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詞故事(1 / 3)

二、宋詞故事

宋詞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巔峰之作。詞中,有傷感,有悲壯,還有豪邁……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出典】

晏殊《蝶戀花》。

【原作】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學家。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僅14歲,以神童才名應殿試考中進士。在西溪任上常講學,後人建有晏溪書院,故西溪又稱“晏溪”。仁宗慶曆中,晏殊官到集賢殿學士,同中書門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為官清廉,秉直從政。他曾上書皇帝,主張嚴格選任州郡長官,量才錄用地方知縣,清除庸劣不稱職者,這份萬言書聲震一時。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學家,擅長詞令(長短句),尤擅小令。風格婉轉,曆有“此宗令詞之專精者,首推晏殊”的評價。詞最工,風格清而疏朗,脫去花間派濃豔浮靡之習,在當時詞壇獨具一格。今存130餘首,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清平樂》(紅箋小字)、《山亭柳·贈歌者》等。至其詩文,《宋史》本傳評:“文章贍麗,應用無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詩存130餘首,文存10餘篇。有《晏元獻遺文》一卷、《珠玉詞》一卷傳世。

【故事】

由於詞在宋代十分流行,不少的讀書人都會作詞,有一個叫杜世安的人,因為附庸風雅,時常賦詩填詞,閑來寫一首半闋,也就自稱為詞人了。由於他曾官至郎中,人們便稱他為“杜郎中”。

杜世安雖然詞寫的不怎麼樣,卻十分自負,把誰都不放在眼裏。

一次,晏殊創作了一首《蝶戀花》詞。

此詞一出,眾皆稱好。唯獨杜世安看了連連搖頭。他不以為然地說:

“我看這首詞還需要推敲一下。”

有人問他,如何推敲?他信口開河地說:

“詞中‘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兩句,也寫得太孤寂、太淒慘了。而後麵的‘明月不諳離別苦’更令人費解,‘明月’怎麼會‘諳離別苦’呢?

杜世安這麼一品評,晏殊這首好端端的《蝶戀花》一無是處,簡直成了一堆廢話。

人們看到杜世安如此狂妄,便有意要戲弄他:

“杜郎中既然有此高見,不妨改寫一首,讓我們大家來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杜世安沒有聽出人們講話的意圖,也不謙虛。於是提筆在手,毫不謙讓,把晏殊的《蝶戀花》詞,改成了一首《端正好》詞:

檻菊愁煙沾秋露,天微冷,雙燕辭去。月明空照別離苦,透素光,穿朱戶。

夜來西風凋碧樹,憑欄望,迢迢長路。花箋寫就此情緒,待寄傳,知何處?

改寫完,將筆往桌案上一放,向人們炫耀起來。

眾人俯身去看,一個個不禁掩口而笑。原來,將兩首詞放在一起一比較:晏殊的《蝶戀花》晶光煥發,奇光四射;而杜世安的《端正好》則幹癟粗陋,黯淡無光,就如同一件傳世奇寶與一件蹩腳的贗品放在一起。

大家一陣哄笑,杜世安直羞得無地自容。

這是首寫離愁別恨的名作。上片寫庭院及室內景物。下片寫詞人登樓望遠時的所見所感。寫秋意但不淒苦,抒離情愁而不哀,寫富貴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錦繡”,臨秋而望遠,極目天涯,境界極為遼闊,較南唐的離愁別恨之作都有新意。詞中還隱約含蓄地表示有難言之意,給讀者留出想象的餘地。王國維曾用下片的第一句比喻“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一種。

學習如鑽探石油,鑽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出典】

蘇軾《江城子》。

【原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深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思想博雜,於儒、道、釋均有吸取融彙,並由此而形成獨特的人生態度。在政見上傾向儒學,在人生處世上出入莊老禪宗。積極從政,堅持操守,但反對欲速輕發,既為新黨所不容,亦為舊黨所不滿;然其生活態度“期於靜而達”,觀察問題頗能超脫,處世接物又複曠達,故雖曆盡挫折漂泊,始終達觀。其文學主張受歐陽修影響,反對五代宋初浮巧輕媚的文風。其理論主張對宋代詩文革新貢獻甚大,對後代也有影響。其文學創作成就極高,文詩詞俱為一代大家。散文為後人所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文堅持了歐陽修文平易之路,而更為暢達自由;文體多樣,風格亦多樣。詩存2700餘首,涉及政治、社會、曆史、人生、山水遊記、朋友唱和乃至藝術創作的經驗和鑒賞諸多方麵,抒寫情懷,慨歎人生,譏彈時致,寄寓名理,無不形象鮮明,神味完足。蘇詩風格多樣,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諸人均有繼承發揮,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個性極為分明,實現了他“係風捕影”能充分達意的文論主張。蘇詞反映的生活麵比較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剛健為主,顯示出巨大的藝術才能,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蘇軾是反對王安石變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掖後進。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其詩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放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90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也就是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這一夜,蘇東坡正做著一個溫馨的夢,夢中的他就要回到闊別已久的家中,見到日思夜念的親人。這是他多麼長久的企盼啊!仕途坎坷,身不由己,使他常年漂泊在外,難得與親人一聚。他曾經多少次夢中回到故鄉,與心愛的她執手相望,百感交集,醒來後卻是一場空。這一次應該是真的了吧?妻子仍舊那樣嫻靜地坐在窗前,整理她那如雲的鬢發。在兩人目光相觸的一刹那,幸福而辛酸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激動又複雜的心情再難用任何語言表達。但蘇東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他竟然又被無情的夢給欺騙了。夜半醒來,輾轉難眠,思潮翻湧,感慨萬千。算來妻子已經離開人世整整十年了,這十年來,他一時一刻都不曾忘記過她,那種明知再也不能相見卻又忍不住去幻想的心情一直伴隨著他。有時蘇東坡也想,即使真有重逢的機會,妻子還能認出十年後滿麵滄桑的自己嗎?世事無常,仕途艱險,歲月無情,青春不再啊。但縱然如此,蘇東坡依舊堅信,千裏之外另一個世界中的妻子,一定也會像自己一樣,日日夜夜為相愛之人的生死阻隔而肝腸寸斷。

夢中的蘇東坡無比幸福,醒來的蘇東坡卻無限淒涼。但無論如何,蘇東坡與妻子的愛情堅定執著,因為蘇東坡愛他的妻子,更明白妻子對他的愛,盡管已是人鬼相隔,但這種愛足以支撐他自信頑強地走在人生路上。

妻子離開蘇東坡已整整十年,十年來世事變幻、容顏更改,但不變的是那永永遠遠、絲絲縷縷的牽念。縱然是生死相隔,縱然是麵目全非,縱然是深埋土中,舊日情懷卻依然。年複一年,“短鬆岡”上,“妻子”無奈的歎息將永遠與明月相伴;年複一年,明月之下,也總會有東坡悠長的思念,穿山越嶺,直抵千裏之外的那片鬆林。對於蘇東坡來說,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之語,感人至深。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人雖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而今想起,更覺天人永隔,倍感痛楚。妻子逝世後這十年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壓製,心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已極。適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心弦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製。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遠隔千裏,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極為沉痛。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動。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個人的種種憂憤,包括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敝,這時他還不到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假設,深沉、悲痛,而又無奈,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境更加深了一層。詞的下片才真正進入“夢境”。作者在夢中回到了故鄉。在那裏,與自己的愛侶相聚、重逢。這裏作者描繪了一個樸實、感人而又美好的場景——“小軒窗,正梳妝”。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蘇東坡筆力的奇絕之處還在下邊兩句——“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淒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別是“明月夜,短鬆岡”二句,淒清幽獨,黯然魂銷。蘇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

好高騖遠的一無所得,埋頭苦幹的獲得知識。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出典】

張先《木蘭花》。

【原作】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優遊於湖、杭之間。所作長於樂府,因為詞中喜用“影”字,人稱“張三影”。與柳永齊名,但才力不如柳永,而工巧、含蓄則過之。代表作如《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歸朝歡》(聲轉轆轤聞露井)、《剪牡丹》(綠野連空天青垂)、《一叢花令》(傷春懷遠幾時窮)等。詩歌亦負盛名,詩筆清麗老妙,如《吳江》、《如西溪無相院》等。著有《安陸集》一卷、《張子野詞》二卷傳世。

【故事】

張先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在42歲那年與24歲的歐陽修同榜中進士後,便開始了小官吏的生活,充任嘉禾判官。雖說職位不高,但他為人風趣,在悠閑的生活中頗能自得其樂。在我國民間習俗中,百姓們都要過寒食節。這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據說是為紀念兩千多年前的介子推。

從寒食節到清明節,是民間百姓進行春遊和掃墓的日子。在這幾天裏,人們都要收拾幹淨、打扮整齊去踏青,或是郊外,或是山上,慶祝春的到來。掃墓雖不是令人喜悅的事情,但在緬懷前人的同時,對後人也是一種鼓勵,使後人在春天時有一種向上的勁頭,使一切欣欣向榮。在我國南方,還有在這時賽龍舟、蕩秋千的習俗。

話說這一年的寒食清明,著名詞人張先已是86歲高齡的暮年衰翁了。但是,人老了,心卻沒有老。故鄉人民充滿青春活力的千人龍舟競渡,把一條江鬧得水揚舟飛,一艘艘龍舟在一個個精壯年輕人數十隻槳的推動下,簡直如射出去的箭;而岸上觀賽的人們,時而擂響大鼓為他們鼓勁,時而屏住呼吸、睜大眼睛,看出個勝負。踏青遊春的人們熙來攘往,把春吵醒了,在枝頭、在草尖亮處展示出春的各種姿態。

家鄉勃勃的生機,一派盎然的春意,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了老詞人,於是他寫下了一首洋溢著清新生命活力的小詞《木蘭花》: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並。芳州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你看,江上小夥子們正駕著輕快的龍舟在江上比賽;江岸上,姑娘們成雙成對地在高高的秋千架上飛蕩。再放眼遠望,郊野綠洲,踏青的人們絡繹不絕,有的彎腰采集花草,有的漫步其間流連忘返。動有競渡的熱烈歡呼聲,蕩秋千時的歡樂聲;靜則有踏青的人們的輕聲細語,恐怕因自己太高的聲音,撕破了這幅春遊圖。

春日的白天是這般美好,生活情趣那樣盎然。

漸漸地,白天急管繁弦的庭院靜了下來,留下的隻有心頭的餘音。不知什麼時候,天際懸上了一鉤羞答答的、如眉的新月,靜靜地潑下滿庭院的清輝。這時,在悄悄飄落的是紛紛揚揚的柳絮,但在月光下它已不能像白天那樣看得十分清楚,而是融入一片朦朧的月色之中。

隨著夜色越來越深,遊人漸漸地散去,不久,就如天上的片片浮雲,飄遊得無影無蹤,隻有朦朧的月光,將遠遠的青山染上一層淡淡的暮靄。

這首《木蘭花》寫的都是作者眼中所見的景象,是位暮年衰翁的客觀觀察。盡管詞人已經高齡,卻在不多的字數中,層次十分清楚地寫出了寒食節從白天到傍晚到月夜的景色。全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了一位悠閑老人獨有的一種心態。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典】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原作】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故事】

那是一個美麗而熱鬧的元宵夜晚。古代的婦女沒有今天的婦女那樣自由,平常日子她們不太可能拋頭露麵,而在元宵節的晚上卻是一個例外。因此無論是有錢人家的婦女還是普通人家的婦女都會很珍惜元宵節的難得的自由,把她們最漂亮的一麵在這難得的日子裏展示出來。對她們來說,元宵節是賞花燈的浪漫夜晚,也是比賽漂亮的夜晚。天才擦黑,花燈市上就開始掛上了各種各樣的花燈,滿掛在樹上,就像早春東風來了吹醒的百花,一夜之間綻放開了。滿天的焰火像天上閃閃發亮的星星被風吹落到人間。市民們都從家裏出來觀賞花燈,到處人山人海。女人們精心地梳妝打扮,頭發上紮上綴著金絲的白色綢帶,還紮成一個個漂亮的蛾兒形狀,在花燈下閃閃發亮,與花燈融成一片,分不清是花燈還是人。那微微翹起的綢帶隨著她們輕盈的步伐輕輕晃動,別有一番韻味。她們臉上、身上撲滿了香粉,有錢人家的貴婦坐著雕著花紋的車子來了,那香味兒就從雕著花紋的車子的帷幄裏飄送出來,使人心醉魂迷。在街上成群結隊走著的婦女們興高采烈地談笑,指東道西,漂亮的衣服和頭上閃閃發亮的綢帶也在花燈下晃動著。在人山人海的街上還有吹簫賣藝的人,時高時低的簫聲,使得整個街市更加熱鬧。

辛棄疾也和別人一樣出現在花燈市上。落寞的他正在歡聲笑語中,睜大眼睛,在人山人海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可是沒有;在晃動的綴著金色的綢帶中分辨自己的意中人,還是沒有;在一浪一浪的笑聲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還是沒有。他是多麼失望啊!在不遠處,還有人舞花燈、舞龍,都圍滿了人,叫喊呼好聲不斷傳來。辛棄疾睜大眼睛尋找意中人,還是沒有。

慢慢地,月亮西沉,夜更深了,元宵的熱鬧就要結束了。舞龍隊伍收起了龍,圍觀的人逐漸散去。吹簫賣藝的人也回家了,悠揚的簫聲在風中消失了。樹上掛著的花燈似乎也要睡著了似的,一明一滅地在風中晃蕩。貴婦們坐著美麗的車子陸續從街上消失了,普通人家的婦女們的笑語聲也慢慢地消失了,隻有風中還留著她們身上的香氣。慢慢地,街上一片寂靜與冷清,隻有幾盞還沒有滅的花燈孤獨地掛在樹梢上。辛棄疾落寞而失望地正想離開。突然,他眼前一亮,街的拐角處,燈火稀疏的地方站著的姑娘,那似曾相識的臉龐,臉上沒有做任何的塗抹,頭上也沒有任何的裝飾品,正嫻靜地看著自己。她是那樣的冰清玉潔,那樣的與眾不同,那樣的孤芳自賞,辛棄疾怦然心動,這不正是自己夜思日想、苦苦尋找的意中人嗎?原來自己苦苦地在熱鬧的人叢中尋找,她卻在這無人的寂靜角落,在燈火闌珊的地方啊!回去之後,作者便以自己的所見所感寫了這首《青玉案》。

全詞著力描寫了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的熱鬧景象。先寫燈會的壯觀,東風吹落了滿天施放的焰火,像天空裏的流星雨。接寫觀眾之多,前來看花燈的人,男的騎著高頭大馬,女的乘著雕花豪華車,男男女女衣服熏了香,懷裏揣著香袋,過路的人多了,連路也是香的。這是從各個角度描寫場麵之熱鬧。鳳簫聲韻悠揚,明月清光流轉,整夜裏魚龍燈盞隨風飄舞。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頭戴蛾兒、雪柳,身綴金黃色絲縷,在燈光照耀下,銀光閃閃,金光鑠鑠,她們成群結隊,歡聲笑語,眼波流盼,巧笑盈盈,幽香四溢地從人們身旁走過。“元夕”的熱鬧與歡樂占全詞十二句中七句。“眾裏”一句始出現主人公活動。“那人”賞燈卻不是“寶馬雕車”,也不在“笑語盈盈”列中,她遠離眾人,遺世獨立,久尋不著,原來竟獨在“燈火闌珊處”。全詞用的是對比和以賓襯主的手法,烘雲托月地推出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獨、淡泊自持、自甘寂寞、不同流俗。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嗎?

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出典】

李煜《浪淘沙》。

【原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的第六子,959年被立為太子。961年即位,沒有年號,史稱李後主。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麵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以圖苟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後主,南唐滅。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李後主在位十四年,975年被俘去位,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後主被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毒死,年42歲。

【故事】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元旦。這一天,李煜又喝得酩酊大醉。他借助酒勁,拚命發泄著心中的情緒,高聲大喊:“萬古到頭歸一死,醉鄉葬地有高原。”這時,小周後因被強迫入宮伺候,很久才能與李煜見上一麵。每每相見,小周後都憤恨不已:“想當初我是何等風流,如今宋朝皇上有意折辱我。我隻能強作歡顏,忍氣吞聲。皇天無眼,你李煜難道也無眼嗎?眼睜睜地看著我被強拉入宮,卻沒有任何反應。太宗是個禽獸,你也麻木不仁嗎?竟忍心看著自己的妻妾任人汙辱!”李煜忍住心酸,勸解道:“忍耐忍耐吧。忍恥含垢,委曲求全,所有這一切,隻是為你我還能苟活於世呀!想當日,你我為情而起,幾經波折,才稱心如意,我忍心你遭辱嗎?怎能忘從前,雕欄玉砌,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輕歌曼舞。隻可惜,現今我一如喪家之犬,倉皇失措,自顧無暇。我有何力再顧及其他。你呀,好生保全自己吧。”

小周後含恨入宮。

李煜含恨獨坐。

窗外,雨滴空階,梧葉飄零;窗內,形單影隻,欲哭無淚。李煜對景堪哀,往事縈懷:往昔前呼後擁,姬妾成群,儀衛無數;而今,一國之主成階下之囚,故國夢回,情無寄托。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李煜越想越無奈,卻又總也跳不出往昔的夢影、今日的枷鎖,不覺神思疲倦,昏昏入眠。在夢中,他又重新見到了故國的鄉關:上苑如舊,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隻是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春將盡,雨不停,雨打梧桐分外明。

絲絲涼意,縷縷淒清,透過雨絲,透過風片,透過窗欞,直浸到李煜身上。李煜夢醒,仍舊是:雨滴空階,風吹梧葉。李煜獨坐黑暗中,心緒茫茫,無可寄托。真情不知訴與誰,一腔事,盡付與香箋,於是寫了《浪淘沙》詞,“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便是這首詞中的名句。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出典】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原作】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誌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曆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閑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劄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故事】

1168年,辛棄疾到建康(今江蘇南京)當通判。建康是長江下遊的重鎮,素有“鍾阜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有一天,辛棄疾和史正誌及同僚們懷著沉重的心情,登上建康賞心亭,走到樓前,憑欄遙望。看到楚天千裏遼闊,秋色無邊無際,樓下的秦淮河直通長江,水連天,天連水,水天相接,也不知它的盡頭在哪裏。放眼望去,那一帶帶、一層層的遠山,有的高聳挺拔,好像是婦女鬢發上插戴的碧玉簪;有的舒緩紆曲,仿佛是兒童頭上那螺殼般的發髻。這時,它們也似乎滿懷著愁恨,默默無語地對著滿腹愁腸的辛棄疾。斜陽已經懨懨地西沉了,不對有若斷若續的大雁飛鳴而過。它們的鳴聲,從遠處傳到樓頭,傳到辛棄疾的耳邊,勾起了他的鄉思。

這時候,辛棄疾倚著欄幹,看了一下江天暮色,把劉漢贈給他的那柄寶劍拔出鞘來,細細地撫弄著。“給你,千萬不要讓它閑著!”劉漢臨別時的叮嚀囑咐,頓時在他的耳邊響起。這聲音簡直像是重錘敲打著他的心扉,使他慚愧,使他悲憤。他把劍重新插入劍鞘,一次次地拍擊著欄幹,借以發泄那不可抑製的憂憤。這時候,遊人漸漸地離開了,還沒有走的遊人經過辛棄疾的身邊,看著他一會兒撫弄寶劍,一會兒拍擊欄幹,都投以驚詫的目光,但誰能理解他這時的心情呢?

空中傳來了幾聲歸雁的鳴叫,辛棄疾的心情更加悲涼了。他下意識地轉過身去,向北眺望。啊,故鄉不就是在這個方向嗎?大雁都知道追尋蹤跡飛回舊地,更何況漂泊江南的遊子呢!他想起西晉時的張季鷹,在洛陽看到秋風吹起,便思念自己的家鄉吳中鱸魚的美味,於是立刻棄官回家。可是自己的家鄉呢?如今還在敵人的鐵蹄之下,想回去也回不了!既然如此,那就在南方買一點兒田地,蓋幾間房屋,無聲無息地終其一生吧!一想到這裏,辛棄疾又覺得慚愧起來。東漢末期,天下大亂,有一個叫許汜的人就是這樣為自己打算,結果先是遭到陳元龍的冷淡,後來又受到劉備的嚴厲批評。自己如果也追隨許汜的後塵,買田置屋,豈不愧對劉備這樣具有英雄豪氣的古人!不能,不能這樣做!辛棄疾猛然拔出寶劍,凝神地看著鋒刃上閃出的寒光。啊,來到南方已經六年了,國家依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怎不叫人滿懷愁腸!樹木長得這麼高大茂盛,怎不使人感慨年華易逝,報國無期?紅巾翠袖的歌女呀,別再謳唱《後庭花》那靡靡之音了,誰能給我揩拭掉這憂國的熱淚呢……

此刻,西天的落日隻剩下最後一點兒餘暉。斷續的大雁聲在空中回響。辛棄疾獨立樓頭,淚珠禁不住從眼眶裏流了出來,心頭的千思萬緒奔湧而出,凝聚成一曲感人肺腑的《水龍吟》詞,“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就是這首詞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