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李君如文集:鄧小平理論研究》兩卷集。君如是我們黨的一位筆耕甚勤而思想活躍的理論工作者,他近十年來奮鬥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前沿,成果都結集在這裏,值得一讀。
這本書中的文章論述鄧小平理論,我覺得有幾個特點:
一個是從當代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的推動中來研究這個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不是單純的概念和邏輯推演的成果,而是被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的發展所推動,從探索如何解決這些矛盾的實踐和政策中,進行比較,積累經驗,提高到理論上,而得出的成果。理論應曆史的需要而產生,即所謂應運而生。這樣的研究和論述方法,是理論聯係實際的生動體現。
一個是從思想發展的曆史進程的剖析中來研究這個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要研究它,就要追溯它從哪個母體中來,它繼承了什麼,它孕育的過程,它誕生的標誌,它誕生後經曆的各個成長和發展階段。就是說,要研究它發生發展的整個曆史進程。沒有這樣的曆史解剖,隻有概念羅列,是不能論述深刻的。這個曆史解剖正是本書著墨很濃而顯出光彩的一個部分。
一個是從重要會議重要文件的曆史跟蹤中,從不同領域不同論題的廣泛展開中,來研究這個理論。還有一個就是在與研究同行的不同觀點的切磋琢磨中來研究這個理論。這後一點,我要多說兩句。
李君如發表過一篇《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收在現在這本文集中了。鄧小平同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為廣泛采用的詞語之後,立刻就遇到一個簡稱的問題,這是中國語言習慣使然,是不可阻擋的。但是,一直沒有一個好的簡稱。“特色理論”、“中特理論”一個時期成為人們口頭常用的稱呼,可是這樣的簡稱實在不好。我寫過一本書,用了一個題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二十題》,其中說到:“這個理論,如果要用簡稱,我認為以簡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比較適當,有些流行的簡稱未能包括關鍵詞,我認為是不適當的。”當時我沒有注意到李的這篇文章。這個簡稱雖算不上什麼創造發明,是誰都可以想得到的,但是既然他在我前麵用了,我再用時就應該提到這一點。現在在這裏補提一下。
當然,十五大以後已經有了更簡短的稱呼:鄧小平理論。不過我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這個稱呼還有它存在的理由。因為,鄧小平理論,是從這個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這個角度來稱呼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則是從這個理論的主題這個角度來稱呼的。兩個簡稱,從不同角度,稱呼同一事物,各有各的用處。
李君如在《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這篇文章中,分析曆史源頭,認為五十年代中期是鄧小平的這個理論的思想萌芽期(舉了鄧在八大後的幾篇文章),六十年代初期這個理論初露端倪(舉了鄧的白貓黑貓論),一九七五年鄧主持的全麵整頓是這個理論的前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是這個理論的形成時期。我在《階段與線索》一文中,說法稍有不同。我認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形成的起點,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不要模糊這個起點,這個標誌;當然,“起”也不是突如其來,它誕生前的直接醞釀,可以追溯到一九七五年的全麵整頓,因為那同當時毛的主流思想實際上已經是相對抗的了。但我不主張把起點再往前追溯,比如說,再追溯到一九五六年。我那時沒有看過李的那篇文章,但是同他交換過看法,我不太讚成他追溯得過遠。我認為一九五六年也是一個起點,是全黨探索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劉、周、朱、陳、鄧)都參加了這個探索,鄧在這個探索中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一如劉、周、朱、陳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這個探索的代表,是毛,而不能說是其他的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了全黨的又一個探索過程,這個探索過程中許多同誌都作出貢獻,但這個探索的主要代表,就是鄧小平了。所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起點,隻應該追溯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它的直接醞釀也隻應該追溯到一九七五年。後來,李君如大概是受我的意見的影響,對原來的看法有所修正。這就是他在《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大事記》序論(也已收他這本文集)中所說的,區分黨的探索和鄧小平的探索。黨的兩次探索,即一九五六年開始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探索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的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探索。鄧小平的探索,從鄧小平的思想發展史來看,他認為有三次。一九五六年那一次是全黨共同的,不必另算,但一九六二年白貓黑貓那一次,一九七五年全麵整頓那一次,則都是受到毛的批評,同毛當時的主流思想相對抗的,都應該單獨算,再加上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的探索,一共有三次。對於他把白貓黑貓那一次從以毛為代表的全黨共同探索中劃分出來,我很讚成,我原來的看法,不夠準確,應該有所修正。但我認為,鄧對包產到戶的思考和支持,還是屬於黨內許多人的共同探索,即黨在一線的領導集體的共同探索,除了廣大基層和一些省份的強烈呼聲以外,在中央一線領導人中,劉、陳和鄧一樣,也是支持的。所以,還是不必算鄧為代表的一次探索。還是以隻追溯到一九七五年為好。我的這個意見不知李君如同誌以為然否。但是,不管如何,從百家爭鳴和相互切磋中,我們都啟發了思想,修正了觀點,就是說都得到了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