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來談,話題甚廣,主題之一,是從鄧小平南方談話到江澤民七一講話。因為此番主客對話,是由鄧小平南方談話十周年就要到來而引起的,又是在江澤民七一講話廣泛學習和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決定公布不久的時候進行的。客去,將對話內容刪其枝蔓,補其未盡,遂成此篇。
紀念曆史事件,要回顧過去,還要聯係當前,
立足今天,才能有時代感
客: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十周年很快就要到了。有同誌建議,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屆時應該有所表示。是不是由學會召開或者與別的單位聯合召開一次紀念座談會?
主:我完全讚成這個建議。
客:紀念座談需要回顧十年曆史,還要聯係當前實際。
主:聯係當前,立足今天,才能有時代感。這也是與時俱進嘛。
客:與時俱進現在是很時髦的語言了。
主:是啊。我並不讚成在語言上趕時髦,把一些好話趕成套話。不過,我也不想因此而避用那些恰當的、自己喜歡用的語言。記得我在一次座談會上說過一段話:“我們的理論隊伍中有老中青三部分人。老的,有些還在崗位上,有些不在崗位上了。在崗不在崗,都還是有影響的。要發揮好這種影響。這就要不忘使命,不背初衷,也不故步自封,不自行其是,必須與時俱進,與黨俱進。時代前進了,全黨在實踐中在理論上前進了,我們也要跟著前進。”這個發言就以《與時俱進與黨俱進》為題,於二○○○年一月二十七日在《人民日報》等幾家報紙上發表了。這以前,在一位老同誌的文集的出版座談會上,我也用過“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的語言,來推崇他近年著作所表現的精神狀態。這以後,二○○○年七月在為另一位老同誌祝壽的場合,我又給壽星獻上了“不背初衷,與時俱進”八個大字。“與時俱進”是漢語中常用的語言,以上所舉隻是說明我愛用這個語言在朋友間互勉和自勉而已。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誌說:“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這話就說得很深刻,很鮮明,很引人注意。理論要與時俱進,紀念曆史事件,回顧曆史進程,也要立足今天,與時俱進。就是說,要前進到現時的高度來總結過去的曆史。
客:聯係當前實際,進到現時高度,主要就是聯係江澤民七一講話的精神。
主:還包括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的精神,以及江澤民同誌在這次全會上講話的精神。
從國內國際政治風波到南方談話和十四大,
從鄧小平逝世到十五大和七一講話
客:對鄧小平南方談話應該作怎樣的曆史評價?
主:我想,還是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的評價深刻準確。它是經過從南方談話到十五大五年多曆史實踐的檢驗而作出來的,又經過從十五大到現在將近五年的實踐而證明這個評價經受住了曆史的檢驗。
客:十五大報告說:“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曆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主:這是比照著對第一個宣言書的評價來寫的。一九七八年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講話,被十五大報告評價為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麵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曆史關頭,衝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客:兩個曆史關頭。
主:都是中國麵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曆史關頭。
客:兩個曆史階段。
主: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把新時期的曆史推進到新階段。
客:現在有一種評價,認為江澤民七一講話,是在中國麵臨向何處去的又一個重大曆史關頭,把新時期的曆史推進到又一個新階段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評價?
主:如果要講第三個重大曆史關頭,我想恐怕要從鄧小平逝世和十五大召開算起,算到江澤民七一講話。
客:從十五大算起?這個說法好像沒有聽人說過。
主:有人說過,我就說過。
客:哦?
主:十五大結束不久,我寫了一篇《十五大精神和黨史研究》,就講到這個意思。在回顧了前兩個重大曆史關頭的道路選擇以後,我說:鄧小平逝世,領導我們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的偉大曆史人物不在了,中國向何處去,我們黨麵臨又一個重大曆史關頭。在這個關頭,後繼的人們怎樣確定自己的方向,這是需要由黨的最高領導機關——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向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鄭重地作出回答的問題。在國際上,注意中國發展的各種各樣的人們,也都在觀察鄧小平逝世後中國的走向,有些人擔心,有些人則希望中國轉向,轉到這個方向或者那個方向。國內情況也是如此。正是在國內外議論紛紜麵前,十五大堅定地明確地向全黨、向全國人民、也向全世界回答了中國的走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什麼壓力,什麼風險,都不動搖。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敢於抵製錯誤的意見,堅定不移地走鄧小平領導我們開辟的、又在南方談話中指引我們堅持和發展的新路,這就是十五大給人們以強烈印象的精神狀態。
客:回想起來,確實如此。
主:那時不是講過“主心骨”,講過“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和“我自巋然不動”嗎?鄧小平理論就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就能“我自巋然不動”。這個“我”,就是我們黨,就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
十五大報告兩大貢獻。一個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從回顧二十世紀和麵對二十一世紀的曆史高度,論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還有一個就是進一步展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包括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法治國家),繪製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中國繼續發展的藍圖。十五大報告結束語高瞻遠矚地講準備迎接風險。十五大以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從容應對和戰勝來自國內和國外的、來自自然界和來自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一係列風險,有係統地提出和解決農業和農村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第十個五年計劃和西部開發問題,宣布鄧小平規劃的第二步發展戰略已經實現,從二○○一年開始我國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客:這是從大的關節評價曆史,是勢所必須,理應如此。不過,說從鄧小平逝世、十五大召開,到七一講話,是第三個重大曆史關頭,一個曆史關頭能跨越這麼長時間嗎?
主:第一個重大曆史關頭,從“文化大革命”結束算起,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也有兩年多時間;第二個重大曆史關頭,國內國際政治風波的嚴峻考驗,從一九八九年算起,到南方談話,也有近三年時間。
客:這倒也是。不過,要說三大曆史關頭,這三大曆史關頭的情況也是有許多不同的。
主:這是當然。曆史類比,總是隻能取其在某一點上可以類比,並不是在各方麵都能類比。就具體情況來說,第一個重大曆史關頭的情況和第二個曆史關頭的情況,就有許多不同。第三個曆史關頭的情況,同前麵兩次的情況的不同之處就更多了。
客:那麼,可以類比之點在哪裏呢?
主:主要在道路、方向的重新選擇或重新確認。
客:劃分曆史階段的問題呢?
主:從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們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分界線在這裏。從十五屆五中全會起,已經多次公開宣布了這一點。這是新時期曆史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為新時期的第一個階段,從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到二十世紀結束為第二個階段。
客:七一講話呢?
主:七一講話是進入新世紀後江澤民同誌最重要的一篇講話。根據時代需要加強黨的建設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三個代表”思想的概括就是這種需要的產物。七一講話全麵論述了“三個代表”思想的深刻內涵,提出了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繼續為實現黨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曆史任務而奮鬥的目標。
所以說,十五大報告和七一講話這兩個綱領性文件,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鄧小平理論的重大成果和集中體現,是繼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麵對時代和實踐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研究和解決新問題,提出和探索新結論的新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客:這個評價很到位。
主:恰如其分的充分估計,就是到位。不及,不算到位。過猶不及,也不算到位。
鄧小平奠基,江澤民提議,十四大決策:
中國經濟體製改革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
客:鄧小平南方談話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為我們的經濟體製改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主:從實質上說是如此。中國經濟改革,在實踐上是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的。不但邁開了步子,而且取得了成績。但是,在理論上,在很長時間內,總是邁不過“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這個傳統觀念的坎。其實,鄧小平一九七九年就講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但是,隻是在同外賓談話中說到,不是在黨的正式文件中說的,黨的文件中的正式提法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一九八五年鄧小平同外賓關於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談話,情況也是如此。
客:這兩篇談話,在當時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和彙集鄧小平重要講話和談話四十四篇的小冊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九八二—一九八七年)中,沒有收入。
主:《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中收了一篇《目前形勢和任務》,這是八十年代開篇的重頭文章,其中有一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本來在報紙上已經發表了,可是,收入文選時,卻改為“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可見那時要邁過那個坎還是多麼不容易。
一九八九年政治風波以後,國內理論界又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浪潮,批市場經濟,認為它是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