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元帥與戰友》,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是中國共產黨曆史研究的一個新成果,值得黨史界、理論界、對黨史有興趣的黨政幹部和各方麵人士認真讀一讀。
薄老今年九十有四,是黨的七大選出的中央委員(四十人)中碩果僅存的一位,也是黨的八屆一中全會選出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共二十三人)中碩果僅存的一位,經曆“文化大革命”長期災難之後,五屆人大第二次會議上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黨的十二大和十三大上被選入中央顧問委員會並被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選為排名第一的、主持實際工作的副主任,堪稱現今黨內資深元老。薄老晚年一方麵擔任中央黨史小組的領導工作,一方麵從事黨史的研究和著述。這些年,大家以極高的敬意和極大的興趣相繼拜讀了他的黨史力作:《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下卷,《七十年奮鬥與思考》上卷。正當大家等待著後一部著作的續編的時候,等來了現在這部《領袖元帥與戰友》。
一九八九年中央黨校出版社已經出過薄老的回憶文集《領袖·元帥·戰友》,並且多次重印和增訂,為什麼現在說這是一本黨史新著呢?
之所以稱為新著,一是因為增加了許多新的篇目;二是因為全部篇目,包括原來篇目中保留下來的,大都作了新的修改,有些是分量不輕的修改。主要是這兩條,還有就是編排、書名和出版社有了變化。
之所以把這部回憶文集稱為黨史著作,是因為中國的曆史著述本有一種體裁,叫紀傳體,以記載曆史人物的方式寫曆史。當然,曆史學家寫紀寫傳,可以全麵地選擇曆史人物,可以全麵地寫每個人物的曆史,薄老這部著作隻是寫與他有直接交往的人物,隻是寫所寫人物與他有交往的事情。但是,薄老以資深政治家的視角來寫曆史人物,從抗戰前後開始他與曆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主要人物都有較深的交往,他對這些曆史人物的曆史功績、曆史地位、曆史作用、曆史局限,都有自己的觀察和評論。這種觀察和評論,又是經過曆史經驗的係統總結和深刻反思之後寫出來的,並且是經過字斟句酌的反複修改之後寫出來的。所以,他對這些黨史人物的回憶文章,構成一部為別的黨史著作有所不及的黨史新著。
在本書的前言中,作者說:“寫曆史要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在給全國黨史研究室主任會議的書麵發言中,他也說過:“古代讚譽良史,‘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講的也是一個實字。內容要實,文字也要實。”唯其實事求是,才能揭示和再現曆史的真實。唯其實事求是,才能在尊重黨的曆史決議的基礎上研究黨史,寫出自己的見解,寫出自己的真知,寫出自己的真心話。唯其實事求是,才能寫出站得住、推不倒、傳得久的曆史著作。
薄老這部書,新編為三輯。第一輯領袖,第二輯元帥,第三輯戰友。領袖不是單數而是複數,五大書記毛、劉、周、朱、任,加上後來的鄧、陳,都有回憶文章(鄧是“一人千古千古一人”的題詞)。十大元帥,朱德列入領袖,其他寫了七人。戰友,寫了十三人,除早逝者外大都屬於黨和國家領導人。這些人逝世時報端登過悼詞,生平,黨史書中也講得不少,許多人還有選集、傳記、年譜,從薄老的書中人們還能讀到什麼新的東西呢?我算是比較熟悉這類文獻和著作的,讀了或重讀了薄老這本書的三十六篇文章,還是感到受益良多。這是因為薄老寫自己的親曆親見親聞,提供了從別的書中讀不到的許多生動感人的情節,更是因為薄老在回憶和懷念這些人時,提出了自己反思曆史得出的一些新見解,這也是從別的書中不容易讀到的。
關於毛澤東的文章,原有兩篇,新收兩篇。建黨六十周年、也就是建國以來曆史決議通過時寫的那一篇,主要是從政治上回憶和評論。人們可以從薄老個人經曆的回憶中印證和豐富曆史決議中做出的那些結論。薄初到延安、初見毛澤東、談話八小時的生動記述,有重要的曆史價值。毛澤東誕辰八十八周年時寫的那一篇,主要是對毛澤東作風、文風上的回憶。如說《水滸》要當作一部政治書看;《金瓶梅》要當作一部經濟書看;《紅樓夢》要當作一部曆史書看;看《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還要看組織;看戲、讀史,要聯係現實有所議論,都來自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時寫的兩篇(新收入本書),則主要是分析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理論探索和這些探索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