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詞故事(2 / 3)

常說口裏順,常做手不笨。

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出典】

陳與義《臨江仙》。

【原作】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南宋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曆官太學博士、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翰林學士、參知政事。早期推崇蘇軾、黃庭堅和陳師道。後期經曆了靖康之變,體驗到杜甫安史之亂後的遭遇,轉學杜甫,作品題材廣泛,感時傷事,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如七律《登嶽陽樓》之一、《巴丘書事》、》再登嶽陽樓感慨賦詩》等,雄闊豪壯,慷慨悲涼。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五言律詩以清迥峭刻見長。五言古詩寫景造境,觀察細密,造語工致。方回(元代文學家)將陳與義與黃庭堅、陳師道合推為江西派的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別,他重意境,擅白描,顯然不應列入江西詩派。陳與義亦擅詞作,有清婉秀麗之風。

【故事】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包圍汴京,北宋政權已名存實亡了。這一年,詩人陳與義因父親去世,自己又沒有職務,在人民紛紛逃難的情況下,他先到汝州,隨即向南,經葉縣、方城,到光化。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他又從光化回到鄧州。第二年又從均陽出發,順漢水南下,秋冬之交,他到了湖南嶽陽,在連續近三年的逃難中,他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這一年,他來到湖州,在青墩鎮的一間僧舍裏住了下來。安頓好行李,已是傍晚時分,不一會兒天就黑了。

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裏,陳與義憂國憂民,思念故土,想念親人。此時夜深人靜,他走出僧舍,登上一座小閣樓,抬頭遠望,夜色茫茫的遠方就是家鄉洛陽,回首往事如煙,卻曆曆在目。

那是24年前的洛陽:午橋,到處是“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這裏的名貴牡丹應有盡有。這裏築山穿池,有風亭、水榭、彩閣、涼台。加上清流湍急,映帶周圍的自然風光,於是便成了唐宋以來文人名士們詠觴流連的好去處。聚飲的好地方,是在“午橋”;前來聚飲的人,多是“英豪”。人傑地靈,讓人樂而忘返。

月亮升起來了,在橋下是悄悄流去的河水,映在水麵上的明月,也跟著河水遠去了。

那麼,在如此“清涼無限”的境況中的人呢?“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明淨清澈的月光,透過樹枝把稀疏的花影映在地上,從花影底下,傳來悠揚的笛聲。

這是陳與義在小閣上對“洛中舊遊”的回顧。但是他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走上宦途,屢遭貶謫,以後又連年流亡,奔波流浪,九死一生。現在托病辭職,投寄在這僧舍,產生了人生的茫然之感。此時夜色正濃,心潮起伏。陳與義揮筆寫了著名的《臨江仙》詞,“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發明。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出典】

陸遊《釵頭鳳》。

【原作】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文學家。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2歲遭靖康之難,隨父南遷。18歲師事曾幾。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進士第一,然殿試時為秦檜除名。二十八年為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隆興元年(1163)任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二年調鎮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罷官。淳熙二年(1175)範成大薦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兼四川製置司參議官。三年免官,五年知敘州,七年複罷官;十三年起知嚴州;十五年任禮部郎中兼實錄檢討官。寧宗嘉泰二年(1202)為中大夫,兼同修國史。其詩文生前即為世人推崇。朱熹謂“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楊萬裏則譽之為“重尋子美行程舊,盡拾靈均怨句新”。其經曆豐富,視野闊大,師法廣泛,故能突破江西詩派藩籬自成一家。形成豪宕豐腴之特色。其詩“多豪麗語,言征伐恢複事”,讀之令人蕩氣回腸。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等。寫景記遊詩如《遊山西村》、《怡齋》等情景融洽。其詩風格多樣富於變化,汪琬以為南宋詩壇可稱大家者僅陸遊一人。亦擅詞,楊慎言“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文亦堪稱大師,《入蜀記》寫景傳神,引人入勝。其四六文以單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於創新。著有《老學庵筆記》、《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書》等。

【故事】

陸遊是南宋著名詩人,與範成大、楊萬裏、尤袤並稱“四大家”;他寫的詞也很優美動人,尤以《釵頭鳳》最為世人傳誦。

南宋時,英俊瀟灑的青年詩人陸遊與美麗多才的表妹唐琬成了親。

陸遊和唐琬從小青梅竹馬,成婚後,兩人情投意合,恩愛非常。

卻不料陸遊的母親對唐琬非常不滿,硬逼著兒子把妻子休掉。

陸遊雖然不想休棄恩愛的妻子,可是,在封建社會裏,母命難違。他隻得讓妻子搬住在外借的房子裏,瞞著母親暗中與妻子相會。

但這件事很快給陸母知道了,她非常生氣,帶了家人吵上門去。幸好陸遊與唐琬事先已得到消息,機警地躲開了。

陸遊見事情已經敗露,無法再相會,隻得被迫分離。後來,陸遊另娶了王氏,唐琬改嫁趙士程。

這對恩愛夫妻雖然被活生生拆散了,但他們心中仍愛戀著對方。

十年後的一個春天,陸遊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禹跡寺南的沈園遊玩。正巧唐琬隨後夫趙士程也來沈園遊春。

陸遊與唐琬不期而遇地麵對麵走過,兩人感到又是驚奇又是傷心,不知說什麼才好。

唐琬和趙士程已經遠去了,陸遊還一人呆呆地站在那兒。

忽然,有個仆人手端酒菜,走了過來,對陸遊說:“這是我家趙相公要我送來的。”陸遊鬧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他吃驚地問仆人:“是哪一位趙相公?”仆人答道:“就是那位帶著家眷的趙相公啊!”

陸遊一下子全明白了,這是趙士程按照唐琬的意思讓仆人給自己送來的酒菜。陸遊對著酒菜,望著一步步遠去的唐琬的背影,心中更為哀痛。

這時候,陸遊的一腔悲緒難以抑製,他拿出隨身所帶的筆硯,在沈園粉白的牆上,題了一首《釵頭鳳》詞,“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知識好像砂石下麵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出典】

李清照《一剪梅》。

【原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婉約派代表詞人。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生於曆城西南柳絮泉。父親是文學家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裏。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北宋滅亡後,李清照夫婦倉皇南渡。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病故。

李清照詩、文、書、畫皆能,尤擅長詞。其創作在北宋和南宋呈現不同的特點。她前期的詞章,多數是描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風格清新明麗,如《如夢令》二首,《鳳凰台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活潑清新、婉轉曲折。進入南宋,其詞則主要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變早年的清麗、明快為晚年的淒涼、深婉。代表作有《永遇樂》、《聲聲慢》等。其填詞,注重協律,崇尚典雅有情致。善用白描手法,通過寫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將抽象的內心活動形象化。語言優美、精巧,卻不雕琢求工。其詩所存無多,然題材較詞寬廣,且見解獨特,如《詠史》、《夏日絕句》等。文有《金石錄後序》等,該篇以金石聚散寓身世之感,質樸沉痛。另有《詞論》一篇,見《苕溪漁隱叢話》,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觀點,並全麵評論了北宋詞人。原有集,已佚,後人輯有《李清照集》、《漱玉詞》。

【故事】

趙明誠,是禮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年已二十,尚未娶妻,趙挺之很為兒子的婚事著急。有一天,日上三竿,趙挺之還不見兒子起床,就去叫醒他。趙明誠睜開惺忪的睡眼,埋怨道:“唉,幹嗎弄醒我,人家正在做好夢哩!”在父親的催問下,趙明誠講了夢中的奇事:一位白發銀須的老道士從天而降,一麵對他說:“恭喜恭喜”,一麵在他手上寫道:“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除。”他不解其意,正要發問,道士已悄然而去,不見蹤影。

趙挺之一聽,閉目一想,然後恍然大悟:“言與司合是‘詞’,安上已脫是‘女’,芝芙草除為‘之夫’。這四個字連起來是‘詞女之夫’,莫非天賜良緣,叫我兒娶個詞女為妻不成?”

無巧不成書。李格非也在禮部任職,與趙挺之交往甚密。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知書達理,才華出眾,遠近聞名。後經月老牽線,明誠與清照喜結良緣。婚後,兩人誌趣相投,有時泛舟河上,有時讀書燈下。不久,明誠因公事要出遠門,清照依依不舍。她深情地對丈夫說:“夫君遠遊,我隻身一人,好不寂寞,日後盼君多有鴻雁飛來。”說著,她取出一塊方巾,寫了《一剪梅》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趙明誠接過妻子的贈詞,輕聲吟誦,愛不釋手。

知識需要反複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出典】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原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思想博雜,於儒、道、釋均有吸取融彙,並由此而形成獨特的人生態度。在政見上傾向儒學,在人生處世上出入莊老禪宗。積極從政,堅持操守,但反對欲速輕發,既為新黨所不容,亦為舊黨所不滿;然其生活態度“期於靜而達”,觀察問題頗能超脫,處世接物又複曠達,故雖曆盡挫折漂泊,始終達觀。其文學主張受歐陽修影響,反對五代宋初浮巧輕媚的文風。其理論主張對宋代詩文革新貢獻甚大,對後代也有影響。其文學創作成就極高,文詩詞俱為一代大家。散文為後人所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文堅持了歐陽修文平易之路,而更為暢達自由;文體多樣,風格亦多樣。詩存2700餘首,涉及政治、社會、曆史、人生、山水遊記、朋友唱和乃至藝術創作的經驗和鑒賞諸多方麵,抒寫情懷,慨歎人生,譏彈時致,寄寓名理,無不形象鮮明,神味完足。蘇詩風格多樣,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諸人均有繼承發揮,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個性極為分明,實現了他“係風捕影”能充分達意的文論主張。蘇詞反映的生活麵比較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剛健為主,顯示出巨大的藝術才能,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蘇軾因“烏台詩案”釋放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後,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沒有什麼實事,而且不許簽署公事,不許擅自離開黃州,完全是個流放的罪人。

由於收入菲薄,維持一家生活發生了困難。後來,有個朋友同情他的遭遇,幫他在上司麵前說話,撥給蘇軾一塊荒地,讓他開墾種植莊稼果蔬。那塊地在黃州城東一個山坡上,蘇軾把它叫做“東坡”,並給自己起個號“東坡居士”。所以,後來人們習慣上稱他為蘇東坡。

黃州城西北是長江,江邊有座“赤鼻磯”,崖石峻奇,江麵開闊,風景壯麗。當地人認為它是三國時期周瑜用火攻大破曹軍的赤壁(經後人考證,赤壁大戰應該在今湖北蒲圻西北的赤壁)。蘇軾曾多次到那裏遊賞。

1082年七月十六日晚上,蘇軾和朋友在赤壁下的江麵上泛舟。清風在江麵上緩緩拂過,水麵平靜無波。賓主在船上喝酒賦詩。不一會兒,一輪明月從東山上升起,徘徊在南鬥星和牽牛星之間,白茫茫的水汽籠罩在江麵,江水和天空似乎連成一片。隻覺得船好像淩空乘飛,人在船上也感到飄飄欲仙。

有個客人能吹洞簫,隨著歌聲吹起簫來。簫聲幽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蘇軾覺得簫聲很悲哀,就向賓客說:“你這是什麼呀?”

賓客指著天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在赤壁賦的詩嗎?西麵是夏口,東麵是武昌,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敗的地方嗎?當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時,臨江飲酒,橫槊賦詩,真是一世英雄,現在又在哪裏呢?何況我們這種隻是在江邊捕魚打柴的人,好像蜉蝣在天地間寄托短暫的人生,渺小得像大海裏的一粒粟,要像長江一樣無窮,明月一樣永存,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把這種感慨寄托在曲調之中罷了。”

蘇軾說:“您了解江水和月亮嗎?江水不斷地在流,但始終不會流盡;月亮有圓有缺,但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如果從變的一麵去看,那麼天地也不過是一眨眼時間;如果從不變的一麵去看,那萬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盡的。再說,天地之間的萬物各有主,如果不是我的東西,絲毫也不能取用。隻有江上的明月和山間的清風,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才是大自然賜予我們共享的寶藏。”

賓客聽了,也轉悲為笑,重新斟酒再唱,一直吃到杯盤狼藉。大家在船上互相靠著入睡,直到東方發白。

蘇軾把這次泛舟夜遊經過寫成了《前赤壁賦》;三個月後,他和友人重遊赤壁,又寫了《後赤壁賦》。這時,蘇軾麵對赤壁古跡,為了表達貶官生涯中的政治苦悶,也為了抒發江山永恒、人生短暫、人生如夢的感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沒有意誌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難;沒有頭腦的人,一切都感到簡單。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出典】

柳永《雨霖鈴》。

【原作】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出身仕宦之家。真宗天禧初赴京應試不第,後長期居留京城,縱酒行樂,沉湎聲色,與歌妓樂工相過從,為之填詞,作品廣為流傳,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因為放蕩不檢,為統治者所擯斥,屢試不第。仁宗讀其詞,竟於臨放榜時將其黜落。後遂自稱“奉旨填詞”。曾漫遊江南。仁宗景祐元年(1034)登進士第,授睦州團練使推官,曆官昌國縣鹽監、華陽縣令,然久困選調,難以升遷,後改名為永,方得轉為京官,任屯田員外郎,後世因稱“柳屯田”。

柳永精通音律,傾一生精力於作詞,其詞承上啟下,開一代風氣。他借鑒民間的俗曲新聲,大量創製慢詞,題材亦有較大拓展。部分詞作展現了北宋中期都市的繁華富庶、節日盛況及民情風俗;有些詞則描繪山川旅況,抒發了失意文人浪跡江湖的愁思感懷;更多的是一些狎妓行樂之作,雖情詞佚蕩,然以同情之心表達妓女追求自由生活、純真愛情的願望,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情趣。柳詞又長於鋪敘,衍展層遞,曲盡其妙;又多用白話口語、白描筆法,對詞曲發展影響至巨。代表作《雨霖鈴》、《八聲甘州》傳誦千古。有《樂章集》傳世,存詞212首。

【故事】

柳永的詞,當時流傳很廣,有人實地觀察後曾這麼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宋神宗開始也很喜歡柳詞,但後來改變了,甚至不讓柳永考中進士。這樣一來,吏部自然不肯給他官做。後來,他改柳三變的名字為柳永,才中進士,當了地方上的一個小官。

有一年秋天,知了在樹上叫得淒涼又急促,柳永離開汴京時與情人話別,在長亭不覺天色已晚,剛才的一陣驟雨開始停了。在這汴京郊外喝著送別的酒,飲不暢,吃不香,實在沒有什麼好情緒。正在戀戀不舍的時候,旅船上的人卻已在催促快點兒出發。這時,柳永和情人握著手眼淚汪汪地相對看著,千言萬語塞在喉頭,卻又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想到這次一程又一程地到南方去,路途是多麼遙遠,再抬頭眺望那江南的天空,竟是夜霧迷漫一望無際。這時候,柳永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古以來多情善感的人都為離別而悲傷,更何況是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天時節,叫人怎麼能忍受得了!今天夜裏不知道在何方,忽然從醉中醒來,那時想必天已拂曉,眼前看到的隻有楊柳岸邊的曉風殘月吧!這樣長年累月地分別下去,就算遇到好日子、好風景,也隻是白白地度過了。此刻,柳永為了描繪這次與情人分別的情景與心情,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了《雨霖鈴》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出典】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原作】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曆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劄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故事】

有一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辛棄疾因事奔走在上饒一處叫黃沙嶺的途中。山中白天的景色宜人,夜間的景色則更加優美。隻見玉盤般的月亮離開樹枝掛在中天,清輝般的月光驚動了棲息在巢裏的鳥鵲,它們喳兒喳兒地啼叫起來。清風徐徐吹來,樹梢發出“沙沙”的響聲,吵醒了蟬兒,它們便也應和著鳥鵲的啼聲鳴叫了起來。這山間的夜是如此充滿著鬧意,全然沒有了那種靜謐感。這時候,隨風飄來了濃濃的稻花香味,令人陶醉。山鄉野居的農人在乘涼,尚未入睡。他們在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今年的收成,聲調歡快、熱烈。

走著走著,辛棄疾抬頭望,天上已經起了變化!月亮和夜空被團團的烏雲遮住,遠遠的,隻有很少幾顆星在眨著眼。這是要下雨的兆頭。辛棄疾腳下不由加快了步子。不一會兒,山前灑下了幾滴雨星,過雲雨來了。人在山中行,又沒有帶雨具,再下大了往哪兒去躲雨呢?這時候,辛棄疾又急又愁,他緊走了幾步,過了小溪上的橋,猛然間,峰回路轉,他不由大喜過望。前邊不遠的社林邊,不就是他從前曾經住過的小店嗎?太好了,暫且進去躲躲雨吧!

那天晚上睡覺前,辛棄疾把當天在黃沙嶺途中體會到的大自然和田園風光的深切感受,欣喜地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讀書不知義,等於嚼樹皮。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出典】

薑夔《揚州慢》。

【原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蕎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作者簡介】

薑夔(約1155~1209),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終身布衣。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裏、範成大、辛棄疾等交遊。薑夔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有名。有詞中之聖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其詞現存80餘首,內容豐富,有詠歎時事,感念舊遊,描寫旅況,眷懷戀人,詠物寄情等,如《揚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煙》、《長亭怨慢·漸吹盡》,以及傳世名作《暗香》、《疏影》兩首詠梅詞。薑詞風神瀟灑,格調高曠,素淡幽遠,簡潔淳雅,以清冷剛健的筆力開創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對史達祖、吳文英亦有影響。他有17首詞自注工尺旁譜,是研究宋代詞樂的珍貴資料。琴曲《古怨》注明指法,可彈奏,是詞和樂的合集。其詩現存180餘首,初學黃庭堅,中年擺脫江西詩派束縛,轉而追隨晚唐的陸龜蒙,琢句精妙,意境幽雋。所著《白石道人詩說》,主張詩“貴含蓄”,要有“氣象”、“韻度”,要“深遠清苦”等。今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詩說》、《絳帖平》、《續書譜》等著作傳世。

【故事】

“隆興和議”以後,宋、金雙方維持幾十年和平時期。南宋君臣又漸漸地忘卻了靖康國恥,陶醉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之中。一些愛國誌士反對偏安,主張再次北伐,為此奔走呼號,但終究沒有能夠實現。

這時,在文學上出現了一些講求聲律、雕琢辭藻的詞人,像薑夔、吳文英、史達祖等,他們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在詩詞方麵都有獨到的成就。

薑夔曾隱居吳興白石洞,世稱為白石道人。這“道人”並不是指他當過道士,而是表示他有一種飄逸高潔的氣質。

薑夔的父親曾在漢陽當過縣官。父親死後,他依靠姐姐生活。父親留給他許多藏書,從小就鑽研學問,尤其愛詩詞。到青年時期,就已經是嶄露頭角的詞人。

22歲那年,他路過江蘇揚州。揚州自古是繁華的都市,是商賈雲集、歌舞遊曆的勝地。晚唐詩人杜牧曾有不少名詩讚賞揚州的風月繁華。如“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自從金主完顏亮侵掠揚州以後,揚州城被洗劫一空。

薑夔到揚州時,正是冬至日傍晚,大雪初晴。在當年被杜牧譽為“春風十裏”的揚州路上,隻見遍野一片野麥。進了城,更是荒涼,留下的荒廢池塘、兀立的喬木,似乎在訴說這場殘酷的戰爭。一到晚上,四周響起號角聲,給空城增添了無限的悲涼。

薑夔麵對揚州不勝感慨,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了《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吃飯不嚼不知味,讀書不想不知意。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出典】

秦觀《千秋歲》。

【原作】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秦觀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文,尤以詞著名。其詞語工入律,情韻兼勝,淒婉清麗,典雅流暢,為北宋重要之婉約詞人。詞多寫男女情愛,如《滿庭芳》、《鵲橋仙》、《望海潮》、《千秋歲》,哀感頑豔,自然渾成,耐人涵詠。有的詞則氣勢宏偉,意境壯闊,如《望海潮》諸篇,風格幾乎與蘇詞相近。《調笑令》十首詠古代美人,每首均以詩詞相間,敘事抒情,歌舞相兼,形式較富變化,對後世戲曲發展不無影響。其詩清新婉麗,“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春日五首》),代表了秦觀“女郎詩”特色。其文章學西漢,《黃樓賦》氣勢雄健,瑰瑋宏麗。有《淮海集》四十卷,又《後集》六卷,《長短句》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