成果,造成兩代領導核心、兩個偉大人物。

這就是毛澤東和作為毛澤東的學生、戰友和事業繼承者、開拓者的鄧小平。

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3       兩次曆史性飛躍,最先是在十三大報告中提出來的。那個報告說:“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那麼,建國以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這一段時間,同兩次曆史性飛躍是怎樣的關係呢?應該說,這一段時間包括兩個側麵。一個側麵是正確的、成功的側麵,它屬於毛澤東思想在建國以後的發展,屬於第一次飛躍的延伸;另一個側麵是挫折的、失敗的側麵,它不屬於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成果,而屬於離開了科學的毛澤東晚年錯誤。這一段時間正反兩個側麵的曆史經驗的綜合,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第二次飛躍作了準備。對毛澤東晚年錯誤實踐和理論的糾正,成為鄧小平重新科學地評價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契機。

三  曆史地位的比擬

4       兩大理論成果的主題,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的自己的道路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己的道路。悼詞敘述鄧小平同誌的曆史業績,始終圍繞著開辟中國自己的道路這條主線來展開。

悼詞中說:“在舊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共產黨人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沒有現成的答案,必須在實踐中開辟自己的道路。這是一條武裝鬥爭的道路,是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毛澤東同誌領導我們黨開辟出來的。”而鄧小平同誌呢,他非常重視在實踐中學習,從蘇聯回國以後,親曆了大革命失敗的過程和在廣西組織武裝起義、創建紅軍及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堅定不移地走到了擁護毛澤東道路的立場上來。在中央蘇區,鄧小平同誌正是因此而被當時的“左”傾領導者視為“毛派”,而受到打擊。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同誌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逐步確立起來,鄧小平同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成為獨當一麵的領導骨幹,承擔重任,艱苦奮鬥,大顯身手,為革命事業建立了豐功偉績。經過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終於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打敗了反動派,實現了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毛澤東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勝利;鄧小平同誌同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領導們以及統帥各路野戰軍的元帥們一道,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勳。

悼詞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黨麵臨著怎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以及探索一條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從八大起成為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的鄧小平同誌,和這個集體一道在毛澤東同誌帶領下開始了這個探索。這個探索經曆了曲折,總的說來,有巨大成就,也有嚴重失誤。鄧說過:“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對的有我的份,搞錯的也有我的份。”當然,“有份”的情況各不相同。悼詞敘述了鄧小平同誌在擔任總書記的十年間,“為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總結經驗,糾正失誤,調整政策,克服主要由於‘左’的錯誤而出現的三年經濟困難,擔負起繁重的任務,提出了正確的主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也是在毛澤東同誌領導和支持下才得以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