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紀念建黨八十周年,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紀念曆史決議通過二十周年。
中國共產黨有兩個曆史決議,一是一九四五年七大以前通過的《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二是一九八一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第二個曆史決議對於我們更加貼近,我們這裏講的就是這個決議,它基本完成了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係統地開始的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推進了以那次全會為標誌的偉大的曆史轉折,進一步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意義十分重大。這個決議在建黨六十周年時通過,對它的學習和研究,是那時對建黨六十周年的最好紀念。現在,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的時候,紀念這個決議通過二十周年,從黨的曆史和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來說,基本的思路就是:堅持曆史決議,在曆史決議的基礎上前進。
這個決議來之不易,是積建國三十二年的經驗,集中全黨智慧,製定出來的,是在付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沉重代價之後製定出來的。要非常地尊重它。強調堅持曆史決議,就是要警惕和防止從曆史決議已經得到的成果後退。這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淡化曆史決議對“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錯誤的結論。我想,對曆史決議已經明確作出結論的那些實踐和理論上的錯誤,不能采取回避開、淡化掉的態度;而是應該如實地、恰如其分地正視它,記取它。不這樣就對不起我們為這些錯誤付出的沉重代價,就有可能以某種方式重犯這些錯誤。還有一種情況,是另一個方向的後退,即淡化和否定曆史決議對中國社會主義成就的肯定,對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曆史地位的肯定,似乎建國以來什麼成就也沒有,有的隻是一個接一個的錯誤。對曆史決議已經明確作出結論的、由全黨和全國人民艱苦奮鬥而取得的基本成就,不能采取無視它、否定它的態度,而是應該如實地、恰如其分地尊重它,這也就是尊重人民,尊重曆史。否定建國以來的全部曆史,必然導致否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革命的全部曆史。
曆史決議到現在二十年了。曆史在前進,理論在前進,人們對曆史的認識也在前進。是否有必要固守曆史決議的結論?這裏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曆史決議的基本結論,這到現在還是站得住腳的,具有不容動搖的科學權威(符合實際)和組織權威(中央通過)。另一個層次是在肯定曆史決議基本結論的基礎上,對於建國以來曆史過程和曆史經驗的認識進一步有所深化、有所發展。這樣的深化和發展,當然是曆史前進和認識前進所必需的。
首先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這是曆史決議以後的著作,是鄧小平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多次談到建國以來黨的曆史,言簡意賅,鮮明生動,都是在堅持曆史決議的基礎上,在這個方麵、那個問題上又有新的深入的闡發和概括。
從十二大到十五大,黨的幾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都是曆史決議以後的文件,指導了二十年中我們黨前進的方向,作出了許多理論上新的概括,在回顧曆史時,也作出了許多新的闡發。
比如說,十四大報告,專門有一節“十四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也就是新時期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我以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又一個曆史決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曆史決議。它向前延伸了建國以來的曆史決議。
這裏麵包括幾個重大理論觀點上的前進。一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一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曆史決議提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沒有展開;沒有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是講實行計劃經濟,輔以市場調節。後來黨的文件在這兩大問題上都前進了,這不能不加深我們對曆史經驗的理解。十五大講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出現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曆史經驗這樣概括,是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的論述為指導的,在曆史決議裏麵還沒有這樣寫。
這些都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對黨的曆史的新認識,它沒有否定曆史決議,而是在曆史決議基礎上的深化和發展,都有科學權威(符合實際)和組織權威(經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過)。
除了十四大、十五大兩次報告以外,江澤民同誌還有多次講話論述黨的曆史,特別是他代表政治局常委總結一九八九年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年的曆史,更是向前延伸了十四大的十四年總結。他提出和論述的“三個代表”的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是對黨的曆史和黨的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
我們要隨著黨的腳步的前進而前進。上述這些當然都是我們在紀念建黨八十周年、紀念曆史決議二十周年的時候,應該認真加以學習和研究的。
下麵就幾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和理論界、黨史界的同誌們切磋。
一 鄧小平理論——建國以來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
曆史決議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重新解釋毛澤東思想、重新科學地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一個重要決議,又是鄧小平理論(它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形成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鄧小平理論如果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一個中心和改革開放、四項原則的提出為形成的起點,那麼,曆史決議中總結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和教訓,明確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並把它歸納為十點,應該說,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第一次歸納,雖然那時還沒有“鄧小平理論”的提法。經過十三大關於十二個理論觀點的歸納,經過十四大關於九個方麵九大問題的歸納,到十五大,在鄧小平逝世的情況下,正式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被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所創造的兩大理論成果。這是二十年來我們對黨的理論和曆史的研究,在曆史決議的基礎上的最重大的前進。
一九九九年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鄧小平理論——新中國五十年曆史的科學總結》。現在又過了兩年,總共是五十二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前麵二十七年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從毛澤東逝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有兩年過渡,加起來二十九年。鄧小平成為黨中央實際上的領導核心,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曆史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之下,是鄧小平理論的現實的和實踐的基礎,大概沒有爭議。為什麼說“鄧小平理論是五十年曆史的科學總結”,把前麵那二十九年的總結也包括進來,說成是鄧小平理論的來源呢?是不是把毛澤東在建國以後的功績給否定了?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探索的行程,是“始於毛,成於鄧”。“始於毛”:新中國的成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規模展開,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探索,這些功都不可沒。但是,毛沒有完成這個探索,並且在幾個重要時刻走上了歧途,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歧途。這就使得我們在繼承他領導下取得的成就的同時,還得糾正失誤,總結曆史,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因此才有新時期、新道路、新理論,這就是“成於鄧”。
建國以前民主革命的曆史,第一個曆史決議作了總結,《毛澤東選集》四卷作了總結,沒有重新總結的問題,原則上、基本上沒有。建國以後二十九年的曆史則不同,過去沒有進行過係統的科學的總結。前十七年中,毛澤東作過一些正確的總結,如《論十大關係》等,後來有些總結則是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的。“文化大革命”對前十七年的總結,九大林彪報告對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的總結,是錯誤的總結。十一大報告做的,也不是基本正確的總結。對這二十九年曆史的是非進行係統的撥亂反正,做出科學總結,這件事情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進行的。黨章中講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首先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麵的經驗……”所以說,鄧小平理論是對建國以來二十九年曆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這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成功和失誤兩個方麵的曆史經驗的綜合,對毛澤東思想科學原理的繼承和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糾正的綜合,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曆史根據。
當然,鄧小平理論不僅是對建國以來二十九年曆史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實踐進行科學總結的成果。這二十幾年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經受了中國向何處去的三大曆史關頭(“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國際的政治風波中,鄧小平逝世以後)的嚴峻考驗;這二十幾年的成就是不尋常的,在繼承過去成就的基礎上,寫下了曆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的輝煌篇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鄧小平著作,十四大、十五大兩個大會的報告,是對這些經驗、這段曆史的係統的科學的總結。
所以,鄧小平理論是以多年曆史經驗為基礎和內蘊的,在近二十多年中經曆了三大曆史關頭的考驗的,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勝利證明了的,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論。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進行長期探索在理論上取得的最大成果。
二 一脈相承和兩個階段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關係,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一脈相承,兩個階段。
一脈相承,承的是什麼脈?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之“脈”。有的時候人們就講一個世界觀,如果這個世界觀包括了社會革命論,包括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那也可以;如果這個世界觀隻是講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那就還要講社會革命論。世界觀是講你怎麼“觀”這個世界;社會革命論,則是指你觀察和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朝著什麼政治方向。如果世界觀不延伸到社會革命論,不延伸到科學社會主義,那馬克思主義就僅僅是一個哲學學派了。一個純粹的學院的哲學學派,能對曆史發生多大的影響?從哲學延伸到社會革命論,從社會革命論延伸到社會革命運動,這個革命運動又發展到巨大規模、世界規模,那就不一樣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繼承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這就是相承之一脈。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之“脈”。沒有這個結合,那就是教條主義,難以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實際並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毛澤東倡導了這個結合,鄧小平也強調這個結合,他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相繼領導我們黨搞好這個結合。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間相承的一脈。
推進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之“脈”。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這是繼承,也是發展;從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到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繼承,也是發展。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和發展,這也是相承的一脈,思想的相承在實踐中體現為事業的相承。
兩個階段,是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運用和發展的兩個階段。前麵一個階段是毛澤東思想階段,這是個開創和勝利的階段。再一個階段,鄧小平理論這個階段,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新的開創和勝利的階段。不是枝節的發展和補充,而是開創了新時期、開辟了新道路、開拓了新局麵,所以強調它是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
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這裏講的是曆史決議重新界定的毛澤東思想。在曆史決議做出重新界定以前,“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思想,都被稱作是“毛澤東思想”,九大黨章、十大黨章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主要突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十一大黨章高舉毛澤東思想,也沒有能夠跳出這個窠臼。曆史決議做的最重大意義的理論工作,就是把作為被實踐證明為正確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的毛澤東思想,同毛澤東晚年“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思想區別開來,糾正過來。所以對毛澤東的全部思想和實踐而言,我們必須講繼承、糾正和發展這樣三重關係。
這個“糾正”,對於正確認識和理解毛澤東思想,很關鍵。如果沒有這個“糾正”,還是像九大、十大那樣,乃至像十一大那樣理解毛澤東思想,那麼我們怎麼能夠繼續舉起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呢?這個“糾正”,對於正確認識和理解鄧小平理論,也很關鍵。因為糾正“文化大革命”理論和實踐的錯誤,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一個契機。如果沒有這個糾正,就不可能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機和困境中走出來,就不可能正確地評價和認識毛澤東思想,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曆史的新時期、實踐的新道路和理論的新階段。當然,這個“糾正”,是在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不是離開這個基礎。如果離開這個基礎,否定毛澤東思想,那也同樣不可能從危機和困境中走出來,並且必定會陷入新的危機和困境。
所以,對“糾正”這重關係,要如實地、恰如其分地講清楚。既不可以誇大,誇大到否認曆史的繼承,否認對毛澤東思想、對我們事業的繼承,誇大到把糾正錯誤變成“糾正”和否定社會主義,那不行;也不應該過分地淡化,淡化到否認曆史的大轉折和新開拓,淡化也不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