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對理論和黨史教學的一個浪漫設想(1 / 1)

黨史劄記之十九談過黨的指導理論從黨的曆史中來,現在這篇劄記想結合理論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再談一下這個問題。

中央黨校《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的教學任務,主要由搞黨史的同誌來承擔。黨史講授同理論講授,根本上是相通的,角度則不完全一樣,所以有一個協調的問題。“基本問題”、“基本原理”,本來也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傾向於用“基本問題”,是為了便於把理論原理同曆史實踐結合起來講。但是,講原理、講原著、講曆史,怎麼結合得好,講理論的內容和體係的時候怎麼對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曆史背景、曆史由來做必要的敘述和概括,還要作一番努力。

高等學校的政治理論課,原來的由《中共黨史》改成的《中國革命史》又改為《毛澤東思想概論》,以便同《鄧小平理論概論》相並列。有些同誌覺得這樣一改黨史教育削弱了。黨校課程突出“三基本”,黨史課程也列不進短班了。怎樣才能不削弱必要的黨史教學呢?多開課程不是出路,我覺得出路在於理論教育同黨史教育的結合。

如果這樣的話,課程也不妨叫做《中國革命史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當然,不改課程的名目,仍然用《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這些已經確定的名目,隻是在組織教學、編寫教材的時候更好地注意理論教學同黨史教學的結合,這也很好,而且不會引起多餘的爭論。

增強理論教學的曆史深度和厚度,當然不必涉及曆史細節,但是曆史的主要線索要講出來。一定曆史條件下產生的主要著作,比一般的曆史書要作更多的介紹。在總結曆史的一定章節,對理論的主要成果——毛澤東思想——進行係統的歸納和深入的評述。曆史的主要線索,形成的主要著作,理論的主要內容,貫穿起來,既講了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又講了毛澤東思想怎麼樣產生,怎麼樣走向成熟,怎麼樣為全黨所接受,怎麼樣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怎麼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劃了前進發展的方向。融曆史和思想史、原著和原理於一身。這就是《中國革命史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或者有曆史深厚度的《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

至於鄧小平理論的課程,如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沒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輪廓的了解,對建國以來取得哪些成就又走過哪些彎路,沒有一個基本的把握,那麼,要深入闡述和理解,也是不可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曆史,前麵二十七年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從毛澤東逝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有兩年過渡。鄧小平成為黨中央實際上的領導核心,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那以後是二十一年。

大家知道,建國以前民主革命的曆史,第一個曆史決議作了總結,《毛澤東選集》四卷作了總結,沒有重新總結的問題,基本上沒有。建國以後二十九年的曆史,特別是八大以後的曆史,則不同,過去沒有進行過係統的科學的總結。前十七年中,毛澤東作過一些正確的總結,如《論十大關係》等,後來有些總結則是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的。“文化大革命”對前十七年的總結,九大林彪報告對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的總結,是錯誤的總結。十一大報告做的,也不是基本正確的總結。對這二十九年曆史的是非進行係統的撥亂反正,做出科學的完整的總結,這件事情,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進行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到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第二個曆史決議基本完成。黨章中講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首先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麵的經驗……”所以說,鄧小平理論是對建國以來二十九年曆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

當然,鄧小平理論不僅是對建國以來曆史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實踐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鄧小平文選》二、三兩卷,十四大、十五大兩個大會報告,是對這些經驗這段曆史的係統的科學的總結。

總之,鄧小平理論是以五十年曆史經驗為基礎的。離開五十年曆史的輝煌和曲折,要講清楚鄧小平理論,使它立起來,鮮明化,是不可能的。所以,鄧小平理論的課程,也要加重曆史的深厚度。

以上的思路,是一個沒有教學經驗者對教學的一個浪漫的設想,希望有心人能考慮考慮,嚐試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