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詩故事
詩歌是一種美妙的文學形式,唐詩更是其中最美的奇葩。從詩中可以找到知己,可以找到青春,也可以找到人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十分喜歡遊山玩水。這一天,他來到安徽境內,一個叫桃花潭的地方,這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一個叫汪倫的人隱居於此,他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他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也很崇拜他。當聽說李白來到此地時,他便迫不及待地寫了一封邀請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開一看,見署名汪倫,並不認識,但他被這封信的熱情豪爽打動了,就跟隨送信人,來到了涇縣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在這裏李白受到了汪倫的熱情款待。談笑中,李白問起汪倫信中提到的十裏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聽後哈哈大笑:“這裏的十裏桃花就是十裏桃花潭水,萬家酒店就是一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李白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來。
李白在桃花潭,汪倫天天陪他一起做詩飲酒,一起觀賞美景。不知不覺,幾天過去了,雖然他們相處時間不長,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天,李白要走了,汪倫來到江邊為他送行,分手的時候,為了表達對朋友的深情厚誼,汪倫用腳踏著節拍,大聲唱起了送別的歌謠。李白被汪倫真摯的友情感動了,他當場提筆寫下了《贈汪倫》並送給了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泰山不是壘的,學問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朋友元二奉命將要出使安西。在一個春天的早晨,詩人在渭城為他餞行。天空中下著小雨,平常飛揚的塵土被細雨沾住,空氣新鮮而濕潤,一排排的客店也被雨衝刷一新。客店旁邊,柳樹新生的葉子,在細雨中更顯得青翠,惹人喜愛。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一看到眼前的依依楊柳,惜別之情便油然而生。現在正是春天,一派生機勃勃,這時送別友人,隻有留戀沒有傷感。
元二去的是安西,從長安城西出發,跨過隴山,再穿過河西走廊,然後進入安西。路途遙遠,萬水千山。在送別的宴席上,詩人自然會想到,隻要一分手,彼此就會天各一方,要想見麵就很難了,他們已經飲幹了無數杯告別的酒。最後王維又斟滿了一杯,舉到元二跟前:“請再幹一杯吧!”元二已有些不勝酒力,就想推辭,這時王維迸出了肺腑之言:“朋友啊,你要知道,走出陽關以後,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要再想這樣朋友相聚,開懷暢飲也不可能了,你怎能不一幹而盡呢?”元二聽後很是感動,一仰脖喝盡了杯中酒。
這時,王維提筆寫下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公元787年(唐朝貞元三年)早春時節,繁華的京城長安來了一個16歲的讀書郎。高大豪華的樓台亭閣,熱鬧非凡的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都令他眼花繚亂。但他沒有心思去瀏覽這都市的風光,隻是左顧右盼,逢人便打聽詩人顧況的住處。顧況是當時京都名士,又是朝廷上的著作郎,也是當時詩人們崇拜的偶像。經過多處打聽,中午時分,他終於找到了顧況的家。見到了這位白發蒼蒼、大名鼎鼎的詩人。年輕人走上前去畢恭畢敬地行禮,並把一卷詩稿送上請老詩人指正。顧況打開詩卷,見上麵工整地書寫著“白居易”三個字,便認真打量這位闖上門來的陌生少年郎,他捋了捋胡須問道:“少年芳齡幾何?”
白居易忙回答:“16歲”。
老詩人又問:“祖籍哪裏?”
“太原。”
老詩人又笑了笑:“這麼說,你是從太原而來。”
“不,祖籍太原,寄居江南,我是從江南而來。”
顧況又打量了白居易一番,然後開玩笑說:“長安米價太貴,要長期居住可不太容易。”
這雖然是打趣的話,但確是發自老人內心的誠摯之言。這些年來,到京都長安拜訪、求學的人非常多,可是沒有幾個在長安站住腳的。初到長安的白居易雖然不明白老詩人此話的含意,他站在那裏拘束得很,時間一長,便更加心神不安。這時,顧況慢慢地打開了白居易送上的詩文,仔細看了看,突然眼睛一亮,高聲朗誦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好詩!好詩!”顧況高興地大聲驚歎道。
他笑容滿麵,走到白居易的身旁,輕輕地拍打著他的肩頭說:“少年16歲能寫出這樣的好詩,要在長安住下去也是很容易的事。”
白居易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歲時學寫詩,8歲時已懂得聲韻,因此16歲能寫出這般好詩一點也不驚異。
少年白居易的這首詩,以生動的語言形象地寫出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可以看出,少年白居易通過歌頌野草,表現了他一種奮鬥不息的信念,一種頑強向上的精神。難怪老詩人顧況這樣情不自禁地大聲稱讚了,從此,顧況便經常對人誇獎白居易的詩文,少年白居易也虛心好學,經常向老詩人求教。
之後他不僅在長安立足,而且詩文也非常有名氣,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
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聞,不自滿者受益。
人麵桃花相映紅
崔護是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進士,曾任嶺南節度使。
他年輕時,到長安應進士試沒有考中,就在當地找個旅舍刻苦讀書,準備下一次再考。清明節這天,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崔護也趁此休息一下,獨自一人信步踱到長安南郊,觀賞春天景色。這樣東逛西遊,時間久了,崔護感到口渴難受。正好前麵有個村子,一家小小的莊院就在不遠處。他走近看時,院內花木茂盛,靜悄悄的不見人影。崔護上前敲了好一會門,方才有個姑娘從屋裏出來,在院門縫隙裏偷偷看著他,細聲細氣地問:“誰呀?”崔護忙說:“我叫崔護,是到長安來應試的士人,今天獨個兒出來踏青尋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給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話,回身從屋裏拿一杯水出來放在石桌上,開了院門讓崔護進內,又從屋裏搬出一把椅子,請崔護坐著喝水。
然後,這姑娘退到一棵盛開的桃樹旁,把身子微微斜靠著,臉上現上靦腆的神色,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魁梧英俊的崔護。崔護看到姑娘秀麗的容貌,在紅彤彤的桃花映襯下,顯得格外美豔,不覺產生了愛慕之情,便跟她攀談起來。可她卻一句話也不答,隻是含著微笑,注意地看了他好久。
崔護見天色將晚,就向姑娘道謝,告辭要回去。姑娘把崔護送到門口,脈脈含情幾次想要開口,終於沒有說,突然轉身急匆匆進屋去了。崔護也頻頻回頭張望,不勝依戀地離開了。以後,崔護心中老是忘不了這位姑娘,但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隻好專心攻讀,一次也沒有再上她家小院去。
日月如梭,第二年清明節又到了。崔護驀然想起了姑娘。這是,長期潛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難以抑製了,崔護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尋到那裏,隻見小院門牆依舊,門上卻扣著一把銅鎖。崔護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門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他寫完了,後麵又具上姓名,這才悵悵而歸。幾天後,崔護又去看望姑娘。他來到門前,聽得屋裏傳出哭聲,連忙敲門。有個老人出來,問道:“你就是題詩的崔護嗎?你可把我女兒害死了!”
原來,姑娘在崔護走後,非常思念他,前幾天與父親走親戚回家,看到門上的詩寫得情真意切,心裏更是難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過去。
崔護聽了,趕緊進屋扶起姑娘的頭喊道:“崔護在這裏!崔護在這裏!”昏過去的姑娘終於蘇醒了,崔護悲喜交集。老人見女兒和崔護這樣相愛,便讓他們結成了夫妻。
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誇己之長。
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出典】
杜甫《洗兵馬》。
【原作】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隻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葡萄宮。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裏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東走無複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青春複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駕通宵鳳輩備,雞鳴問寢龍樓曉。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誇身強!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複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須眉蒼。征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複道諸山得銀甕。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於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曆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杜甫被貶為華州(今陝西渭南縣)司功參軍。這是一次極為沉重的打擊,使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被視為房琯的同黨,已經喪失了政治前途,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幾乎要破滅了!這以後的處境反使他更能正視現實,更接近人民,更了解和同情人民的苦難了。
當時,平息“安史之亂”的軍事形勢有所好轉,盡管他仕途很不順利,但他並沒有沉浸在個人的升黜得失的煩惱之中,而是對國家的中興寄予無限的希望,同時也敏銳地覺察到朝廷內部存在著的種種矛盾,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捷報頻傳固然應當慶賀,但借回紇兵力助戰卻留下了嚴重的後患;肅宗和太上皇都回到長安當然是好事,但應居安思危,不忘天寶末年的曆史教訓;對有才有用之臣應當重用,但應防止濫施封賞,使小人得勢竊取權柄。他主張不要獎勵各地爭獻祥瑞粉飾升平,而應抓緊時機恢複農業生產,鼓勵戰士們迅速取得伐賊平亂的最後勝利,實現天下太平。詩人杜甫為了表達自己對和平生活的殷切向往,也為了表示自己對朝廷,對國家命運的關懷,於是有感而發,揮筆寫了《洗兵馬》一詩。“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唐玄宗天室十四年(755),安祿山、史思明發起了反叛唐朝的戰爭,到了乾元二年(759),朝廷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這便是本詩的背景。詩人熱切地希望,能有壯士拉下天河之水,盡洗天下甲兵,從而永遠消滅戰爭,使百姓安居樂業。詩句想象奇特壯麗,語氣浪漫誇張,表達了詩人對戰爭即將勝利的極大喜悅和頌揚。
自讚就是自輕。 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出典】
駱賓王《詠鵝》。
【原作】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約684),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穎悟,聰慧過人。7歲時即景賦《詠鵝》詩,一時傳遍鄉閭,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揚州起事,並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傑”。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對蕩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麵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讚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為詩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迭用,鋪排辭采,聲調婉轉,“當時以為絕唱”(《舊唐書》本傳)。《疇昔篇》、《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亦初唐長詩中之傑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謂其長詩“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其五言詩亦多佳作,五律《在獄詠蟬》,風骨凝重,工整精練。邊塞詩《夕次蒲類津》、《邊城落日》、《至分水戍》、《邊夜有懷》、《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等,深沉而慷慨,代表初唐邊塞詩之成就。又善駢文,名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俗稱《討武瞾檄》,鋒芒畢露,慷慨激昂,語言曉暢,倡為駢文新體,啟示了初唐文壇欲除齊、梁以來浮靡綺麗習氣之趨勢。
【故事】
駱賓王從小聰明伶俐,謙虛好學。他特別愛讀書,又喜歡獨立思考問題,遇到不懂的事,總是向大人們請教。大人們也樂意把他們知道的東西講給駱賓王聽,還經常出一些題目,考考駱賓王哩。
有一天,7歲的駱賓王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他們盡情地玩呀,鬧呀,夠高興的,不知不覺中,他們來到了故鄉的小河邊。這條小河,給駱賓王帶來過許多美好的回憶,他和夥伴們常在一起遊泳、釣魚、劃船。
嘿,小河中的鵝真多,它們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遊來遊去,嘰嘰嘎嘎,真漂亮,真好玩。駱賓王看著水中的鵝兒,呆呆地出了神。
這時,鄰居老伯走來了,他笑著問駱賓王:“孩子,你在想什麼呀?”
“伯伯,你看,這些鵝兒在水中真有意思。”
老伯嗬嗬笑道:“是嗎?”他眼珠一轉,說:“好,我今天要出題目考考你了。”
“什麼題目?”駱賓王很興奮,忙問。
這時,村中又來了幾位大伯大嬸,小夥伴們圍著又叫又跳地嚷道:“快說,快說,快說!”
老伯用手指著水中的鵝說:“就以鵝為題做一首詩吧!”
“嗯!好!”駱賓王不慌不忙,清了清嗓子,用稚嫩的童音吟了《詠鵝》詩。
剛剛吟完詩,周圍的大人和小孩都拍起手來了。那老伯抱起駱賓王,連聲高興地稱讚:“好孩子,好孩子,這首詩做得好!太好了!”
駱賓王羞紅了臉,謙虛地向大夥兒笑著。
於是,駱賓王7歲作詩的事兒就迅速傳開了。
【賞析】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兩句寫鵝的形態:鵝有遍體純白的毛,有紅紅的寬大的腳蹼,鵝身浮在水上,一雙腳時而在水中自由劃動。“撥”字用得尤為生動。白毛、紅掌、綠水、清波,色彩對比鮮明,而彼此又十分諧調,使畫麵清新可喜。這兩句描寫逼真,而又生動有趣。難能可貴的是:兩句信口道來,自然成對,十分工穩。
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後退的滑梯。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出典】
賀知章《詠柳》。
【原作】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約744),字季真,一說字維摩,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後證聖元年(695)進士及第,曆任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麗正殿修書、集賢院學土,遷禮部、工部侍郎,太子賓客,秘書監。天寶三載(744)上疏請度為道士,玄宗“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以送之(李隆基《送賀知章歸四明詩·序》),遂歸越,旋卒。為人曠達放誕,好飲酒,與李白友善。與張旭、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善章草、隸書,風格“怪逸、真率”(《宣和書譜》)。詩風則“外示驚俗之貌,內藏達人之度”(皎然《詩式》)。《詠柳》、《回鄉偶書二首》最為後人傳誦。後人輯有《賀秘監集》。
【故事】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從公元695年考中進士,直到公元744年辭官回鄉,其間的仕途比較順利,沒有經過大的人生挫折的打擊。加上他生性曠達豪放,不拘小節,所以,在現實生活中過得很愉快,他熱愛生活,生活也沒有虧待他。他是一個很樂觀的人。
他熱愛大自然,對大自然的美非常敏感。生活的順利和舒適,更使他總以一種輕鬆愉快的目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一年二月,春風送暖,萬物複蘇,明媚的春光使人心曠神怡。這時候,賀知章來到郊外的原野上,喜悅地欣賞著春天的美好景色。
這時候,映入詩人眼簾的是一片蔥蔥綠綠。路邊的楊柳,特別引起詩人的注意。春天來了,柳樹披上了一身新綠,在春光映照下亭亭玉立。那細細的柳條,隨風搖曳,婆娑起舞,就像少女裙上的絲帶一樣;那剛剛生長出來的嫩葉纖細秀麗,清新淡雅,分外惹人喜愛。此時,詩人賀知章突發奇想:這纖細的柳葉到底是誰裁出來的呢?這時他自問自答: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美麗的新妝。於是,詩人陶醉了,滿懷喜悅的心情,揮筆寫了這首《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這天,詩人賀知章是早晨出來遊賞的。生氣盎然的春色,使他不忍回去,一玩就是一整天,到太陽落山的時候他才回家。這時,他才記起誤了朋友的午宴!
【賞析】
這首詩的三、四句,尤其是最後一句,是千古傳誦的佳句。一問一答,問得新奇,出人意料,答得巧妙,入情入理,意趣盎然,生動貼切。能啟發人們對大自然的美好遐想和熱愛,韻味悠長,令人神誌爽朗,充滿活力。詩中的一個“裁”字,突出了柳葉的精巧優美,詩意盎然,一個“似”字,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春風的神奇,把不可捉摸的春風,寫得可感可觸,傳神形象。
吹噓自己有知識的人,等於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出典】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原作】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之,相得甚歡,食鮮疾動,病卒。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之代表詩人。詩擅長五言,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李白曾盛讚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贈孟浩然》)之高節。雖長期遁跡山林,實懷經濟之誌,不甘寂寞。故其詩雖多以山水景物、田園風光為題材,仍充滿對自然及現實人生之依戀,情調健康明朗,語言樸素清新,長於景物描繪、氣氛渲染,創造出興象玲瓏、自然渾成之完美意境。故杜甫讚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往往淩鮑謝”(《遣興》)。皮日休稱其“遇思入境,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然“可與古人爭勝毫厘”(《郢州孟亭記》)。《夏日南亭懷辛大》、《秋登萬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與諸子登峴山》等詩均為傳世名作,《春曉》、《宿建德江》、《過故人莊》傳誦尤廣。有《孟浩然詩集》。
【故事】
唐朝詩人、尚書右丞王維派人去請詩友孟浩然到家裏談詩。孟浩然對來人說:“請轉告相爺,我考試不中,心情不好,改日再去拜訪。”來人走後,孟浩然長歎一聲,倒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40歲的孟浩然已經很有一些詩名了,可是卻考不上進士,這是什麼原因呢?他覺得自己的才學還不夠,又覺得皇上並不識才,再想想朋友們也沒有盡力推薦自己。唉!頭發都快白啦,還沒有考上一官半職,一切都是空虛的,靜靜的夜是那麼空虛,前途是那麼空虛!一覺醒來,天已快黑了。孟浩然抓起筆,有感而發,飛快地寫出了這首《歲暮歸南山》,其中有兩句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詩句充滿委屈不滿的情感。
第二天,孟浩然去向王維告別。王維見他來訪,十分高興:“昨天請你不來,今天不請自到。哈哈,心情好了嗎?”孟浩然苦笑了一下,便跟著王維進了書房,兩人談起各自新寫的詩作。這時,家仆來報:“皇上駕到。”孟浩然嚇得不知所措,連忙鑽到王維休息的小床底下躲起來。唐明皇一腳跨進屋裏,已經察覺這有趣的事兒,便對王維說:“你請了哪位客人呀?出來見見吧。”孟浩然隻好狼狽地爬出來,唐明皇笑著說:“王右丞的朋友一定會做詩,我想聽聽好詩。”孟浩然心一橫,就把昨夜吟的那首滿腹委屈的詩念了一遍。唐明皇聽罷,把臉一沉,說:“什麼‘不才明主棄’,你自己考不中,還說我拋棄你,真是豈有此理!”
孟浩然終於一生不得誌。
【賞析】
作者寫這首詩時,應試落第,頗有懷才不遇、鬱鬱不得誌的感慨。“不才明王棄”實際上是一種牢騷,隻是說得比較委婉,把被拋棄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不才。“多病故人疏”則多用來感歎人們趨炎附勢,巴結權貴。
言過其實,終無大用。 知識愈淺,自信愈深。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出典】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原作】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作者簡介】
李益(748~約829),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很早就以詩歌著名,詩歌題材廣泛,以邊塞詩最佳。自雲“從事十八載,五在兵間,故為文鹹多軍旅之思”(《從軍詩序》)。各體皆工,尤擅七絕。明胡應麟認為他“可與太白、龍標競爽”。《征人歌》、《塞下曲》、《夜上受降城聞笛》、《過五原胡兒飲馬泉》等最為傳誦。著有《李益集》(又名《李君虞詩集》)。
【故事】
李益是中唐的著名詩人,曾被當時人稱為“文章李益”,他每寫成一首詩,教場的樂工就以重金求取,作為歌詞譜成曲演唱,可見他的詩名是多麼大。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李益進入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節度使崔寧的幕府,開始了他的從軍生涯。詩人曾隨崔寧在北方巡行,到過許多地方,有機會對邊塞生活進行深入了解,理解長期駐守邊塞的士兵的心理。有一次,詩人巡行到受降城,在一天夜裏登上受降城。月光下的邊塞,蒼蒼茫茫,一片彌漫,分不清是沙是雪,是月是霜,突然不知從哪裏傳來了陣陣幽怨的蘆笛聲,打破了黑夜的沉寂。原來是那些久久戍邊的戰士們,用蘆笛來傾訴對故鄉的思念。令人深有感觸,回到客舍寫下了《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是一首征人思鄉詩。詩中的兩句名句,突出征人一直沉浸在思鄉的感情激流中,寫出其思鄉之深、之多、之烈。詩人十分準確地把握征人的心理,描寫盡情細致入微,景、聲、情三者巧妙地融為一體。聲能傾瀉征人的內心情感,情則顯得無比深沉而強烈。意象單純鮮明,意蘊深厚繁富。意境高遠,風格自然,語言精練,音節響亮,含蓄蘊藉,確是唐代邊塞詩的絕唱。
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沒有貨。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出典】
李白《子夜吳歌》。
【原作】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諸說,沒有定論。
李白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15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開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遊曆,天寶三年秋,李白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伴同行,暢遊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62歲。
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詩均為傳世名作。
【故事】
唐代邊塞戰爭頻繁,許多男子都被征發到邊境上作戰或戍守,常常多年不歸,他們的妻子過著孤獨而悲苦的生活。
唐玄宗開元年間,皇宮裏的宮女為邊塞戰士縫製軍衣。有一位士兵,在短袍中發現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大致意思是:“沙場上的將士們,生活多麼寒苦。我親手製作的戰袍,不知會落到誰的手裏?我飽含柔情蜜意,添線縫衣。今生沒有機會相見,隻待來世結為夫妻。”
士兵得詩後,立即報告將軍,將軍又把這首詩呈給皇上。
唐玄宗看到了詩,便把六宮的宮女妃嬪召集起來,讓她們傳閱這首詩,並說:“哪個寫的,不要隱瞞,我不會怪罪。”
有一年輕宮女聞言跪下,連說罪該萬死,說詩是她寫的。
唐玄宗心中立刻湧起了一股憐憫之情,說:“我滿足你的心願,讓你出宮,去結今生緣吧!”於是,讓這位宮女和那得詩的士兵結為夫妻。所有的人都感動得流下眼淚。
李白聽到這個動人的故事後有所感觸,他又看到這年秋天,萬物凋零,草木衰敗,秋風送砧聲綿綿不絕。他想到閨中婦人對遠人的關切和思念,當時正是趕製冬衣的時候。
李白為了抒寫當時征人的妻子對丈夫的深切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渴望,於是揮筆寫了《子夜吳歌》這首詩,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這兩句詩寫自然之景,興孤棲憶遠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秋月皎潔,最能誘發見月懷人的情思。在這明朗的月夜,思婦們正在趕縫寒衣,整個長安城,搗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搗衣聲中,蘊藏著思婦們多少柔情厚意。詩中的“一片”和“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有韻味。
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於無知。 驕傲是失敗的開頭,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出典】
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
【原作】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諸說,沒有定論。
李白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15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開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遊曆,天寶三年秋,李白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伴同行,暢遊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深刻地揭露現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寶應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62歲。
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等詩均為傳世名作。
【故事】
大詩人李白不論在什麼處境下,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高興時借酒助興,失意時借酒澆愁。
李白在長安時,留下了不少軼事。他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後,無非是寫寫文告,以文學詞章為君王點綴點綴,平時沒有什麼公務,為了排愁解悶,他經常與賀知章等一些朋友出去飲酒吟詩。