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兩次代表大會之間的總結擺在更長的曆史背景之下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的一個特點,就是認真總結了十三年,高度評價了十三年,認為這十三年曆史的進程是波瀾壯闊的,取得的成就是輝煌宏偉的,既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又在十三年的偉大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些基本經驗。
所謂十三年,從一九八九年六月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選出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算起,到今年十一月十六大召開,共十三年零四個多月的時間。取其成數,稱為十三年。
黨的每次全國代表大會,都要回顧和總結前一次大會到這一次大會之間的工作,並且要把這種回顧擺在更長時間的曆史背景之下。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新時期中召開的曆次大會來說吧。十二大之前,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專門討論和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十二大報告則在這個曆史決議的基礎上,總結了粉碎“四人幫”以來六年的工作和曆史。十三大報告回顧了十二大以來五年的工作,並且把它擺在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九年曆史的背景之下。十四大報告四大段,第一段就是“十四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總結”。所謂十四年,即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將近十四年時間,這個十四年基本總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又是一個曆史決議:關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曆史的決議。其所以總結這十四年,是因為一九八九年政治風波以後,如何看待和評價這十四年的曆史,在黨內外一些人腦子裏發生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對這十四年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做出明確的肯定,對這十四年中重大決策和事件的是非做出明確的判斷。至於十三大到十四大之間五年的工作,沒有單獨總結,就寫在了十四年總結之內。十五大報告適逢世紀之交,對十四大以來五年工作的單獨總結,擺在了百年回顧的更長的曆史背景之下。
這次十六大報告,則是把總結十五大以來五年的工作,擺在了總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的曆史背景之下。
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
在改革開放中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第二個階段是從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到二十世紀末;第三個階段是從二十一世紀開始。
波瀾壯闊的十三年,縱跨這三個曆史階段。
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鄧小平南方談話,這兩年多不到三年的時間,還屬於第一階段的收局。第一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曆史轉折開局,發展的進程總的說是很順利的,取得的成就是很輝煌的。但是,從一九八九年開始,國內政治風波、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接踵而來,西方列強對我製裁,國內經濟又在必要的治理整頓之中,黨和國家麵對著極其嚴峻的形勢。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在新的中央集體領導之下,我們黨在國內外風波中經受考驗,穩住局勢,頂住壓力,在艱難中堅守陣地,捍衛了在改革開放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同世界上一係列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遭遇相比,我們黨在驚濤駭浪中把穩舵輪,中國社會主義的航船沒有像世界上有些人希望有些人擔心的那樣沉沒或者迷航,而是朝著既定的目標破浪前進。這是很了不起的。新時期曆史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的收局,是一個堅持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方向的收局,是為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新階段做好了準備的收局。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為標誌,新時期的曆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呢?新階段的特征應該怎樣來概括呢?
第一個特征,就是明確了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是朝著發揮市場作用的方向不斷前進的,在這個方向下已經取得的成績也是大家公認的。但是,在理論上,囿於過去的觀念,許多同誌總不容易衝破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思想牢籠。雖然鄧小平多次講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沒有根本矛盾,但是那時對計劃經濟的性質和地位、市場調節是否就等於市場經濟,還沒有清楚的認識,中央的正式決定對這個問題也還沒有做出明確的論斷,在國內外風波的衝擊下,理論界還發生過又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來批判的事情。針對這種情況,當然更主要是總結改革以來的實踐經驗,適應改革進一步發展的需要,鄧小平在一九九○和一九九一年多次講到這個問題,一九九二年初在南方談話中更是鮮明地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就把問題提到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為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基礎上,一九九二年四月三十日江澤民在一個重要的決策場合表示:十四大在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上要前進一步,這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六月九日江澤民到中央黨校作報告說:“最近經過學習小平同誌的重要講話,在計劃與市場和建立新經濟體製問題的認識上,又有了一些新提法。大體上有這麼幾種。一是建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體製,二是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製,三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製。”江澤民說他比較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還說這雖然是他個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誌交換過意見,大家基本上是讚成的。六月十二日江澤民向鄧小平彙報。鄧小平說:讚成這個提法。並說:實際上我們是在這樣做,深圳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搞市場經濟,沒有競爭,沒有比較,連科學技術都發展不起來。產品總是落後,也影響到消費,影響到對外貿易和出口。還說:在黨校的講話可以先發內部文件,反映好的話,就可以講。這樣十四大也就有一個主題了。結果,全國三十個省市自治區的黨委都同意這個提法。十四大報告專門論述了這個提法,十四大正式做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決策。這次十六大報告對此做了總結和評價:“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曆史性貢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曆史性突破,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嶄新局麵。”從十四大,到十五大,到二十世紀末第九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我國已經建設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新的曆史性突破和轉變,不僅深刻影響於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而且深刻影響於社會主義在世界上的形象。
新階段的第二個特征,就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南方談話和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的改革,極大地鼓舞和調動起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中國的經濟發展走上了朝氣蓬勃的快車道。什麼叫快車道?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穩定地較快增長,但是治理整頓那三年,年增長率降低了,最低的一九九○年降到百分之三點八。一九九一年開始回升。從一九九二年到二○○○年這九年,年均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十點三。其間雖然有過一時的過熱,很快就被控製住了。在這樣長的時間裏,在經濟總量和年增長率達到這樣高的水平上,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這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曆史上是罕見的,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曆史上也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