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詞故事(3 / 3)

【故事】

在宋元豐年間,秦觀已經36歲了,這時才在蘇軾的極力推薦下,得以考中進士,開始仕途生涯。

步入仕途,秦觀先被朝廷派到定海去做了一個小官,接著又調到河南蔡州去做管理學校的官。到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蘇軾又與其他一些朋友向朝廷推薦秦觀,以期能使他受到朝廷的重用,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作出貢獻。可是,有些嫉賢妒能之人卻出來百般阻撓,最後不能如願。宋元祐四年(1089),秦觀不甘久居人下,便又去應科考試,後來被朝廷任命為宣教郎之職。這一時期他的仕途還較為順利,不久官職提升,又調入國史院做了編修官。但此時他的生活還是較清貧的。

雖身為京官,卻無時不為衣食所愁。家裏竟多時“食粥”度日,有時為了不至於斷粥,隻好把衣服拿去當掉。

宋紹聖元年(1094),宋哲宗親自執掌朝政,新派人物上台,接著而來的便是元祐時的舊黨遭到排擠、打擊。秦觀由於與蘇軾兄弟關係親密,便也列為舊黨,被朝廷趕出京城,派到杭州去做通判,繼而又因禦史劉拯檢舉秦觀“增損實錄”,中途再次被貶到處州。

不久,朝廷再次對他降罪,於宋紹聖三年(1096),貶謫到郴州。

第二年再貶到橫州。三年之後,又貶到遠在天涯海角的廣東雷州半島的雷州。

一連串的打擊,使秦觀的理想破滅了,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鬱,這時,為了發泄內心的愁苦,他揮筆寫了《千秋歲》詞,“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刀越磨越利,腦越用越靈。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出典】

蘇軾《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原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思想博雜,於儒、道、釋均有吸取融彙,並由此而形成獨特的人生態度。在政見上傾向儒學,在人生處世上出入莊老禪宗。積極從政,堅持操守,但反對欲速輕發,既為新黨所不容,亦為舊黨所不滿;然其生活態度“期於靜而達”,觀察問題頗能超脫,處世接物又複曠達,故雖曆盡挫折漂泊,始終達觀。其文學主張受歐陽修影響,反對五代宋初浮巧輕媚的文風。其理論主張對宋代詩文革新貢獻甚大,對後代也有影響。其文學創作成就極高,文詩詞俱為一代大家。散文為後人所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文堅持了歐陽修文平易之路,而更為暢達自由;文體多樣,風格亦多樣。詩存2700餘首,涉及政治、社會、曆史、人生、山水遊記、朋友唱和乃至藝術創作的經驗和鑒賞諸多方麵,抒寫情懷,慨歎人生,譏彈時致,寄寓名理,無不形象鮮明,神味完足。蘇詩風格多樣,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諸人均有繼承發揮,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個性極為分明,實現了他“係風捕影”能充分達意的文論主張。蘇詞反映的生活麵比較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剛健為主,顯示出巨大的藝術才能,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心胸曠達的蘇軾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到黃州服罪,什麼事也不管。每天吃完飯沒事,便遊山玩水,這裏走走,那裏逛逛。

蘇軾雪堂修好以後,他經常來往於雪堂和臨皋亭之間。因為這條路上淨是黃色泥土,所以人們稱為黃泥阪。他穿上普通的農民衣服,經常喝得醉醺醺的。時間一長,當地的老百姓都認識他,也都很喜歡他。有一天,他喝醉後躺在路邊的草地上睡覺。傍晚的時候,一個牧童趕著兩頭牛和一頭羊過來。在旁邊耕作的農民趕快跑到蘇軾身邊,守護著他,要不然,牛羊從他身上踐踏過去,那可就夠受了。牛羊過後,那農民把他叫起來,說:

“快醒醒吧,牛羊差一點兒踩到你呢!”

蘇軾睜開睡眼,看著剛剛過去的牛羊,連忙說道:“謝謝,謝謝!”他感謝淳樸善良的農民對自己如此關心,也笑自己的行為有點兒過分放蕩。

這時,有不少朋友來看他,決定出去遊玩。

三月七日,蘇軾到黃州東南三十裏的沙湖去遊玩。這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同行的有不少人。不巧,路上遇到了大風雨。同行的人急忙跑著去尋找避雨的地方,而蘇軾卻穿著草鞋,拄根竹竿,不慌不忙地照樣走路。事後,別人問他為什麼不躲一躲,他回答說:

“刮風下雨隻是一時的事,很快就會過去,而且雨後必然是晴天,何必躲呢?再說,在風雨裏走走,也是一種樂趣,可以使你醒酒哩!”同行的人品味著他的話,覺得他這是在說自然界的風雨,同時又似乎在說政治的風雨。回來以後,蘇軾寫了《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出典】

陸遊《訴衷情》。

【原作】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文學家。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2歲遭靖康之難,隨父南遷。18歲師事曾幾。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進士第一,然殿試時為秦檜除名。二十八年為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隆興元年(1163)任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二年調鎮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罷官。淳熙二年(1175)範成大薦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製置司參議官。三年免官,五年知敘州,七年複罷官;十三年起知嚴州;十五年任禮部郎中兼實錄檢討官。寧宗嘉泰二年(1202)為中大夫,兼同修國史。其詩文生前即為世人推崇。朱熹謂“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楊萬裏則譽之為“重尋子美行程舊,盡拾靈均怨句新”。其經曆豐富,視野闊大,師法廣泛,故能突破江西詩派藩籬自成一家。形成豪宕豐腴之特色。其詩“多豪麗語,言征伐恢複事”,讀之令人蕩氣回腸。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等。寫景記遊詩如《遊山西村》、《怡齋》等情景融洽。其詩風格多樣富於變化,汪琬以為南宋詩壇可稱大家者僅陸遊一人。亦擅詞,楊慎言“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文亦堪稱大師,《入蜀記》寫景傳神,引人入勝。其四六文以單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於創新。著有《老學庵筆記》、《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書》等。

【故事】

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立秋後,陸遊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雖然,最近一兩年,陸遊常常生病,時好時壞,反複了好幾次。但是,前幾次的毛病都比較輕,吃了一點兒藥以後,病勢就慢慢地好轉了。有的時候,他還能勉強支撐著,到外麵去走動走動。到了冬天的時候,他還能走出來坐在門口曬曬太陽。到了夏天,病好了,他還能乘著船到湖上去遊蕩。有時候精神不大好,就叫家裏人扶著,走出籬門,沿著門口的一條水流清澈的小溪,一麵散步,一麵欣賞著那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的美麗的自然景色。

有一次病好後,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很好,獨自一個人拄著拐杖到野外散步。他有好幾個月沒有到野外去了,現在走到寬廣而清新的田野上,看到剛種下去的莊稼,看到在地裏勤快地耕作著的鄉親們,頓時產生一種心曠神怡的愉快感覺。

特別是到了春天,每當牡丹盛開的時候,他總是不肯放棄欣賞的機會。

有一天,他聽說村東頭一戶人家的牡丹花開得特別茂盛,連忙叫家裏人扶著他去觀賞。但是,當他看到鮮豔奪目的牡丹花時,就很自然地聯想起洛陽城來。因為洛陽是個產牡丹花的城市,然而,現在還淪陷在金人手裏。老人想到這裏,沒有心思再欣賞下去,他懷著無比傷感的心情回到了家中。老人一生抱恨的是看不到中原的收複,感歎的是自己不能驅逐敵人了。當他看見自己過去穿的貂皮軍服,積滿了灰塵,感到悲憤。往事又一幕一幕地在腦海裏浮現。想起當年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單槍匹馬北上,來到漢中,過著軍營生活,守衛著前線險要的地方,種種情景就仿佛是做夢一般。如今自己變成白發蒼顏的老人了,額頭邊的鬢發早已像秋天的霜那樣白了,而中原一直沒有收複,敵人沒有消滅。陸遊一心想在前線殺敵報國,誰能料到自己將要老死在家鄉鏡湖邊的草房呢!想到這些,陸遊熱淚盈眶,感慨萬端。他取出筆、硯,慢慢地舒展開箋紙,揮筆寫了《訴衷情》詞,“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山上的石頭能背完,河裏的流水能舀幹,世上的知識學不完。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出典】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思想博雜,於儒、道、釋均有吸取融彙,並由此而形成獨特的人生態度。在政見上傾向儒學,在人生處世上出入莊老禪宗。積極從政,堅持操守,但反對欲速輕發,既為新黨所不容,亦為舊黨所不滿;然其生活態度“期於靜而達”,觀察問題頗能超脫,處世接物又複曠達,故雖曆盡挫折漂泊,始終達觀。其文學主張受歐陽修影響,反對五代宋初浮巧輕媚的文風。其理論主張對宋代詩文革新貢獻甚大,對後代也有影響。其文學創作成就極高,文詩詞俱為一代大家。散文為後人所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文堅持了歐陽修文平易之路,而更為暢達自由;文體多樣,風格亦多樣。詩存2700餘首,涉及政治、社會、曆史、人生、山水遊記、朋友唱和乃至藝術創作的經驗和鑒賞諸多方麵,抒寫情懷,慨歎人生,譏彈時致,寄寓名理,無不形象鮮明,神味完足。蘇詩風格多樣,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諸人均有繼承發揮,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個性極為分明,實現了他“係風捕影”能充分達意的文論主張。蘇詞反映的生活麵比較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剛健為主,顯示出巨大的藝術才能,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黃州,住在黃岡東南的定惠院裏。有一天,天色暗下來了,他還站在一座墳墓前,仰天歎息。一彎新月掛在梧桐樹梢上,一隻孤單單的大雁在樹枝間飛來飛去,就是不肯棲息下來。這孤雁莫不是墳中的超超?詩人眼前又出現了昔日少女的身影……

有一次,蘇軾拜訪惠州溫都監。兩人每天在書房談論詩詞。溫都監有一個剛滿18歲的女兒名叫超超。超超久聞詩人大名,一聽蘇軾到了家中,心中十分高興,暗想:“他才是我的意中人呢!”於是,她天天在書房的窗外偷聽蘇軾吟詩,遇到有人經過,隻好羞答答地走開。這事傳到蘇軾耳中,他心裏覺得不安,就對溫都監說:“先生的千金迷上了詩詞,我想做一位紅娘,讓她與王郎交個朋友;王郎才貌雙全,詩、詞都寫得很好,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溫都監一聽,笑著說:“多謝先生關心!小女生性倔強,好幾個朋友來提親,都被她拒絕了!不知她與王郎可有緣分。”果然,超超一口頂回父親,態度非常堅決。她愛蘇軾,愛蘇軾的詩呀!

後來,蘇軾又被降職到海南島,超超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這次北還路過惠州,才知道超超已經離開了人世,蘇軾連忙來到她的墳前祭掃。這時孤雁哀鳴,仿佛超超在怨恨地哭泣,詩人禁不住大聲吟誦了《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學者的一天,比不學無術的人的一生還有價值。

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

【出典】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原作】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疏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70),南宋詞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曆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尚書禮部員外郎、集英殿修撰等職。其為人剛正不阿,力主北伐。善詩文,工詞。內容多反映社會現實,愛國情感濃厚。創作上致力學習蘇軾。其詩清婉而俊逸,其詞成就最大,現存220餘首。上承蘇軾,下開辛派詞人先河,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於湖居士文集》四十卷。

【故事】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因政敵陷害而被罷官,從廣西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

這時,臨近八月中秋,明月高懸,風平浪靜,一葉孤舟蕩漾在萬頃煙波的洞庭湖上,湖光船影,水天空闊,上下交輝,詞人仿佛置身於一個清潔明澈,白玉無瑕的世界裏。在這樣的環境中,詞人忘卻了官場中的一切煩惱,隻感到自己都融進了這美妙的大自然中。

麵對這湖上的美景,詞人回憶起自己的做官生涯,感到自己純正無私和潔身自好,從而對陷害自己的政敵以有力的回擊。他不管環境多麼險惡,政敵怎樣陷害,自己依然穩操航向,誌趣高潔,絕不苟同。

就這樣,詞人張孝祥在洞庭湖上即景生情,揮毫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傑作——《念奴嬌·過洞庭》詞,“盡吸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最珍貴的財富是時間,最大的浪費是虛度流年。

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出典】

陸遊《漢宮春》。

【原作】

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

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垂鞭。聞歌感舊,尚時時流涕尊前。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文學家。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2歲遭靖康之難,隨父南遷。18歲師事曾幾。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進士第一,然殿試時為秦檜除名。二十八年為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隆興元年(1163)任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二年調鎮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罷官。淳熙二年(1175)範成大薦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製置司參議官。三年免官,五年知敘州,七年複罷官;十三年起知嚴州;十五年任禮部郎中兼實錄檢討官。寧宗嘉泰二年(1202)為中大夫,兼同修國史。其詩文生前即為世人推崇。朱熹謂“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楊萬裏則譽之為“重尋子美行程舊,盡拾靈均怨句新”。其經曆豐富,視野闊大,師法廣泛,故能突破江西詩派藩籬自成一家。形成豪宕豐腴之特色。其詩“多豪麗語,言征伐恢複事”,讀之令人蕩氣回腸。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等。寫景記遊詩如《遊山西村》、《怡齋》等情景融洽。其詩風格多樣富於變化,汪琬以為南宋詩壇可稱大家者僅陸遊一人。亦擅詞,楊慎言“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文亦堪稱大師,《入蜀記》寫景傳神,引人入勝。其四六文以單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於創新。著有《老學庵筆記》、《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書》等。

【故事】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四川宣撫史王炎奉詔離開南鄭赴臨安(今浙江杭州),陸遊失去了依傍,亦改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的閑職。從前線撤離,南行到成都,使陸遊從戎破敵、收複失地、建立功業、報效國家的壯誌化為泡影。

在成都的閑適散淡生活,使陸遊回憶起南鄭的軍旅生活。那時的場麵多麼壯觀激烈:挽弓擎蒼,呼嘯於古壘旁,結伴馳騁,長矛刺虎於平原上。大雪紛飛,聚眾飲酒於青氈帳,酒酣興至,揮毫潑墨於蠻紙上。這種豪爽的情致和狩獵一樣,令人回味,令人神往。但陸遊來到南鄭時,邊陲相對平靜,並無戰事。他這個文武全才的人,沒有機遇施展,而是蹉跎歲月,一事無成。

陸遊想著想著,看到了眼前的成都,觀覽重陽節藥市,元宵節的燈山,在萬花叢中乘騎徐行,酒肆聽歌,泣涕隨之,這增添了他拏雲心事不得舒展的苦悶和悲憤。在這種情況下,陸遊寫了《漢宮春》詞,“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出典】

李清照《漁家傲·記夢》。

【原作】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婉約派代表詞人。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生於曆城西南柳絮泉。父親是文學家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裏。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北宋滅亡後,李清照夫婦倉皇南渡。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病故。

李清照詩、文、書、畫皆能,尤擅長詞。其創作在北宋和南宋呈現不同的特點。她前期的詞章,多數是描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風格清新明麗,如《如夢令》二首,《鳳凰台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活潑清新、婉轉曲折。進入南宋,其詞則主要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變早年的清麗、明快為晚年的淒涼、深婉。代表作有《永遇樂》、《聲聲慢》等。其填詞,注重協律,崇尚典雅有情致。善用白描手法,通過寫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將抽象的內心活動形象化。語言優美、精巧,卻不雕琢求工。其詩所存無多,然題材較詞寬廣,且見解獨特,如《詠史》、《夏日絕句》等。文有《金石錄後序》等,該篇以金石聚散寓身世之感,質樸沉痛。另有《詞論》一篇,見《苕溪漁隱叢話》,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觀點,並全麵評論了北宋詞人。原有集,已佚,後人輯有《李清照集》、《漱玉詞》。

【故事】

女詞人李清照不滿現狀,要求打破沉悶狹小生活圈子的願望,因此她做了一個奇妙的夢:拂曉的海麵上,水霧迷茫,一望無際,天空中雲騰霧罩,如同卷起了層層的波濤。點點星光流動閃爍,就像海麵上無數隻小船扯起了風帆上下飛舞,來往穿梭。麵對這奇異美妙的景象,詞人夢見自己飛到了主宰萬物的玉帝的住所,玉帝殷勤關切地詢問她要到哪裏去?

麵對玉帝的詢問,李清照借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寓意,抒發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她想到自己雖然才華出眾,學詩有成,但處在國家前途暗淡、朝廷昏庸無能的時候,精神上十分苦悶,因而發出“路長日暮”的感歎。雖然如此,但她並不消沉,而是自喻為大鵬,以豪邁的氣概呼喚著:大風啊,你盡情地吹吧!我要駕著生命之船,衝破現實的樊籠,奔向美好的理想和幸福的未來。

就這樣,李清照展開浪漫的想象,創作出清奇意境的詞作《漁家傲·記夢》,“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誰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

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

【出典】

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原作】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文學家。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名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吉水(在今江西)人。寶柘四年(1256)舉進士,理宗親擢第一。累遷至尚書左司郎官。後忤賈似道,遂致仕。鹹淳九年(1273),起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贛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南侵,天祥組織義軍勤王。次年,臨安被圍,受命入元軍談判,被執,逃歸。拜右丞相。益王立(1276),進左丞相,都督江西。衛王立(1278),加封少保、信國公,進屯潮陽。旋兵敗被俘,囚拘燕京四年,終不屈,英勇就義。詩存800餘首。以臨安淪亡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200餘首,多詠物應酬之作,受江湖詩派影響較深;後期500餘首,以亡國被俘之慘痛發而為詩,滿腔悲憤、忠義凜然,成就輝煌。如《揚子江》、《過零丁洋》、《正氣歌》等,為千古傳誦。風格上,後期詩主要學杜甫,沉鬱悲壯。文存500餘篇,“亦極雄贍,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其《指南錄後序》,最為有名。詞存10餘首,《酹江月》,《滿江紅·代王夫人作》等,悲憤激越,一如其詩。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傳世。

【故事】

宋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被元軍俘獲,次年四月,被押解北上。與其一同押解的有同鄉好友,一起抗元的鄧光薦。

鄧光薦曾任南宋厓山行朝官禮部侍郎。他與文天祥一樣,也是位愛國誌士,他看著宋朝江山即將滅亡,便想投海自殺殉國。結果被元兵發現,把他從海中救了出來,勸他為元朝效力。鄧光薦正氣凜然,痛罵元軍無惡不作,舉兵攻打宋朝的惡行。元兵無奈,便將他與文天祥囚禁在一起,從廣州押往金陵。

文天祥與鄧光薦患難與共,正氣相通,一路上詩詞唱和,相互勉勵,發誓決不投降元朝作亡國之臣。到達金陵時,鄧光薦因病而被暫時留在金陵的天慶觀,不必再繼續北上。他們分手之際,鄧光薦寫了《送別》詩和《酹江月·驛中言別》詞贈給文天祥。

文天祥讀著鄧光薦的這首《酹江月》詞,心中思緒奔湧,萬千感慨,便握筆在手,寫下了《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詞,“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珍寶丟失了還可以找到,時間丟失了永遠找不到。

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

【出典】

張炎《清平樂》。

【原作】

三花一葉,比似前時別。煙水茫茫無處說,冷卻西湖風月。

貞芳隻合深山,紅塵了不相幹。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

【作者簡介】

張炎(1248~約1320),宋元間詞人、詞論家。字叔夏,號玉田、樂笑翁。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時大將張俊後裔。宋亡,一度北遊,後南歸,縱遊於浙東、蘇州一帶,曾於鄞縣設卜市謀生,晚年落拓而卒。工於詞,精於聲律,是南宋格律派的最後一位重要詞人。

【故事】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元軍一舉攻下臨安,南宋小朝廷徹底被滅掉了。這時候,詞人張炎31歲,這亡國使他萬分悲痛。

兩年以後,元僧楊連真枷掘了南宋皇家的陵墓,這更使張炎義憤填膺。於是他與周密、王沂孫、仇遠、康玨、呂同老等14人,分別以龍涎香、白蓮、蓴、蟬、蟹為吟詠之題,托物表達悲憤,隱指帝後六陵被掘發之事,抒發對國家淪亡的悲憤。

與張炎同時期有位叫鄭肖思的詩人畫家,南宋滅亡後,他隱居蘇州,不忘國恥,坐臥一定要朝南方,並自號所南,表示不忘大宋。鄭肖思善於繪畫蘭花,但作畫時往往不畫土和根,於是有人問他:“為什麼你畫的蘭花沒有根呢?”

鄭肖思沉痛地說:“國家和疆土都已屬他人,亡國之人無家可回,亡國之蘭無土可以生長,即使畫了根,叫它生在哪裏呢!”

一次,張炎聽朋友說起鄭肖思,深為感動,很想得到鄭肖思的一幅無根墨蘭。但他又聽人說,鄭肖思的墨蘭“不妄與人,邑宰求之不得”,因此張炎也不敢再存此想法,隻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一天,有人把張炎的這個願望告訴了鄭肖思。誰料,鄭肖思立即研墨展紙,為張炎濃筆潑墨,畫下了幾枝疏蘭送給張炎。得到這幅畫以後,張炎觀賞了很久,不禁由衷地感歎道:“多麼好的蘭花啊!可惜它沒有生長的土地。”

張炎從蘭花傲然挺拔的姿態中,看到了鄭肖思不畏強敵的愛國情感,於是產生了敬佩之情。他欣然命筆,寫下了《清平樂》詞,“留得許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間”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人在山外覺山小,人進山中知山深。

後記

鑒於本書是麵向廣大中小學生的勵誌性讀物,所以在編輯過程中收錄了許多有關方麵的文章。但由於來源較為複雜,很多文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取得聯係,在此謹表歉意;並請作者朋友們盡快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