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 關於目錄。
目錄是麵孔,要打扮整齊,調理順當。
現在第四編的目錄大體順當,還有不足。不足的表現:
——有的含義模糊或抽象,如:“接連爆發的嚴重政治事件”、“導致失控的一係列事件”(也許標出彭陸羅楊、“七二〇”等更實一點)、“對亂的不同看法”(也許講指導“文化大革命”的兩種方針更規範一點)。
——有的不必要地過分突出個人色彩,如:第五章的“‘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認識上的一些變化”,“毛澤東態度的變化”。
——有的過分突出論史,如:“‘三支兩軍’的曆史作用”(夾敘夾議,以敘為本,議,一般不要單列標題)。
——有的章標題同節標題重複,節標題同目標題重複(後者是前者的簡單分解)。是不是有分層次過多的毛病?
——有些標題文字不利索。標題的文字要求特別簡明,利索,準確。
目錄問題,其實就是結構問題,架子還沒有完全搭順當。
其餘各編目錄,亦按此要求打扮調理一下。
2 關於總帽子。
思路好,從我國國民經濟調整和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背景來看“文化大革命”的反曆史反進步性質。
我主張,第一句話就要直截了當從“文化大革命”入題,現在到第三自然段才入題。一開始即從“文化大革命”入題,曆史敘述的段落性更鮮明。
入題的第一句話,可以考慮就是:“文化大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篇章。
還要考慮給出“文化大革命”的定義(以曆史決議的定義為基礎)。
這個入題的鮮明性、曆史敘述段落的鮮明性,各編、各章的帽子都要注意。
3 關於亂的局麵。
對全局的分析中,似應把原來的黨政領導被打倒、被火燒、被炮轟,原來的組織(黨,團,行政組織,學生會,工會)被打垮,被擱置一邊,黨員和黨外群眾分裂為造反派與保守派,造反派再分裂,保守派的摧毀、轉化和再分裂,這種派別的形成和不斷重組的亂勁,作醒目的概括敘述。派性的根深蒂固的由來在此。後麵革委會成立時和成立後的派別組織的亂勁,派別與權力的關係,也要作醒目的概括敘述。
4 關於“鬥批改”運動。
現稿的立意我認為是好的,有新意的,支持把這個新意寫好。但是現在的敘述方法,不是突出九大以後“鬥批改”的曆史段落性,而像“鬥批改”問題專題,總題和各個分題,都是從頭敘起,並延伸到後麵很遠。九大以後的曆史段落性不鮮明,就使得全章脈絡不大清晰。
“理想社會”問題,“鬥批改”達不到理想社會,不論就實際來說,還是就意圖來說,毛澤東有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似乎也沒有奢望通過“鬥批改”運動就達到,頂多是希望通過這個運動建立“文化大革命”後的新秩序、新景象。
5 關於“三要三不要”。
毛澤東老講“三要三不要”,可以考慮作為思考林彪事件的一個線索。不要搞修正主義,指什麼?不要搞分裂,不要搞陰謀詭計,顯然是他對林彪集團有所覺察。毛澤東還老講反九大路線,也是思考的一個線索。毛澤東似乎是希望在九大的基礎上,開創團結勝利新局麵,而林彪集團的活動,是破壞毛澤東的這個意願的。
國家主席與三個副詞,隻是爭論的表麵、文章的由頭,爭論的實質,現在的稿子末段隻從林、江兩方來分析,至少應從毛、林、江三方來分析。
總結林彪事件的末段,利用了《七十年》的成果,論述了幹部和群眾由此產生的對“文化大革命”的疑問,是很好的。似乎還要補充另一個方麵的概括:幹部和群眾對林彪的分裂和謀殺活動是痛恨的,對於毛澤東和黨中央粉碎林彪陰謀和批判林彪是擁護的,對於通過批林糾正一些明顯的“左”傾錯誤,調整和改善一下黨內關係和黨與群眾的關係,是抱有希望的。
6 關於批極左。
把批極左思潮作為一章,這個設計好。
林彪事件後一段時間,對毛、周、黨中央的敘述,結成一體,如同一九七五年整頓一段時間,對毛、鄧、黨中央的敘述結成一體。這個一體,後來又生分裂。批林要批極右而不是極左,就是指導方針上的分裂,不過這次分裂沒有後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分裂那麼尖銳和嚴重,所以還維持合作,轉得也沒有後來那樣決然。
回敘批極左,線索和段落要力求再明晰些。有幾個契機?批王關戚是一個契機,批陳是一個契機。陳是極左的一個代表人物,即使沒有明確這樣來批,隻要批陳,事實上就是批極左的一個契機。林彪事件,提供了最大的契機。
此後批極左,集中在兩大問題上,這個概括很好。落實幹部政策上,現在的敘述還應豐滿一些。解放幹部,五七幹校,變化都很大。“法西斯審查方式”的問題也是這時提出的。
批林批孔,就是企圖扭轉批林批極左的一個舉措。接著那裏講,不要單獨起,從九大起頭來講。這是寫批林批孔專題的寫法,在通史中,不能一個一個專題獨立成史。
稿中所引批郭老尊孔的五言絕句,據《張耀祠回憶錄》,毛否認是他寫的。
7 關於鄧小平複出。
鄧在毛澤東支持下主持中央黨政軍日常工作,這件事,十分重要,影響深遠,要有比較突出、比較集中、色彩強烈一些的反映。有了這個主持,才有對江青的批評(毛批江是表示對鄧的支持),才有七大整頓的逐步開展。說鄧一九七五年七月主持日常工作,五月政治局會議不已經是鄧在主持了嗎?後文引用了鄧說自己從三月的九號文件開始抓工作。要把這個鄧主持的大勢和發展過程說準確。
末尾兩段對整頓的總評,認為實際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有了新的思考,評價為初步形成了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相抗衡的理論雛形,也是好的。但這個評論,應該落在一九七五年鄧小平主持的整個整頓工作上,落在那時鄧的多次講話和鄧主持的多個文件上,不能隻落在《論總綱》等三個文件上。還要提到當時還隻能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總前提下進行論述(《論總綱》把“三項指示”同階級鬥爭為綱的基本路線、團結勝利的九大十大路線、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聯係起來)。
“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毛澤東談話中用的語言,描繪剛獲解放的老幹部不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情況。鄧拒絕主持作“文化大革命”決議,是引用、借用毛澤東的這些話。現在的稿子(現在的許多書籍文章),把這話當作鄧自己的話。
8 關於第八章。
這一章三節,比較整齊,充實。一些材料也引用得不錯,為文章生色。
但是,批鄧的敘述,還沒有安排得很順當。批鄧,實際上分兩段,四五運動和撤鄧以前為一段,四五運動和撤鄧以後為又一段,叫做“性質發生了變化”。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本不符合實際的,指責鄧右傾本來就判斷錯誤,“性質變化”的判斷更是錯誤,但是,這個判斷,說明那時中央指導批鄧的方針的確有進一步的變化。後一段批得更凶更猛,危害更深更大。
第一節:應該隻敘到四五運動以前,現在把四五運動以後的批鄧情況也寫在這一節之中,沒有寫出批鄧的這一重大變化。
第二節:寫得相當清楚,且帶感情。
四五運動的實質,三句話要寫完備,即: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支持鄧小平。
毛澤東決定撤鄧,但還是沒有把權交給江、張、王,而是交給華國鋒,這件事也很關鍵,要找個適當位置重點寫一寫,現在對這個交接講得不突出,分散了,淡了。
毛一生兩件大事,把他自己說的第二件大事“文化大革命”改為對社會主義的探索,是胡繩的創見。探索要講兩麵,既講探索中積極的方麵,又講探索中重大的失誤,這兩個方麵,積極方麵的主要貢獻者和失誤方麵的主要責任者,都是毛澤東。現在的稿子隻說了探索的開拓者,沒有說是探索中重大失誤的責任者。我覺得胡繩的說法的意義,不在於不把“文化大革命”當作毛澤東一生的大事,而是提出一個觀察毛澤東自己所說的這件大事的一個角度,即總的說來,這是探索自己道路中發生的失誤,雖然無疑是損害極大的失誤。
9 關於第九章。
這個全編的小結,寫得不錯,但有一個總體格局問題還沒有解決。現在是一、二、三、四編均有小結,第五編沒有小結。全書要不要總結?各編小結之間,是怎樣的關係?有個縱論黨史社會主義前篇的總結,從兩種趨向發展的態勢,從前期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為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準備的角度,加以簡要總結,可能有好處。請石仲泉通盤考慮,提出方案。
還有若幹提法要再仔細推敲一下。如:
“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講十年就行了,中國習慣,舉其成數,不必再用這個“多”字。
“‘左’傾錯誤路線和極左思潮”,難以分清兩者有何不同,曆史決議已經決定不講“左”傾路線,這個決定沒有什麼不好,雖然講也不算什麼錯誤。此處講“‘左’傾錯誤”“‘左’傾指導思想”即可。
“文化大革命”與“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十年間,不完全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內亂,也有抵製“文化大革命”幹擾和脫出“文化大革命”影響,而在經濟、外交等方麵取得的進展。這些進展是由於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其他許多中央領導同誌的正確指導,由於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級幹部的努力。(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三日在《中國共產黨曆史》中卷編寫組上的發言)
(五)
胡繩同誌:
我明天要去日本,訪問十天,九月五日回來。原想爭取在出訪前將第四編全部改好,送您審閱。因為北戴河的事和我們室裏電視片反複審看的事,占用了時間,到今天隻完成了第四編九章中的八章。這八章都是在石仲泉統改過的基礎上,我看了兩遍,每遍都提了修改意見,並動手作了一些修改的。還有一章(第五章),我也看過兩遍,覺得有些部分還得改寫一下,我提出修改意見,起草的同誌趕著改出來,我來不及看了。如果您看得快,也可以由石仲泉把這一章統好後直接給您送去。
這一編是比較麻煩的一編,因為“文化大革命”這個主題至今還比較敏感,史實的敘述和評價都比較敏感。
《七十年》“文化大革命”這一章,寫得比較概括,有點“以論帶史”乃至“以論代史”的味道。篇幅隻有五萬字。而中卷這一編,篇幅二十萬字,敘述曆史過程比《七十年》要詳細多了。麻煩也就要多一些。這是中卷這樣篇幅的著作所不可避免的,也是今天來寫這段曆史所不可避免的。
從整個中卷的篇幅來看,一、二兩編(前七年),約二十三萬字;三編(中間十年),約二十二萬字;四編(“文化大革命”十年),約二十萬字。相比而言,“文化大革命”這一部分占的篇幅,不算過多。《七十年》有意壓縮“文化大革命”所占篇幅(記得也與當時時間急促有關)。要是按《七十年》篇幅分配的比例來設計中卷,那麼中卷“文化大革命”這一編的篇幅還可以稍短一點,以壓到十五六萬字左右為相稱。
不過,現在已經完成二十萬字的稿子,刪去幾萬字也不見得能省去多少麻煩,所以請您先看這個稿子。如果您覺得這樣可以,那就在這個稿子上細改;如果您覺得需要壓縮篇幅,我們再作刪節的考慮。
這是總體設計的問題。具體到現在送您審閱的稿子,有以下一些問題,要請您著重看看,多加指點。
1 關於本編的題目。《七十年》章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中卷本編的編題是《“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和對“文化大革命”的各種形式的抗爭》,這是根據您說過的思想而擬的,也與其他編的編題相匹配。突出“抗爭”的一麵,是現有的著作中沒有的。標題上為簡明起見,隻用“抗爭”兩字,在正文中則說明:在黨內、在人民中,對“文化大革命”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抵製和抗爭”始終存在,連綿不斷。
2 關於本編的導言。本編有一個較其他編稍長的導言,想用它來籠罩全編。其中講到國際背景的兩方麵,一方麵是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潮流,“文化大革命”同這個潮流背道而馳(也同國內發展經濟的要求相脫節),另一方麵是若幹複雜局勢(中蘇關係、中美關係、周邊關係緊張,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反戰運動、左翼激進思潮發展),也影響我們對形勢的估計和“文化大革命”的發動。這樣講,是想把“文化大革命”放在國際環境中來考察,點到為止,不知是否妥當?
關於毛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意圖,保留了一句。
3 關於第一章,“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幾處講到毛同中央一線領導的矛盾和分歧,這是根據毛在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的講話寫的。
講到防備政變的首都工作組,這是《周恩來年譜》第一次正式寫到的。
對工作組作兩麵分析,《七十年》隻講了它維護秩序的一麵,本編還講了它搞鬥批也很凶的一麵。
對參加造反的群眾的不同動機,作了一番敘述,這是對現在頗為流行的兩個“文化大革命”說(上層“文化大革命”和下層“文化大革命”)的簡略回答。
講到紅衛兵打死人的情況、數字,講到揪叛徒致死人的情況、數字,這些別的書上已寫過,但我們的書中寫,還是一件顯眼的事。
4 關於第二章,從全麵奪權到黨的九大。講到奪權中閻紅彥、陶勇、張霖之等人慘死的事,這都不是秘密,但集中起來寫,可能也較顯眼。
對“三支兩軍”、對“七二〇事件”、對派工宣隊、對革委會,都作了分析,雖然大體上都已有結論,但還是都有一個把握得是否妥當的問題。
對九大,寫得較多。強調它三點:一、肯定“文化大革命”;二、把對毛澤東思想的帶個人崇拜色彩的宣傳,進一步推到突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極端,這在錯誤的發展上也是一種“質的飛躍”(文字上不這樣寫);三、對八大以來、建國以來黨的曆史發展,在若幹重要環節上,作了是非顛倒的總結(對過去的“左”的錯誤,沒有總結教訓,反而加以肯定和強化,對過去在探索中和糾“左”中得到的積極成果,加以否定,指責它為修正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